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书》,又称《书经》、《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尚书•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1)

传统认为这是尧舜禹禅让时的私相授受之语。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2)

朱熹曾经谈过自己的见解(如下图)。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3)

王阳明直接将其释为“心学之源”(见下图)。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4)

后人更是将其奉为“中华心法”。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5)

说实话,作注写疏的人都有个通病一一“玄之又玄”。

按《荀子•解蔽篇》记载,在《道经》中有类似说法,即“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但我在传世《道德经》和《老子》帛书版甲乙本均未查到该句,可能是我还不够认真,也可能是荀子看到的《道经》不同于传世本(已佚失),欢迎大家告诉我。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6)

“允执厥中”非常著名,被清朝的乾隆皇帝御书成匾悬于中和殿内。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7)

“允执厥中”现已成为汉语成语,传统解读是:允,公允诚信;执,遵守保持;厥,其;中,中正;允执厥中,就是“个人言行要不偏不倚,保持中正之道”。

今天不想对“允执厥中”说更多(其实有点小意见),只想说乾隆帝将“允执厥中”悬挂于中和殿内,确实很贴合“中和”之意

下面,我想从说文解字角度谈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到底表达的是什么?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8)

关于“人心惟危”,传统解读基本上都是“人心危险难测”。对此,我持否定观点。

我曾经解读过“危”字。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9)

也就是说,“危”有探察之意,探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所以,“人心惟危”是讲“人心是会根据观察结果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的”,而绝不是讲“人心是危险难测的”。

人心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这其实讲的就是“道”。

“道”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是“行”中有个大眼脑袋“首”,表意的就是人在遇到“行”(分岔路口)时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选择出一条继续前进的路。这不就是“人心惟危”所要表达的?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10)

所以,“人心惟危”其实讲的就是“道心”

关于“道心惟微”,传统解读基本上都是“道心微妙难明”。对此,我持否定观点。

什么是“微”?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11)

从“微”的小篆或秦简看,是“一个披着长发的人被鞭笞敲打着行路”。所以,传统认为“这是一个卑贱的人”。

现在所认知的“微”的常用义都来自“卑贱”之义。比如:人微言轻,讲的是人身份的“卑贱”导致言轻;微服私访,讲的是身份高贵者穿着“卑贱者”的衣服出行。

因为“卑贱”而被轻视、忽视、无视,引申为“看不起、看不见”,最后讹误为“体积细小而看不清、看不见”。这就是“微”从“身份的卑贱”演化为“体积的细小”的逻辑。

其实,“微”还可理解为从“彳(行)”从“攸(修)”。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12)

我们来细看“攸”/“修”,二者是同源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13)

“攸”/“修”的甲骨文给人直观感觉就是“人被鞭笞敲打”。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14)

金文中多了“几个点/撇”,多数人将其视为“伤痕累累、鲜血淋淋”,其实也可视为“人身上的枝棱毛刺”。树修枝则长一一修长,同理,修身就是修去毛刺棱角使人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一一成长。

人心惟危 为天地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15)

所以,“微”可看作是“彳(行)” “攸(修)”,即“微”的本义就是“修行”。修行有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逐渐改变。“道心惟微”是讲“道心需要修行”,而绝不是讲“道心微妙难明”。

道心经过不断的修行,就会有精准目标(“惟精”),有专一方向(“惟一”)。

补充:(回答道友问题)

惟一/唯一,都源于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鸟类给人表象上的“一夫一妻”,华夏先民们很容易就误以为鸟类是终生忠贞的,彼此是彼此的“唯一”/“惟一”。惟,应释为“只有”。

“人心”只有“危”(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会变成“道心”,“道心”只有“微”(不断修行)才会有“精”准目标和专“一”方向。只有有了“精”准目标和专“一”方向后,才能做到“允执厥中”(不偏不倚保持中正)。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特别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渣渣灰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