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结尾处,是假秦桧领着几千将士齐诵岳飞名词《满江红》,很多网友表示,看到这里非常感动,极富感染力。

的确,无论爱不爱看电影《满江红》,绝大多数观众肯定爱诗词《满江红》,这是岳飞最有名气的一首词,也是最富感染力的一首词,也是大众最为认可的爱国诗词。

不过,博闻广识的张艺谋导演懂得融入秦腔、豫剧在电影里,却忘记一点:古代的词不是朗诵出来,而是唱出来的。

古词起源于隋代的新声(燕乐),也即当时盛行的一种音乐,记录下来的是乐谱,而配合演唱的歌辞就叫做"词"。

我们都知道《满江红》并非岳飞所写之词的题目,而是词牌名,也即曲调的名称,在古词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满江红》,比如岳飞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与我们熟知的这首《满江红(写怀)》就是相同曲调,但不同内容。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清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满江红不应该被拿来戏说(真正的满江红不应是)(1)

经典版本

如何?

这首词与我们熟悉的那首,是否感觉完全不一样?但它们都叫作《满江红》,因为是一个曲调,但词的内容不同。

为何古代称"填词",正是因为这词不是凭空写的,而是依曲调韵律填的,字数、排列、韵脚,这些都有讲究。

李清照是填词高手,经常点评其他人的作品,她就颇看不上苏轼、晏殊、欧阳修,觉得这三个家伙根本不懂写词!其实她指的不是三人内容太差,而是不符合音乐的需要。

要知道,苏轼的文章立意那几乎是无人可比,但如果不太讲究音乐节奏,那在专家李清照看来,是真的会挨喷的哦!

说这么多,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满江红》念着固然有气势,但唱着更动听,更有感染力。

那么,《满江红》的演唱版本到底如何?

我在网上找到几个版本,有我小时候听过的,也有没听过的,给大家推荐一下。

一、罗文版

这个可能很多80后都有印象,83版《射雕英雄传》的插曲就是罗文演唱的《满江红》,用粤语演唱,慷慨激昂,让人闻之有带上全家去战斗的冲动。

不过,这是香港自创的版本,并非古曲,小时候虽然听过,但因为语言差异,并不会跟着唱粤语,甚是遗憾,只能纯粹欣赏。

二、屠洪刚版

这首歌大家也很熟悉,但其实它另一个字叫《精忠报国》,歌词内容并非《满江红》词作,只是表达的意思与岳飞精忠报国有关,网络上也将之命名为《满江红》。

这首歌是ktv里中年人常点的歌曲,唱点小酒后,大马金刀往沙发上一站,谁不想来首“马蹄南去人北望……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这歌即使没有唱歌技巧的人也能唱,嘶吼啊,报国啊,来吧!

满江红不应该被拿来戏说(真正的满江红不应是)(2)

三、杨洪基版

如果没听过的,一定要去听一听,这个版本是正儿八经的古曲,我记得以前被科普过,这歌用的曲调是传下来的,而不是现代人自己创造的,因此古韵十足,苍凉悲壮的意境令人闻之落泪。

杨洪基的声音磁性雄浑,听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同学,一定不要放过这首《满江红》,真的好听!

四、张明敏版

其实我不认识这位歌手,但在网上搜索出来的,他这个版本也是用的古曲,但进行了改编,节奏明快,与杨洪基版本的感觉完全不同,比较适合年轻人。

五、《水浒后传》插曲

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版本,还是前面所说的古典版本,但介于杨版和张版之间,不会太过雄浑缓慢,但也不会快得好像说唱歌手,很适合电视剧插曲,配合剧情食用更佳。

顺便说一句,《水浒后传》是讲的梁山好汉后代的故事,不过主角却是被鲁智深抚养教育长大的西门庆的儿子西门金哥,背景年代与岳家军抗金相结合,讲的是一群梁山后代(含西门庆后代)与岳家军一起共同战斗的故事。

里面有岳飞以长枪在墙壁上刻字的场景,刻的便是这首《满江红》,而配乐则是无词伴奏的《满江红》曲。

而我梦想当中,电影的结尾就应该是这样的:岳飞将军在众将士中以长枪为笔,挥洒自如,写下一首《满江红》,将士齐唱《满江红》。

传世名词,唱出来才更有感觉!

而且唱词更容易记忆,哪怕几十年过去了,你仍然可以轻松背出《满江红》原文,那些朗朗上口的歌词才是最不被遗忘的,这也是为何我军有唱军歌的传统。

提炼士气!

有孩子的,若要背《满江红》,与其逼孩子机械记忆,不如带他多听几遍歌曲《满江红》(推荐《水浒外传》那个版本,节奏感很强,很上头)

满江红不应该被拿来戏说(真正的满江红不应是)(3)

ps:《水浒后传》里主角西门金哥是吴京演的,也有他在《满江红》歌曲背景下舞剑的场景,这还真是……含京量蛮高的!

年轻时的"战狼",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