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秘密

第一篇 摸索篇

第四章 相邻的两字

(一)结构的痴迷

长期以来,我一直痴迷于大脑内部的“多层立体神经网络结构”,基于我的“霓虹灯字牌”或者说“物质反应”猜想,我常常沉醉于这个结构与我的感觉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对此我有着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胡猜瞎想。我相信我的这些胡猜瞎想绝对是前无古人的,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据说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头上戴一个摄像头出去跑步,他在一路上用眼睛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稳定的和清晰的,但他的摄像头所录下的影像却摇晃的和模糊的,与他的眼睛所看到的状况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想了很久。我猜想记忆很可能是固定联结的神经网络结构,肯定是在这个“多层立体神经网络结构”之中,大脑之所以能够感知和识别外界的场景是因为大脑内部的记忆结构。基于我的这些猜想,我认为大脑成像实际上应该是“结构成像”或者说“记忆结构成像”,由于大脑内部的记忆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即“稳定的”,所以我们大脑被神经动质反应激活出来的视觉印象就是“清晰的”。我不知道你怎么才能理解,这需要超凡的想象力,也只能依靠想象,一切只能是在想象中,我无法通过任何方式的论证来向你证明这一点。

对于摄像成像我是这样猜的,以光的速度,无论快门有多快,摄像成像中每帧胶卷底片上所接收到的光点可能是成万上亿个,胶卷底片上的任何一个像点可能都是由成万上亿个光点累积反应的结果,因而只要镜头或胶卷底片稍微晃动,将致使这原本在胶卷底片上只能形成一个像点的成万上亿个光点散落在胶卷底片上,从而致使图像模糊。这也许根本算不上什么猜想,可能光学成像原理就是这么阐述的,但是我懒得去看。

我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看见,主要不是因为眼睛,而是因为大脑,更准确地说是因为大脑内部的记忆结构,没有相关的视觉记忆结构,就算眼睛功能没有任何问题,你可能仍然看不见。人类梦中所见,与眼睛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大脑内部的记忆结构被反应激活了而已。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痴迷于大脑的记忆结构,崩出过非常多的胡猜乱想。虽然我很习惯孤独,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地喜欢孤独,因为胡猜瞎想带给我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默默地消受,根本没有办法与任何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我知道没有人会理解我,我也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哪怕一丁点的帮助。坦率地说,这曾经的确让我有些苦恼,但我只能独自承受这种苦恼,我知道这个世界不会有人能够理解我的这种苦恼。

虽然我不能说自己不在乎,也不能说自己很在乎,但是我还是弱弱地希望有一天世人能够理解我的这一切胡猜瞎想,否则我真的就白想了。

(二)两字实验

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或者说胡猜瞎想了很久很久,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想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那么我们定住眼睛应该最多只能看清相邻的两个字。于是定住眼睛试了试,居然我又猜对了!

例如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字”这五个字时,初一看我们感觉自己可以看清这五个字,但是当我们把眼睛定住盯在“相邻”这两个字上,不要左右晃动,维持三秒钟以上,我们就会发现旁边“的两字”这三个字是模糊的,是看不清楚的;当我们把眼睛从“相邻”这两个字向右移动一个字,到“”字上,再维持三秒钟,我们就会发现最多只可以看清“邻的”两个字,而先前清晰的“”字则变得模糊了。无论看什么文字,我们应该都会发现在眼睛定住不动的情况下最多只能看清相邻的两个字,我称这个大脑实验为“两字实验”。

这个实验非常重要,是我这一生第三个得意之作。用“霓虹灯字牌”解释梦的机制让我开始相信“意识是物质反应”的胡猜瞎想,用“霓虹灯字箱”解释大脑的理解机制让我更加坚信我的胡猜瞎想,而这个“两字实验”让我最终验证了我的胡猜瞎想,标志着我摸索阶段的结束,也是我敢于写这本书声称自己已破解意识秘密的底气。

