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敌人对你竖大拇指(长出敢打必胜的)(1)

六连坚持严格训练传统课目,刺杀声气势如虹。李彬/摄

走进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六连连史馆的那一刻,22岁的新兵艾力扎提·艾合买提感到很震撼:百余面锦旗悬挂在500平方米的连史馆内,集团军以上的荣誉牌占了一整面墙。在他看来,这里就是“荣誉的殿堂”。

“连史馆这么大,这个连队肯定不一般!”他不禁感慨自己来对了地方。新兵下连前,他就听说过这支英雄连队有一个响当当的荣誉称号——“硬骨头六连”。

艾力扎提·艾合买提后来成为连史馆解说员,对百余幅照片、资料和数十件历史文物如数家珍。自1939年3月组建以来,“硬骨头六连”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洗礼,参加战役战斗161次,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锻造形成了著名的“硬骨头精神”。

今年1月18日,主席给“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我很自豪能成为英雄连队的一员。”艾力扎提·艾合买提说,“我一定会牢记主席嘱托,当好‘硬骨头精神’传人。”

忠诚

在连史馆,艾力扎提·艾合买提觉得那些曾经很遥远的战斗英雄就在自己身边,前辈们顽强的作风和战斗学习两不误的精神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每次去连史馆,艾力扎提·艾合买提都会格外注意一个展柜,那里陈列着一把略微弯曲的刺刀。这把刺刀的主人是被誉为“拼刺英雄”的刘四虎,他在1948年宜川瓦子街战斗中只身冲进敌群,接连刺倒7个敌人,身负11处重伤。

这位威震敌胆的前辈不仅作战勇敢,理论学习也是行家里手。连队的连环画上记录了他随身携带理论书籍、经常利用战斗间隙学习文化知识的画面。

打仗敌人对你竖大拇指(长出敢打必胜的)(2)

陆海协同演练中,六连官兵向岸滩发起冲击。张永进/摄

艾力扎提·艾合买提来到六连后注意到,图书室里《论强军兴军》《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被翻得起了毛边,书页空白处写满了战友们的心得感悟。上教育课时,很多骨干张口就能背诵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切都让他觉得,学习理论在六连“是一种时尚”。

注重理论学习一直是六连的优良传统。上世纪60年代,六连就被原武汉军区树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现任指导员冯杰认为,正是这种学习精神锤炼了六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格。

“咱们六连的兵,要想有出息,首先要把头脑武装好。”这是冯杰经常说的一句话。

理论学习塑造了一代代六连官兵忠诚的特质。2017年6月,连队听令从驻防42年的省会杭州移防至岭南乡村,面对地域反差、未知环境、亲人分离等诸多矛盾,全连官兵毫不迟疑、闻令而动,打起背包就出发。

血性

担任连史馆解说员后,艾力扎提·艾合买提逐渐熟悉了六连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其中最震撼的要数前辈们和敌人拼刺刀的战例。

75年前的爷台山反击战中,全连与敌展开白刃格斗,靠着35把刺刀,杀敌70余人,排长尹玉芬小腹被弹片划开,肠子流出腹外,仍死守阵地,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

“杀!杀!杀!”如今,在六连所在的营区内,仍然能听到战士们进行刺杀训练的呼号声。

“刺杀课目在六连保留了几十年,我们几乎每天都练。”连长赵松介绍说。

走进六连宿舍,12个班排全部以战斗英雄命名,墙上张贴战斗英雄画像,床头挂着官兵荣获的各项荣誉。在近些年不断更新的连史中,艾力扎提·艾合买提能明显地感受到,血性、拼搏的精神从未缺席。

打仗敌人对你竖大拇指(长出敢打必胜的)(3)

六连官兵在复杂天候下,锤炼过硬军事技能。张永进/摄

2018年,士官王冬林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8”安全环境项目防化专业技能竞赛,穿着密不透风的防化服在40摄氏度高温的防化侦察车内训练,一度感觉眩晕、恶心。

“我们六连人就是敢啃硬骨头!”王冬林从未放弃,不断挑战生理极限,最终在比赛中获得1个单项第一、两个单项第三和综合排名第三的优异成绩,让中国国旗在异国赛场高高升起。

2019年8月,连队作为蓝军参加实兵对抗演习,受领狙杀红军旅指挥员任务。二班长李志豪带领4名侦察人员顶着高温,在闷不通气的地下工事潜伏了3个多小时。最终,当一名红方指挥员走出指挥所时,李志豪轻轻扣动扳机,对方指挥员头盔上冒出一股红色烟雾,任务完成!

