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2月14日讯作者: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九病区张立亮

2020年,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55周年。回想医院发展,风雨兼程,荡气回肠,无不令人万千感慨,为之动容。

据我院离休老院长王兆信同志讲,1965年之前,我院原为地方疗养院、地方退休所两个相对独立单位所组成。为适应国家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经临沂市委市政府批准、决定,才于1965年将这两个单位合并,成立“临沂专区精神病医院”。

非常荣幸,这一年的秋天,我也随同医院的成立,来到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时光荏苒,岁月流淌,斗转星移,1989年,大学毕业的我,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医院。从此我与她不离不弃、朝夕相伴,岁月悠悠,32年不觉弹指一挥间。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徐运田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张立亮(1)

也许,在外人看来,一段时期以来,就医院的名称而言,曾经一度备受外界社会的诟议。但是,在我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秉持,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歧视之感,天天昂首挺胸,大步向前。因为精神医学泰斗夏镇夷老师在世时,曾反复告诫我们:“精神病人也是人”。感同身受,我与他们(精神病人)一样,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为精神病人应该享有正常人群的人格与尊严,为之“鼓与呼”。

几十年来,对自己所从事的精神疾病医疗职业的坚定信念,始终如一,骄傲自豪,无怨无悔。且不说那个年代,病区冬天暖气供应,时断时续;且不说那个时候,医院雨天道路泥泞,举步维艰;且不说医院供电设备,时有故障,医护人员提着马灯夜间巡视病人;且不说医院供水设备运转,时断时续,医院职工接水,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风清云淡,所有这一切,都如过往云烟,成为我院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优秀的医院文化遗产。那个时候,与当时并不富裕的全国人民一道,医院全体干部职工,披荆斩棘,努力拼搏,奋勇向前。随着时光流转,这种别样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日月经天,流光溢彩,历久弥新。

记得我院首位精神科专家,她的名字叫朱景。据我院已退休护士长李淑云大姐讲,朱景老前辈原是济南市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离家别母,孤身一人,来到我们沂蒙山区,来到我们医院。老人家,一干就是一辈子,把自己所有的青春与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医院,献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精神卫生事业。依现在的心境,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一个青春女性,不远千里,把一腔青春与热血,献给了沂蒙山区,献给了我们精神病医院,当时,做出这个艰难的抉择,该是多么多么的坚定,多么多么的不容易。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资深精神医学专家、副主任医师,深更半夜还不忘到病房看看,替病人倒、涮便盂,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以院为家,待病人如亲人,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这种责任与担当,这种朴实无华的情操,常常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我院工作人员。

为适应社会发展与临沂市精神卫生需求需要,在临沂市委市政府大力关心、支持下,1992年我院在临沂市区置地、盖房,1995年完成医院整体搬迁。

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在医院各届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今非昔比,我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5年前,医院初建,职工仅仅不过几十个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目前医院干部职工已经超过600多人。医院名称更是高大上,更改为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暨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

过五关斩六将,医院三甲评审、复审高分通过,定为临沂市三级甲等精神科专科医院。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云集,医院医教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担负着临沂市精神卫生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办院思路,精神科与综合科互为犄托,相互促进,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使医院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跨入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天,医院为顺应社会发展,积极响应市委市府号召,购置新院址,谋求新发展,医院前景,万众瞩目。“声声战鼓擂不断,骏马扬鞭自奋蹄”,相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带领下,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暨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一定会再创辉煌,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通讯员 张立亮)

来源: 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