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子语录(久病床前有孝子)(1)

□记者 侯沛丽 文/图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一个人懂得“孝”才会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家住北关区豆腐营街道盘庚西社区的郑文革就是个大孝子,他二十年如一日伺候父亲的事迹被邻里称颂。

9月13日,记者在印染厂家属院见到了郑文革。他刚下班回来,就给父亲擦洗手脸、按摩身体、喂水。他的老父亲向记者提起自己的孝顺儿子时,感动得直掉眼泪。

郑文革今年48岁,是市印染厂下岗工人,下岗后积极自谋职业,当了一名保安。工作之余,他以拳拳之心无怨无悔地侍奉双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赢得了邻里、同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孝老爱亲的典范。

20年前,郑文革的父亲双脚开始红肿、麻木,没法穿鞋,走路也受影响。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不断加重,每次到医院住院治疗,都是输液治疗,暂时减轻病痛。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父亲又患上了高血压,老母亲身体也不好。尤其这两年,他的父亲右腿常常红肿流脓,疼痛难忍。眼看父亲如此受罪,郑文革心急如焚,背着老父亲辗转多家医院求医,但最终仍无法确诊。

父亲患病期间,只要母亲一个电话,无论多忙,他都抽身回家,为父亲洗澡、喂饭,背父亲上厕所。郑文革的妻子连香玲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5年冬天的一个夜里,父亲突然发病,全身滚烫,只剩微弱的呼吸,情况万分危急。接到母亲的电话,郑文革从床上爬起,抓起衣服就向外跑。深夜叫邻居帮忙不方便,他二话不说,从5楼背起父亲一步步挪到楼下,送到救护车上。要知道,他的老父亲体重85公斤,身高1.78米,而他体重才60公斤,身高1.66米,背到楼下,郑文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住院期间,为更好地照料父亲,郑文革从未脱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胡子来不及刮,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也许是真情感动了上天,两周后,老人转危为安。

郑文革的妻子连香玲工作之余也帮忙照顾老人。由于和老人住在同一个小区,他们每天都往老人家里跑好几趟。郑文革说:“照顾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其他兄妹来照顾父亲,我也不放心!”

因为病情没有根治,一年后,郑文革的父亲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整个小腿皮肤开裂如百年老树皮,流血流脓,双腿全变成了紫黑色,血液几乎不再流动,辗转郑州、上海、北京等多家大医院,也依然无法确诊,每次只能采取住院输液、消炎、擦药等措施。医生说如果病情继续蔓延,将会抵达心脏,危及生命,但他们也束手无策。听医生这么说,郑文革虽有些失望,却不肯放弃救治父亲的希望。他除了全身心照顾父亲外,一有机会就向医生、病友打听有没有治疗此病的良方,还从网上查阅资料,希望减轻父亲的病痛。

郑文革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妻子平日里打零工,儿子正在上大学。夫妇俩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还要为孩子赚学费。父亲每次住院,郑文革都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郑文革常常对妻子说:“钱没了可以再挣,工作没了可以再找,但父亲只有一个。”

屋漏偏逢连阴雨,2015年8月的一天,郑文革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经查确诊为心脏病。医生建议他立即做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后,郑文革在医院待了几天就回家休养了,只为了省点钱为老父亲看病用。

邻居、朋友家有事需要帮忙,只要有空,郑文革从不推辞。有一次,邻居家的老人深夜患病,郑文革知道后,主动帮邻居抬着老人下楼,帮着送到医院。

郑文革虽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佳话。

郑文革常常对亲友、同事说:“父母在时一定要抓紧机会孝敬他们,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和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