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

嘉禾公司与邵氏公司的竞争推动了整个香港电影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繁荣发展。

但令嘉禾始料未及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

它突然遭遇到了一家名为“新艺城”影业公司的巨大挑战,嘉禾与“新艺城”的竞争使香港电影业迅速进入了鼎盛一时的20世纪80年代。

从 1980 年到 1990 年,整整十年,“新艺城”从成立到解体。

创造了香港电影史上又一段璀璨的历程。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2)

《追女仔》、《最佳拍档》系列、《开心鬼》系列、《福星》系列 、《富贵逼 人》系列、

石天、麦嘉、黄百鸣、徐克、许冠杰、吴宇森、 周润发、洪金宝、曾志伟……

这些与“新艺城”关系密切的电影人几乎是我们谈论香港电影时所无法忽视的代表人物。

无论是电影创意,还是市场业绩。

“新艺城”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业最具品牌效应的电影机构。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3)

“新艺城”公司的成立得益于它首先获得了“金公主”院线的支持。

嘉禾与邵氏两大公司都不仅是电影生产大户,也是电影发行大户,都拥有自己独立的院线,

这两家公司对全港中文电影市场近乎垄断的地位,

给后来者 “金公主” 院线没有留下多少从容的发展余地。

形势的严峻,迫使“金公主”意识到必须为自己的 院线发行网络寻找到合适的制片机构。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4)

在这种背景下,麦嘉、石天、 黄百鸣组建的独立制片公司“奋斗”,

在市场中稳扎稳打的创意与业 绩得到了“金公主”的认可。

1980年,“奋斗”加盟“金公主”,1980年9月,“奋斗”正式更名为“新艺城”,

从“新艺城”影业公司诞生的背景和所处的现实环境来看,“新艺城”和当年的嘉禾从邵氏的内部杀出、获得院线支持而迅速崛起的路径颇为相似。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5)

院线对电影制作机构的支持意味着首先解决了电影生产的市场 售问题,保障了电影产品能够通过有效的发行渠道而直接进入市场。

这无疑给予了电影制作机构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因为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但同时,这其实也是一种压力。

院线方作为电影制作机构的投资方,迫使电影制作机构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在已经敞 开大门的市场中为自己也为投资方掘得“第一桶金”。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6)

那么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就有可能面临“起步就是终点”的尴尬困境。

庆幸的是“新艺城”的创业者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由麦嘉、石天、黄百鸣、 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组成的所谓“七人创作小组”。

他们对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基本发展态势有着自己的准确判断,各有才华,而又共同认同于香港电影根深蒂固的商业美学传统。

1981年2月,麦嘉找到“7怪”最后一位:曾志伟。「不如跟我回新艺城。」「没有钱怎么过活呀?」「月薪两万块,供房子、租车。」就这样——

麦嘉为新艺城拉到了别人怎么也请不动的曾志伟,前后还不到两分钟。

至此,新艺城七怪齐聚了,开始了在香港电影市场上的征战历程,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在未来的香港历史的写下辉煌的一章。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7)

在他们群策群力的创作智慧的碰撞中,“新艺城”制作的几乎所有的具有代 表性的电影作品,

都无一例外地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上以“横空出世” 的锐气横扫票房,令人刮目相看。

把握市场机会,迅速以具有竞争力的电影产品占据市场高地,成为“新艺城”一举奠定自己品牌地位的杀手锏,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上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先声夺人的气势。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8)

如果留意“新艺城”的出品,会发现在“新艺城”的十年间,他们制作推出的电影续集之多,续集的市场反响之好都是其他公司所望尘莫及的——

《最佳拍档》系列、《开心鬼》系列、《富贵逼人》系列、《英 雄本色》系列、《家有喜事》系列等都可当选为香港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续集作品。

对电影续集的开发是典型的市场行为, “新艺城”以市场为依归的品牌成长策略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9)

“新艺城”的品牌口号是:新艺城出品 观众有信心。

这种价值定位,使得“新艺城”以市场为依归的实质其实就是充分尊重观众的选择、以观众的喜好为最大依归。

市场与观众既偏执又善变的心理,一直激发着“新艺城”电影的无限创意。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0)

以《最佳拍档》为例, 该片可以说在“新艺城”披 荆斩棘的市场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此片既有香港喜剧电影的搞笑风格,又具 有明显地向好莱坞间谍片借鉴模仿的冲动,精彩纷呈 的街道追逐,用心良苦的特技镜头以及新意迭出的科技噱头等。