我认为大脑是一个通过神经突触联结在一起的千通万达的多层立体神经网络结构,“多层反应”也好,“合成反应”也好,其基础结构一定是神经突触的“联结”,我猜大脑意识的一切结果都是以“联结”为基础的,归根结底一定都是“联结反应”,于是就有了这个两字实验的奇想。

于我而言,这个两字实验不仅是破解意识秘密的门槛,而且还蕴含了意识和生命的起源,是很多科幻级问题的最终答案;但是对世人而言,一定是茫然不知所云。对此,我非常理解,而我之所以选择两字实验来作为我阐述的基础,只是因为这是仅有不多的你可以通过眼睛去感知的实验。要是你感知不到,那你就不要往下看了,看了也是白看。

“两字实验”与字数一点关系都没有,事实上当你看一个字中的笔划时,你最多也只能看相邻的两条笔划。例如“三”字,若是定住眼睛只看上面一横,你应该可以看清这一横,下面的两横应该是模糊的;若是定住眼睛看上面两横时,你应该也可以看清这两横,最下面的一横应该是模糊的;同样,若是定住眼睛看下面两横时,你应该也是只能看清这两横,最上面的一横应该也是模糊的。

看任何字中的笔划,事实上我们也只能看清其中相邻的两条笔划。当然,这是个非常困难的大脑实验,不过,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那就是当你仔细看某一个字,时间一久你会突然发现你似乎不认识眼前这个字了,例如这个“我”字,初看时你当然觉得这个字非常熟悉,可是时间一久你会觉得“我”好象并不是“我”,你会感觉这个字相当陌生。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在对这个字的局部笔划作出反应,时间一长大脑对这些笔划的局部反应干扰或掩盖了大脑对这个字的整体反应。

其实大脑的运行机制在我看来一点都不复杂,只是世人想得太乱太杂,没有办法象我这样心甘情愿静静地做一只坐井观天的井蛙。世人以为自己是站在井口外观察世界,而我知道其实我都是坐在井底观察世界,观察的原点和角度不同,以致于非常难以沟通,现在我也只能尽力而为。

(三)两像联结

对这个两字实验所包括的大脑基础机制,我原先称之为“两像联结”。我猜想的“两像联结”是意识模型的运行单元,但我们根本就看不见,也感知不到,以至于解释起来非常痛苦。

这个“像”可以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字、一种图形、一种颜色,也可以一个音、一个调,还可以是一种气味、一种舌味、一种触觉等等,但是任何一个“像”又都可以再被分为两个“像”。我们感知任何一个点的神经元可能都会有几百个,因此,当你去观察一个点时,这个点可以被分为“上像”和“下像”,或者“左像”与“右像”等等。同时,由众多点组成的一条线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像”,也可以被分为两个“像”,还可以成为另一个“像”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解释和理解变得异常地困难,因为我在解释的这个“像”可能被你分成了另两个小“像”,又可能被你合并进了另一个大“像”,根本已经不是我在解释的这个“像”。

你大约可以这样理解,在感知的单元过程中,你最多只能感知相邻的“两像”,要么都是两个字,要么都是两条线,要么都是两种色。我知道这个“两像”太难理解了,于我而言它是一切意识反应的单元,就是“大道至简”中的“至简”,我一直坚信“唯其至简,方能至繁”。

图A-04-01

同步解析2单元知识盘点(意识的秘密第一篇)(1)

看左图时,图中A格和B格颜色的深浅明显是不一样,A格是深色,B格是浅色,一目了然,非常清楚,不存在任何模糊的空间。然而,看右图时,我们发现A格与B格的颜色深浅明明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可是我们在看左图时根本就无法察觉。

