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鲜支

电影《东成西就》里,张学友有一段经典台词:“天妒英才!现在是我一代美男洪七生存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天,我绝对不能接受这失恋的打击……”

每当洪七用山东话吐出“天妒英才”四个字,我就忍俊不禁,然后自动脑补为王勃——假如王勃用蘸了陈醋的山西话感慨一句“天妒英才”,那该是有多酸爽呢?

这世上,大概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发出这声感叹吧。

王勃说的有哪些名言(王勃的绽放和陨落)(1)

王勃是个天才。

他六岁就能作诗、写文章。想想我六岁时,刚刚学会汉语拼音。

九岁时,他读大学者颜师古所注的《汉书》,竟然洋洋洒洒写了十卷《指瑕》,批评颜大师的错漏。想想我九岁时,还不知道《汉书》是什么东东。

十岁,他就通读儒家经典。

十二岁,跟随名医曹元学习医术。

十四岁,上书绛州司马,寻求入仕。

十五岁,上书宰相刘祥道,被誉为“神童”。

十六岁,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被称为“大唐奇才”。

十七岁,应幽素科试(不定期举行的特科考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了整个朝廷年纪最小的官员。

注意!古人计算年龄是按虚岁,若按周岁来算,还要依次减去1岁。也就是说,王勃16岁就当上朝廷命官、出入王府宫廷了。

当此之时,他的人生就像是开了挂,前途不可限量。少年英才,志得意满,连给朋友写个送别诗,也没有半点悲悲戚戚,而是掩藏不住的乐观豪迈,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然而,也就是在他风头最劲的时候,命运和他开起了残酷的玩笑。

王勃说的有哪些名言(王勃的绽放和陨落)(2)

王勃在沛王府里任修撰。当时,沛王李贤(后来被废杀的章怀太子)还只是个贪玩的半大小子。有一次,他和英王李哲(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在一块儿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其助兴。

这本是王府里的玩笑文章,不料却被有心人送到了唐高宗面前。

年少轻狂的王勃不知他已犯了大忌!

有玄武门之变的惨祸在前,又亲身经历了哥哥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风波,唐高宗对兄弟相争之事极为敏感。当他读到“两雄不堪并立”,读到“见异己者即攻”,读到“与同类者争胜”,心中早已怒不可遏。他斥责王勃不仅没尽劝谏之责,而且有挑拨离间之嫌,应立即逐出王府。

转眼之间,王勃的无量前程就化为了泡影。

要知道,古代学子的前途无非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这买家,普天之下有且仅有一个呐。像王勃这样已经在皇帝面前挂了号的——其前景,比那些不得其门而入的人,还要更加黯淡无光。

到哪里去呢?王勃栖栖遑遑,踏上了游历蜀地的旅程。此时,此地,如此的心境,同样是写送别诗,他的诗风由豪迈转而变为凄清,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再由凄清转为悲切,如《秋日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王勃说的有哪些名言(王勃的绽放和陨落)(3)

然而,命运对他的捉弄还远远没有结束。

回到长安,王勃拒绝了吏部侍郎裴行俭的召用。他仕进的心,已渐渐冷了。听说虢州(今河南灵宝)多药草,他便设法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想在此隐遁避世。

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避是避不了的,躲也躲不掉。在虢州这个小地方,王勃显得太耀眼、太格格不入了,很快就招来了更大的灾祸。

他私藏一个犯罪的官奴,名为“曹达”,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就把曹达给杀了。

这桩案子很蹊跷。非亲非故,王勃为什么要私藏曹达?害怕泄露,为什么不放走了事,而是杀人灭口犯下死罪?后人推测,很有可能是王勃恃才傲物得罪了同僚,而遭人陷害——但这事已真伪难辨了。

不幸中的万幸,恰逢朝廷大赦天下,王勃捡回了一条性命。

但他的父亲王福畴却受此牵连,被贬到蛮荒之地交趾(今越南北部)去了。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的入狱。在《上百里昌言疏》里,他痛批自己是“无益于国而累于家”:

“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劫后余生,王勃深感富贵就像浮云一样虚幻,而光阴却比玉璧还要珍贵,他开始埋头著述了。(杨炯语:“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这一年,是他创作最丰的一年。

第二年,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此时的王勃已视宦海为畏途,决心弃官为民。他收拾好行装,要去交趾看看他最愧对的父亲。

他不知道,此去交趾,只有去程,没有归程。

他也不知道,此行途中,他将迎来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

王勃说的有哪些名言(王勃的绽放和陨落)(4)

那个秋天,王勃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

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告竣,在重阳节这天大宴宾客。如果没有王勃,如果王勃没有碰巧路过,那我们不会知道曾有过这场宴会。但王勃赶巧参加了,这场宴会也就永远地留在了史书上、传奇中,被后来的人一说再说。

话说阎都督宴客,本来是为了吹捧自己的女婿。他让女婿提前准备了一篇序文,背得滚瓜烂熟,计划在宴会上当作即兴之作炫耀一番。因此,当他假意请各位来宾作序时,大家都很识趣地推辞了。

只有王勃没有推辞。

是他情商太低,不懂人情世故吗?不是。是他对仕途名望已无所求,活在这世上,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诗文了。他不能为了圆滑客套,而舍弃腹内的文章。

多亏他没有推辞,才有了千古雄文《滕王阁序》。700余字的骈文,对仗工整,辞藻华美,气象开阔,用了20多个典故,创造了30多个成语。短短一顿饭的工夫,王勃就凭一己之力,更新了汉语的词汇库:

襟江带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采星驰、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躬逢其盛、飞阁流丹、桂殿兰宫、钟鸣鼎食、虹销雨霁、水天一色、渔舟唱晚、逸兴遄飞、天高地迥、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王勃说的有哪些名言(王勃的绽放和陨落)(5)

阎都督被王勃打乱了计划,本来还有几分不悦。但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矍然而起,感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岂止是这一句呢?随手一摘,都是锦绣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作完这样一篇锦绣长文,王勃竟然尚有余力,挥笔就是一首《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转身离去,他留给在座宾客一个潇洒的背影,也留给千年后的我们一个潇洒的背影。

在乘船前往交趾的途中,王勃溺逝于防城港海域,年仅26岁。

王勃说的有哪些名言(王勃的绽放和陨落)(6)

想想,如果这片海的暗礁不是那么多,风浪不是那么急,那中国文学史就要改写了。或许,在整个唐代诗坛上,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得依次往后挪一挪座位了。

再想想,老天究竟是爱他呢?还是恨他呢?

若说是恨他,为何要赐他灼灼才华?

若说是爱他,为何要对他数番捉弄?

若说是恨他,为何要给他这样一场绚丽的绽放?

若说是爱他,又为何要让他如此迅疾地陨落呢?

天妒英才啊!可惜了,王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