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是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撒退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毅然决定放弃回到主力部队的机会,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笔记(六上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教材解析)(1)


全文共9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六班五名战士为了拖住敌人,诱敌上山,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战斗。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五名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敌人引上峰顶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并在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五壮士弹尽粮绝,最后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笔记(六上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教材解析)(2)


整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其中第二、四、五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写得比较简略。课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来突出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笔记(六上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教材解析)(3)


作为一篇在人物描写方面着墨较多的记叙文,文章选取了最能代表人物身份、性格的细节进行了描写。其中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在刻画某一具体形象时,作者多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如,第2自然段描述班长马宝玉时,紧紧抓住马宝玉作为指挥员所具有的沉稳果敢的心理素质进行描摹:描写副班长葛振林时, 重点强调了他开枪怒吼、英勇无畏的形象;刻画老站士宋学义时,重点表现了他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在描写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名小战士时,则主要表现两名小站士在面对放人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虽然文章捕写的主要人物形象只有五个,但是作者却能够根据各自的身份、性格等特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序地呈现出一组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简短而有震撼力的语言、刚强有力的动作和沉着、坚定的神态,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又如, 从描写英雄壮举这部分来看,作者并设对这一英雄群体的壮举逐一 平均着墨, 而是以对战土们跳崖后高呼口号的评价和赞美结尾,在激情澎湃的描写中收官,高亢激越,令人振奋不已。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笔记(六上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教材解析)(4)


课文插图是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这幅画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画中五位壮土的姿势威武雄壮,表情严峻果敢,与课文的文字描述相互交融,让人感受到壮士们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