我猜我知道这是为什么,但解释它却无比困难,因为我没有任何证据,而你又根本想象不了。

你大约可以这样理解,大脑意识的基础机制是“两像联结”,或者说“相邻两像”,由于A格和B格之间存在着其它方格,将A格和B格分隔开来,使得A格和B格并不相邻,所以大脑的基础单元无法直接对比A格和B格的颜色;我们大脑对A格和B格的颜色对比是通过多个基础单元“叠加合成”的结果。

语言只是语义的标签,如果你有这个“叠加合成”的语义,你自然会理解我说的“叠加合成”是什么意思,或者说是什么语义;但是当你大脑中并没有“叠加合成”的语义结构,无论我如何解释这个“叠加合成”,你都不可能理解我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

我并不奢望你能马上理解这个“叠加合成”,因为其实我这也只是刚刚开始,后面还长着呢。我只是希望你能不能对你原有的观念有点怀疑,你的思维可能真的只是反应而已,并且其实你的思维单元处理不了很多场景,可能只能处理“两像”。

我只希望你有一点点的怀疑即可,也许这会成为你认识和理解意识秘密的基础。

(四)局部叠加

我知道这个“两像”挺难理解的,你也可以把这“两像”视作一个“局部”,那么我们感知的基本单元大约可以视为“局部感知”,我们思维的基本单元也可以大约称为“局部思索”。

所有的感知和思索的单元都是“局部”的,我们对整体的感知和思索其实都是“局部叠加”的,但是由于这就是我们感知和思索的本身,所以我们很难发现这个“局部”单元。

图A-04-02

同步解析2单元知识盘点(意识的秘密第一篇)(2)

图A-04-03

同步解析2单元知识盘点(意识的秘密第一篇)(3)

不过,也有一些所谓的视错觉图片能够印证我的猜想。世人一直认为这些视错觉图片不是眼睛欺骗了大脑,就是大脑欺骗了眼睛,但实际上谁也没有欺骗谁,这就是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本身,它们明确地向世人表明了大脑的机制单元,只是世人还没有发现而已。

例如上面的两张图是同一张图片,只是位置颠倒了,但很显然我们的感知是天差地别,上图会让人觉得“美丽”,而下图会让人觉得“狰狞”,这是为什么呢?

基于我这个“局部叠加”的猜想,这种现象很好理解,简单说就是我们大脑对这张脸的整体感知是“局部叠加”的结果。大脑感知的基本单元都是“局部”,例如眼睛、嘴巴、鼻子、眉毛等都可以是局部,大脑对这张脸的整体感知是这些局部“叠加合成”的结果。

看上图时,这些眼睛、嘴巴、鼻子、眉毛等局部都是“美丽”的,因而大脑对这张脸的整体感知结果就是“美丽”的;看下图时,这些眼睛、嘴巴、鼻子、眉毛等局部,尤其是眼睛和嘴巴,看起来是“狰狞”的,因而大脑对这张脸的整体感知结果就是“狰狞”的。简单地说就是,局部感知决定了整体感知。

然而,我之所以不愿意写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其实无论我怎么写都是错的;或者说,我现在所说的一切都只是过河的桥和上楼的梯,如果你过了河、上了楼,你得记得拆了桥、抽了梯,否则你就会陷入到自我的牢笼。你得明白,这个牢笼除了你自己没人能救得了你。

这个“局部”是相对的,是动态的,一个“局部”常常会为被分化为两个“局部”,这个分化后的“局部”又常常可以再被分化;同理,一个“局部”也常常会被合并进另一个更大的“局部”,这个合并后的“局部”还可以再被合并。这种“局部”的分化合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但解释它会让我吐血。不是我不能解释,而是我不知道解释到什么程度你才能理解得了。

图A-04-04

同步解析2单元知识盘点(意识的秘密第一篇)(4)

图A-04-05

同步解析2单元知识盘点(意识的秘密第一篇)(5)

上图实际上都是正方形,但是我们反应不出正方形的视觉印象;下图实际上都是圆形,但是我们也同样反应不出圆形的视觉印象。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局部感知决定整体感知。