无论国际比赛、实兵演习还是险难课目演练,六连官兵始终保持着血性冲锋的姿态。2013年4月,国防大学某学员队到六连观摩军事课目演练。由于云梯湿滑,班长杨树林在攀爬时不慎从5米高的云梯上跌落,右小臂重重摔在石头上。

“右手不行还有左手!”他咬着牙强忍剧痛,左手持枪,高标准完成一系列战术动作,演练结束后才发现手臂粉碎性骨折。一位观摩的将军由衷赞叹:“手臂折了,还能做出这么标准的动作,足见连队的作风养成是多么过硬!”

制胜

战争年代,“硬骨头精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如今列装新型装备,六连官兵仍然坚持敢打硬仗、恶仗的作风,向一切制约战斗力提升的因素开战。

刚来六连时,艾力扎提·艾合买提发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规定。“晚上就寝时,上铺鞋尖朝里,下铺鞋尖朝外,这样脚一拱鞋就能上脚;迷彩服上衣第二粒扣子以下不要解开,拉动时套上就可以走……”

这些特殊规定让艾力扎提·艾合买提知道六连官兵平时的精神状态——枕戈待旦、蓄势待发。如今,他们又探索创新了许多特色做法。

哨音发令就是其中之一。紧急拉动时,值班员用清晰响亮的口哨代替口令,哨音长短不一,战士们像听摩尔斯代码一样识别哨音、听令而动。

战争时期,六连以敢打猛冲、刺刀见红的精神打赢了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新型装备列装后,他们又啃起了提升新质战斗力这块“硬骨头”。

“以前气多钢少,现在气多钢也多。”连长赵松说,“有了新装备,我们更要打胜仗。”

打仗敌人对你竖大拇指(长出敢打必胜的)(4)

实战化演练中,六连两栖步战车在烟幕掩护下行进。李彬/摄

“全排注意,成‘一’字战斗队形,迅速占领进攻阵地!”一场新编制下排战术课目在山林腹地间打响。数台装甲车在三排长高博文的命令下冲向“敌阵”。

高博文根据“敌情”,快速分析并分别向其它步战车下达命令。步枪、机枪、狙击步枪等10余种火器交替射击,演训场上硝烟四起,但连长赵松却皱紧了眉头。

“敌情意识不强,没有利用好掩体”“火器使用不科学……”连着几天,赵松带着骨干白天训练、晚上复盘,总结出多条经验,在最后的实弹检验中得到验收小组一致好评。

这是六连不断探索新装备战法的一个缩影。改革转型后,面临新增装备多、新训课目多等难题,六连立即组织开展训法创新、战法研练,探索研究快速集结、车上车下协同等10余个新型课题,加速提升连队备战水平。

此外,六连还主动与海军某登陆舰支队、空军航空兵某旅、海防某旅船艇大队、武警某支队等军兵种开展联学联训,参与探索攻关多种实战化训练课题。

“训练越贴近实战,打赢就越有底气。”该旅领导介绍,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作战任务怎么调,六连官兵始终坚持真打实备、创新突破,让这把尖刀越磨越快。

记者手记

打仗有我“硬骨头”

打仗敌人对你竖大拇指(长出敢打必胜的)(5)

战术训练中,步战车发射烟幕弹,掩护步兵突击。李彬/摄

“硬骨头六连”响当当的荣誉是一代代官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打出来的。在今天六连宽敞的连史馆内,珍藏着连队战斗英雄刘四虎在肉搏战中与敌人拼弯的刺刀、副指导员谢关友参战前留给8个月大的儿子的遗书,这些充满战火硝烟气息的“文物”被称为连队的“传家宝”。

革命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恶仗、硬仗威震敌胆,历经战火洗礼,“硬骨头精神”正在年轻一代六连官兵中传承发扬。2017年6月,从杭州移防岭南新营区当天,六连官兵放下背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战备库室。当晚,熄灯号刚响,六连就传来紧急集合的哨声。

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六连官兵始终紧绷战备弦。他们坚持每月全装拉动,每逢大年初一、连庆日等重要节点,连队都会以战备拉动开启新的一天。

不久前的海训任务中,天空下着瓢泼大雨,战备演练如期展开。去年外训期间,只有5名官兵留守营区,照样突然拉起紧急集合警报。有兄弟连队官兵感到不解:“这么一点人,有必要拉动吗?”连队上士黄银栓说:“留守人员也是战斗员,同样要时刻准备战斗!”

在六连,无论任务有多重,连队的严整作风始终不变。有一次,“相约强军新时代”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到六连进行网络直播。连队决定留5名战士协调保障,其余人员像往常一样组织训练。营区井井有条的秩序、官兵嗷嗷叫的士气,让这些网络大V们纷纷点赞:“‘硬骨头六连’果然名不虚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