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如果我们连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都没有搞清楚,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就像你不知道某个东西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却问你要多久才能造出这个东西一样。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虽然“六个基本特征”的结论存在着含糊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但很久以来却几乎没有一个共产党人敢挑战此论述,因为这个论述是后人从马恩著作中“摘抄”下来的。近期,这个“六个基本特征”的结论却遭到了中国学者的质疑——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了敖向东先生的新书 《人类简史:私有制的兴亡》,

共产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

该书发表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揭开了笼罩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神秘外衣,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特征,指明了“共产主义经济特区之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唯一正确途径。

一、“六个基本特征”的谬误

敖向东先生认为“六个基本特征”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误解;正是这个所谓的“六个基本特征”给共产主义社会披上了一件模糊而神秘的外衣,不仅误导了很多共产党人、还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六个基本特征”主要存在哪些谬误呢?

1、因果颠倒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六个基本特征”之一,但该“特征”颠倒了社会制度与社会表象的因果关系。因为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快慢,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优化革新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达水平;社会制度是社会的“因”,生产力是社会制度的“果”,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有最发达的生产力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只有依靠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强大生产力才能战胜资本主义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六个基本特征”却把生产力指标当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是一种谬论。

“国家消亡”也被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而“国家消亡”只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产生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不论是初级还是高级)是不可能同时在全世界实现,唯一可能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世界逐步得以实现,其具体的实现过程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先在某一个国家实现;然后这个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以先进榜样的力量,吸引其它非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仿效该共产主义社会国家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使之变成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二个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在公有制兼容性的作用下合并成了一个更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在先进榜样和兼容性作用下,这个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其它非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则越来越少,直到地球上所有的非共产主义社会国家都被这个唯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所合并时,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消亡(因为地球上不再有国界线了)、全世界都进入了一个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地球上唯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管理系统实际上就变成了未来全球共产主义社会的管理系统。由此可见,“国家消亡”只是最初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把“国家消亡”当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颠倒了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也是不正确的。

同样,“高度的觉悟和道德”也不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为没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的觉悟和道德都是软弱无力的、不可持续的、是不稳定的,只有良好的社会制度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社会觉悟和道德。因此,不能用“高度的觉悟和品德”来判断人类是否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更不能把“高度的觉悟和道德”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为这颠倒了因果关系。

2、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批判了私有制的“按资分配”,也指出了“接劳分配”的不足,希望用“按需分配”弥补“按劳分配”的缺陷,但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要取消“按劳分配”。纵观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激励机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也是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激励机制。只要是人,不论其觉悟和品德有多高,就是有七情六欲、就有惰性,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因为竞争和激励机制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也需要激励机制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用“按需分配”完全替代“按劳分配”是违背人类自然规律的,是毫无根据的猜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能把“按需分配”定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注:马克思并没有说明“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是如何实施的,但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在2018年8月出版的《数控经济学(非货币经济学)》一书

共产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2)

中描述了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应该是“按需分配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制度——基本需求接需分配,高级需求按劳分配。)

3、因果关系的重复

“公有制”和“消灭阶级差别”是“六个基本特征”中的二个基本特征。其实这二个“基本特征”是有因果关系的,只要一个实现了,另一个也就几乎同时实现了。因为,当一个社会真正实现了公有制后,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都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只有劳动能力的差异产生的劳动报酬的差异,没有“按资分配”产生的收入差异,从而消灭了阶级和重大的社会差别。因此,公有制和消灭阶级差别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只需要把公有制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可,如果把二者都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多余的重复。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鉴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存在着诸多谬误,敖向东先生在《人类简史:私有制的兴亡》一书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政治民主制度、经济民主制度(公有制)、非货币经济体制。

1、公有制(经济民主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点目前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公有制思想的本意是不仅要建立“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民主制度,还要建立一个“人生而平等”的经济民主制度,该思想也可以看成是“天赋人权”思想在经济领域的扩展,因为马克思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私有制是一个“让每个人生而不平等”的制度,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制度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只有公有制才能让每个人享有生而平等的经济权力和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将公有制与经济民主制度当成同义词。

2、政治民主制度

如果把政治民主制度当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很多人都不会马上赞同,因为这在马恩著作中似乎也是“前所未闻”,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我们就会认同“政治民主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非常憎恨封建专制独裁制度,并以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马克思生活在欧洲政治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他希望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当欧洲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政治解放”的伟大成果后,马克思并不满足这样的“伟大成果”,因为他发现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后欧洲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非常尖锐社会矛盾与阶级冲突的根源——私有制的弊病,他认为欧洲的“政治解放”还只是形式上的“解放”,还不是彻底的“解放”,人类要想建立完美社会、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针对欧洲“政治解放”后暴露的严重社会弊病而开出的治病良方。如果比较“政治解放”后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克思心目中的完美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差别,公有制(经济民主制度)才是二者最明显的差別,公有制(经济民主制度)才是共产主义社会所具有的制度持征,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私有制,也不难理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写出的那句名言——“(欧洲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即,马恩理论几乎都是以“政治解放”后的欧美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参照物而产生的理论。但如果马克思在1848年以前曾在东方封建专制社会生活过一段时间的话,相信上面《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名言一定会改成“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政治专制和私有制”,因为如果比较当时全世界大多数没有获得“政治解放”的东方封建专制社会与马克思心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差别,二者的差别就是政治专制与政治民主、私有制与公有制(经济民主制度)的差别。即,如果马克思当时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专制社会)为参照物的话,政治民主制度和经济民主制度(公有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应有的二个制度特征,因此,把政治民主制度当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贯性。

3、非货币经济体制(数控经济)

马克思曾经非常明确的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货币必然会随私有制的灭亡而消亡,据此就可以断定: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必然是一种与公有制相匹配的非货币的经济运行体制,因此,非货币经济运行体制也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虽然用实物计划调拔的方式降低了货币在实物交换和资源配置中的媒介作用,但仍然采用了使用货币给产品赋予价值属性、用货币度量劳动价值并支付劳动报酬的经济模型,这样就使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并没有摆脱对货币的依赖,也没有建立一个能让非货币经济高效运行的非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处在一个低效的半货币化的经济运行状态,最终导致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

可能是由于以前无人解答“如何让公有制非货币经济体制高效运行”的这个世界性难题,所以至今还没有人把“非货币经济体制”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经济日报社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了敖向东先生的经济学专著《数控经济学(非货币经济学)》,该书完整地描述了非货币经济的运行规律,建立了一整套能让公有制经济体制高效运行的非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解开了“让公有制非货币经济高效运行”的理论难题。因此,现在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把非货币经济体制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知道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描绘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蓝图,甚至可以用下面简明的数学公式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模型:

共产主义社会= 政治民主制度

经济民主制度(公有制)

非货币经济体制(数控经济)

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模型的诞生为建立共产主义经济特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人类和平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只要有一个国家或某个特区具备了上述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或这个特区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国家或这个特区将会产生高度发达的科技、提供极其丰富的公共产品和生活消费品,这个国家或这个特区的人民还将会产生高尚的品德和思想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