以功夫与动作见长的香港电影一举冲破长期以来的低水平重复制作格局,在保留香港电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通中外,令影片生气盎然,自信满满。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1)

许冠杰等明星的出色表演、流畅的情节叙事、喜剧细 节的插科打诨、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元素、大型电影特技场面等等。

这些专业化的“包装”所达到的电影制作水准在当时的香港的确是罕有其匹。

“新艺城”成员的“用功”与“用心”为自己赢得了观众对作品的信心。《最佳拍档》的票房在当时高达 2700 万港币,打破 香港自开埠以来电影市场最高 票房纪录。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2)

回眸“新艺城”的历史,“新艺城”最经典的 作品中大都是喜剧,最深入观 众人心的也还是喜剧。“新艺 城”选择几乎专攻喜剧的制片 路线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香港 电影发展史中,一直有着喜剧 传统。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喜剧电影在香港又一次迎来了 一个发展高潮。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许冠文、许冠杰、许 冠英兄弟的《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影片,以及 成龙的《蛇形刁手》、《醉拳》等“功夫喜剧”都带动了新一波喜剧电 影的浪潮。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3)

这个时期,香港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港人物质生活水平迅 速提高。

在紧张高效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满人情味和平民色彩的喜 剧电影满足了观众放松身心,补偿失落心理的精神需求。

“新艺城”瞅 准了这一波 喜剧电影的 市场热潮, 抓住时机, 出品的第一部电影《滑稽时代》就 以向世界喜剧大师查 理·卓别林,致敬的方式在市场上一 炮打响。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4)

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对于“新艺城”这样一个刚刚进入 市场的电影企业而言,

如何最有效地控制制作成本,以及如何充分保 证电影题材具有相当的市场价值,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凭借并不太多的资金投入而获得了 较丰厚的市场回报。

这份“小投入,大回报”的理智必然令投资方“金公主”喜上眉梢,后续的资金支持可想而知。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5)

接下来的《鬼马智多星》、《追女仔》等喜剧片都依靠“小投入,大回报”的 制作路线为“新艺城”创下了市场口碑并积累了充裕的资 金。

初生的“新艺城”就 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

左右逢源,船小好掉头,始终在市场中游刃有余。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6)

正是这份游刃有余,使得 “新艺城”初生牛犊的锐气成 长为心比天高的豪气。他们显 然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传统喜剧电影的模式,而是要做最靓丽的喜剧。

《最佳拍挡》系列、《开心鬼》系列等把喜剧元素与成熟的类型电影元素相结合,不惜大手笔借鉴丰富的视听手段,其驳杂的喜剧风格令人顿生耳目一新之感。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7)

当然它也有诟病。 1984年,新艺城根据其市场调查的结果,主动地降低了女主角的年龄。

他们在《开心鬼》、《开心鬼放暑假》和《开心乐园》 等影片中构建了一个主要由高中女学生组成的世 界(“圣高贵女子中学”)。并让她们身着悦目的。

更确切地说,是取悦男性目光的泳装或粉红色衣服和短裤,来满足男性观众的窥视目光。

这些影 片热衷于表现女学生们参加接力跑步、排球比赛、 游泳、打乒乓球、沐浴、脱 / 穿衣服之类的场面。 这个“女儿国”背后的操纵者和观看者主要是男性。

银幕上的少女们成为男性观众性剥削的对象。 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影片让丰满的少女不戴 文胸、只穿着紧身的运动衫去奔跑,以慢镜头展现她们跃动中的身体。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8)

当然,这些跃动的身体,本身就是以典型的都市市民类喜剧片却以豪华的明星阵容和贺岁的档期策划而成为香港观众最舒心的喜剧快餐。

以院线支持为中心,以灵动飞扬的电影想象力和清醒的电影商业运作意识为两个基本点,

“新艺城”公司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市 场中取得了多彩多姿的经营业绩。“新艺城”独特的品牌构建与品牌传播策略,构成了香港电影黄金发展阶段重要的艺术与商业经验。

两块金子摆在那里,谁知道,哪一块是干净的,哪一块又是肮脏的呢?没人有知道。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19)

香港历史上最黑的一年(1981年7名香港人凑在一起)(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