贾平凹心路历程(一个冷静处世的灵怪)(1)

冷静处世的灵诡“鬼才”作家

在当今中国文坛,著名的作家灿如天上繁星,多不胜数,但最让人敬畏惊叹的作家当属贾平凹了。

生于1952年的这位文坛“鬼才”作家,截止2020年年底,已完结十八部长篇小说,四十多部中篇小说,二百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四十七年时间他创作出一千五百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外斩获诸多大奖,尤其是他写的散文随笔,在广大读者中反响强烈,影响广泛深远。

贾平凹心路历程(一个冷静处世的灵怪)(2)

七十年代的“群众杂志”封面旧照

贾平凹在中国文坛及所有的读者心里是一个迷,一个传奇。本来他当初做为工农兵学员进入西北大学就读的是机械飞机系,学的是飞机制造,谁能想到三折腾两倒腾,他最后竞转入中文系。估计那时他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享誉中外文坛的著名作家。

1973年8月,他和大学同学冯有源及和谷合作,在当时的陕西省“工农兵艺术馆”编辑发行的《群众艺术》杂志上发表第一篇作品《一双袜子》。虽然是与人合作的作品,但看到自己合写的文章变成铅字印在杂志上,让贾平凹太激动兴奋了,可以说对他以后的创作影响极其深远。正是这一次的成功激励,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作品《深深的脚印》发表。这一切对于贾平凹的创作而言,就如同无意间拧开了自来水的水龙头,让他的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尽管他常常是寄希望而去,但总是让退稿签打击的万念俱灰,虽如此,但他性格里的倔犟,让他不断继续努力。贾平凹曾说“我是太热爱写作了,如鬼附体,如渴饮鸠。一方面为写作受苦受挫受毁,一方面又以排泄苦楚、惊恐、委屈而写作着,如此循环,沉之浮之。”

俗话说人生的追求贵在挚着,贵在坚持,贵在义无反顾的一往无前。有贾平凹一开始创作经历的大有人在,但能坚持如他的人却少之又少,就如同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时的革命热潮和壮举一样,牺牲者、逃兵、背叛革命的人不记其数,但能革命意志至死不渝,坚持到陕北,坚持到革命胜利,那是需要惊人革命毅力的无悔坚持。

从他一开始的作品来看,笔法生疏,构思单一简单,就是他1978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满月儿》,这些方面及稚嫩的痕迹都非常明显。人都是后天知之,都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而成长起来的,贾平凹也不例外。在所有的作家里,从改革开放的最初到现在,贾平凹一直都是在冷静处世,用不一样的眼光在观察世界。在创作的道路上,有多少人在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的腐蚀下,下海改行,放弃了初衷,而贾平凹挺过来了,他用自己手中的笔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的创作之路。他的眼光是独到的,他的悟性超乎常人,他写小说作品手法独特,比如他能把半部《山海经》巧妙的写入长篇小说《老生》中,这不能不说是非常的了不起。不过,要说贾平凹写起散文随笔,那更是通鬼神,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们常说贾平凹是“鬼才”,无怪乎一是他能孜孜不倦著写出如此之多,且优秀的作品,让好多作家自愧不如,望尘莫及,就连和他同样有名的作家,像王蒙、张洁等都歇笔不写了。我不敢说停笔的作家是“江郎才尽”实在是没东西可写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的精力,大怕有些作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二是反观贾平凹,年轻时不管是花鸟虫鱼,还是身边生活即景能见啥写啥,达到一个星期一篇的创作高效,到后期更是以每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旺盛创作速度领衔当今文坛;三是他的散文随笔写的更能见出他的才情和艺术素质。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而且自成一家;四是他涉足的东西和领域总是那么出人预料,让别人料想不到,如他的散文《月迹》出版物能发售的脱销,长篇小说《废都》能在社会上掀起惊涛巨浪,且涌现出现大量盗版和手抄本,这一点除了著名作家张扬写的《第二次握手》外,大怕只有贾平凹的作品了。他的书画作品造诣平平,却能拿获四万一尺的润笔费,而让一些书画界大佬大跌眼镜;五是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哲理禅思,以及关于生命从容和心灵宽释的探究和启迪。如散文集《自在独行》在互联网电子读物发达的今天(2018年),能发行突破一百万冊的销量,创造了自媒体时代纸质书籍发行的一项记录,这不得不让人称奇和不可思议。就连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读了他的散文后,竞产生想拜访贾平凹和去到商州看一看的想法;六是他把自然和人世,古老与现代,沉思与顿悟巧妙结合形成自己创作领域的大格局。

贾平凹心路历程(一个冷静处世的灵怪)(3)

散文集《自在独行》

我相信世界上万物皆有灵性,你敬畏万物,万物自然会以某种灵感让你从顿悟中得到启示。这一点,我想也是他写散文随笔的一个出发点吧。散文集《万物有灵》收录了贾平凹1981年至2019年的66篇随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贾平凹的灵感源于他对大秦岭山的热爱,对故乡的无比眷恋。正因为成就他的文学的故乡——商洛,才是他的散文乡土和乡愁共存,在童趣的意象中,总会在无意间引发人对人生的拷问,和引发诸多读者的共鸣及反思。

贾平凹在国内外是个传奇,即便是在他的故乡也是如此。在商洛地域流传一个风俗,那就是哪个地方谁家出了个达官显贵或者名人,那人们就会说要不是哪家的庄基好,便是哪家祖宗坟茔上长歪歪拍树,或者是祖坟茔上冒青烟哩。于是乎,从贾平凹成名以来,去他老家探寻秘密

的是大有人在。据他当地的老乡介绍说,贾平凹的老家是在距棣花古镇不远的石板沟,从他父亲起才迁移到后来的棣花镇上。曾有人去到棣花特意观看贾平凹住过的旧房子,读过书的学校,跋山涉水去到他的祖宅所在地石板沟,去探访他的传奇秘密。到底贾平凹的老家有什么非比寻常的秘密,没人能说得清楚,但棣花镇附近的贾家塬下边,有一座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又按照喇嘛寺造型,融合汉族建筑风格的庙宇,人称“二郎庙”道是不假。二郎庙建于宋金时期,在金大安三年在此建庙,以志当时割地赔款后的宋金疆界。二郎庙的前方商山顶端,有几个起伏的山峦,本土人呼之为笔架山。本来山岭坡原就有一个魁是楼,供奉着文曲魁星,他右手持笔,左手提斗,面朝棣花村,这也许大概能牵强附会的解释“棣花万里丹山路,笔架映秀出文豪(贾平凹)”的话锋所指吧。

正因为如此,这才引得世人对这位“鬼才”作家的灵怪产生诸多的好奇于猜测。其实,贾平凹的作品最大特点就是力求自然,真实接地气,他最熟悉的是什么,当然是大秦岭以及商洛的山山水水,他不忘本,他让自己的故乡永远变成文学的故乡。他寻根文学的目的是传承属于商洛的地域民族文化,和文学大家陈忠实一样,各自用自己的顿悟和冷静思考来判断抒写属于我们的民族秘史。

独行是一个人的清欢,而每个人的认识又各不相同。贾平凹的独行,就正好体现在这种“灵怪”上。独行也是一个人蜕变前的与众不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贾平凹说:“我常常想起我的《一双袜子》,虽然它只是一个故事,已经不被人理会了,但我怀念它,怀念那时的一片真情。”这句话是他1980年11月3日在静虚村写的随笔里的话。

贾平凹到底有没有鬼才和灵怪,暂且不论,我个人只知道他的每一篇散文和随笔都值得咀嚼玩味,十分发人深省。

【本文是原创作品。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条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