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州吁弑兄夺位,为树立国威,以服国人,联合陈、鲁、宋、蔡四国之兵,讨伐郑国,被郑庄公施以纵横之计分别瓦解,虽被宋国占据长葛,但未伤国之根本。待州吁被杀,卫宣公登位,局势稳定,郑庄公决定伐宋报仇。

伐宋前的准备

(1)结好陈国

郑庄公召集众臣商量对策,大夫祭足献策:“之前卫、鲁、宋、蔡、陈五国联合攻打我国,如现在单独讨伐宋国,其余四国必然恐惧,如果再联合起来攻打我国,我国没有绝对的胜算。卫国新君刚立,难有作为,不如先与陈国、鲁国结好,这样便能使宋国处于孤立地位,胜算更大。”郑庄公采纳祭足的建议,便写信给陈侯,具言和好之意。陈侯见状思忖到,宋国、卫国都是大国,郑不先和宋、卫讲和,前者我国刚与宋、卫攻打郑国,如果我与郑国讲和,必然得罪于卫国和宋国,郑州先与我国讲和,必定是离间之计,于是果断拒绝。郑庄公闻讯大怒,祭足劝说:“目前的形势是我强而陈弱,我方主动与陈讲和,陈国必然怀疑咱们的诚意,不如先攻打陈国边境,夺其几个城池,然后再派人出使陈国,还其城池,再陈说和好之意,那时陈国必然同意。”郑庄公以祭足之计,陈国果然就范,自此郑、陈两国和好。

(2)出师有名

郑国结好陈国之后,郑庄公问祭足:“陈国已经平复,现在可以讨伐宋国了吧。”祭足回答说:“还不到时候,宋国为公爵,且面积大,周王尚且以礼相待,不如先朝见周王,然后以周王的名义以令齐国、鲁国一起讨伐宋国,这样不仅师出有名,而且又有齐鲁帮助,宋国必然失败。”

于是郑庄公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因之前郑庄公偷抢周王的稻谷,心里忿恨,回礼赏赐庄公稻米十车,言语讽刺庄公,以备来年饥荒。郑庄公正在发怒,周公黑肩携两车丝锦来找庄公,言语之间,客气非常。原来周桓公有二子,但偏爱幼子,幼子由周公黑肩辅佐,周公黑肩想先结好郑国,以备将来夺嫡,使郑国为后援。周公此举正好被郑庄公所利用,郑庄公与祭足商议,将丝锦分放到十车稻米之上,用布覆盖,最上面放满弓箭,从周王地出境,一路上宣扬是周桓王所赐,因宋国长久不来朝贡周王,郑庄公故奉周王之命将讨伐宋国。

郑庄公假借周王名义,四处宣扬奉命讨宋,传檄文给鲁国、齐国、蔡国、卫国、郕(cheng)国、许国,共同讨伐宋国,将声势做大,扬言有敢不从者,将一并进行讨伐。

(3)联合齐鲁

此时鲁国大权在公子翚手中,其本来就是贪恋权财之人,郑庄公私下派人赠送金银,许诺夺取宋国土地尽皆送与鲁国,公子翚欣然接受。齐国与郑国本就有盟约,加上鲁国与齐国是姻亲,加之公子翚从中调和,齐国派夷仲年为大将,鲁国派公子翚为大将,各领兵马,与郑州组成联军。

盟军伐宋

郑庄公立大旗,上书“奉天讨罪”,带领公子吕、高渠弥、颍考叔、公孙阏(yan)等将士为中军,夷仲年为左军,公子翚为右军,耀武扬威,杀奔宋国而来。

公子翚从老挑入宋境,率先夺得城池,郑庄公大喜,杀牛犒赏,相约三日后颍考叔与公子翚率兵攻打郜城,公孙阏与夷仲年率兵攻打防城,中军屯于老挑。

宋殇公听说三国联军入境,大惊,急忙召司马孔父嘉商量退兵之策。孔父嘉根据形势分析:1、周王并无下诏命郑伐宋,郑借周王之名,齐国与鲁国已当真,中郑国之计,已成同盟,出兵已成事实,不可能主动撤兵;2、郑国向各国传檄文,号召伐宋,只有齐国和鲁国相从,原五国伐郑,鲁国已背叛,陈国已与郑国和好,还有蔡国与卫国没有出兵相助。如果能联合卫国与蔡国,趁郑国内部空虚,袭击郑国,郑必然回兵自救,则郑国自然退兵,齐国和鲁国之兵也没有不退的理由。

于是宋殇公派孔父嘉携带金银,白壁,彩缎之物赴卫国求援,卫宣公派右宰丑领兵与孔父嘉一同袭击郑国荥阳。公子忽与祭足一面传令守城,一面派人向郑庄公传递信息求救。孔父嘉与与右宰丑在荥阳外围大掠一番,右宰丑再欲攻城,孔父嘉劝说,袭击郑国乃是趁其不备,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何况荥阳城坚墙厚,如果攻城不下,郑兵救兵到了,我军腹背受敌,将被困在这里,不如借道戴国,全军而退,待我们离开郑国的时候,想必郑庄公已率兵离开宋国了。

宋卫联军欲从戴国退兵,戴人以为要攻打戴国,紧闭城门,孔父嘉与右宰丑与之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但始终攻不破城池,只好向蔡国求援。

郑鲁齐三国联军刚攻取郜城和防城,郑国急文来到,郑庄公瞒下宋卫袭郑的消息,即刻传令班师。安抚公子翚和夷仲年说,我奉周王之名讨伐宋国,今仰仗两国的兵威,已攻取两座城池,已足以惩罚宋国。宋国乃是上国,周王向来礼遇有加,咱们也不变过多的奢求,所取两座城池,齐国和鲁国各分一座。夷仲年推辞再三,最后郑庄公将两座城池皆送与鲁国,三国各自欢喜,缔结盟约,各自退兵。

郑庄公班师途中,得到消息已知宋卫联军已退兵,正在与戴国交战,便生一计。郑军兵分四路,一路只取戴国,一路埋伏宋卫联军左侧,一路埋伏宋卫联军右侧,一路截断宋卫联军后路。戴国国君听到郑军来到,以为是郑国来救戴国,接入城内,谁想郑庄公隐于军中,入城则立刻夺取了戴国,把戴国国君驱逐出城。

春秋故事之兄弟相残郑庄公(东周故事之四)(1)

春秋故事之兄弟相残郑庄公(东周故事之四)(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