上图中实际上有七个正方形,中间是一个白色的小正方形,但其余六个正方形中由于没有任何一个局部可以成为正方形的局部,所以我们视觉印象的整体感知就没有办法“局部叠加”地反应出正方形的印象来。你对“整个感知”的印象是存在的,但你得明白对整体的感知是局部叠加的结果,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整体感知”,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

下图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六个圆形中也是由于没有任何一个局部可以成为圆形的局部,所以我们视觉印象的整体感知也一样没有办法“局部叠加”地反应出圆形的印象来。假如这些局部存在一个可以成为圆形的局部,那么你的大脑还是可以反应出圆形印象的,并且这个圆形印象和非圆形印象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当然,这需要你有超凡的想象力。

我没有办法向你证明大脑的运行机制是“两像联结”或者“局部叠加”,我只能提请你怀疑一下你的意识或思维,想想你的意识或思维的整体印象有没有可能其实只是局部印象的“叠加合成”,你现在的很多意识或思维有没有可能由于了忽视这个局部印象的存在而出现错误?

(五)联结反应

我现在写的这本《意识的秘密》已经是第二版了,第一版是以“错觉”为主轴,而这第二版是以“反应”为主轴,因为我想建立一个以“反应”为基础的观念体系。

在我的体系中,意识也好,思维也好,感知也好,情绪也好,大脑中所有的主观印象都是神经反应,人类所有的观念都是以神经反应为基础,是语言化的神经反应。你可以把这个观念当作是对意识的宏观认识。

那么从微观上来认识意识该怎么着手?在我的胡猜瞎想中,大脑是一个通过神经突触联结在一起的千通万达的多层立体神经网络结构,大脑大约有近千亿的神经元细胞,通过近百万亿的神经突触联结在一起,这是我对大脑物质结构的基础猜想。好象这也不算是什么猜想,大脑确实是通过神经突触将神经元细胞联结在一起,这应该是事实吧。

我猜联结应该是大脑结构的基础,于是就有了两字实验的奇想,结果被我蒙对了!我以前把这个两字实验的机制原理称为“两像联结”,但现在感觉用“联结反应”可能让世人更容易理解一些。

我的这个《摸索篇》的重点不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意识反应,而是在构建我的观念体系基础,我的困难在于这些观念体系基础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从而难以让世人认识和理解。

《井蛙的猜想》主要是确立“完全主观认识”的思考方向或者说探索方向。虽然当今主流观念是不是“完全客观认识”不好下定论,但是至少“存在客观认识”的观念是明确的,而我则是完全否定“客观认识”,认为“认识完全是主观的”,不存在所谓的“客观认识”。可以这么说,在认识的基础方向上我与世人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意味着我与世人对认识的认识很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认识。

《霓虹灯字牌》主要是提出“意识是物质反应”的宏观猜想,“意识是神经动质反应激活神经结构”,“结构反应”和“动质反应”是解释意识反应的两个角度。

《霓虹灯字箱》主要是提出大脑是一个“多层立体神经网络结构”的宏观的物质结构猜想,是从“结构反应”的角度来构建体系基础,“多层反应”和“合成反应”,也可以说是“多层合成反应”,是想构建大脑结构与主观印象之间的基础联系。

《相邻的两字》主要是提出“联结是大脑多层立体神经网络结构的基础”,可以视为是关于大脑结构的微观物质结构猜想,也是从“结构反应”的角度来构建体系基础,“联结反应”是大脑神经反应的基础单元,大脑里的一切意识反应都是由这个“联结反应”合成而成。我坚信“唯其至简,方能至繁”!

建立一个观念体系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当只有我一个人在做的时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的大脑是一个通过神经突触联结在一起的千通万达的多层立体神经网络结构,人为地区分绝对不会取得一致意见,但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先建立一个,然后寄希望世人不要自陷其中,要记得拆桥和抽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