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玄机》现仅存残谱,原名为《武经玄机密录》,分为“地字部”拳论拳法、“人字部”拳论拳法两部分。《武经玄机》谱曰: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雷声、鸡打架、虎扑羊、白蛇吐信、金龙探爪、蛇形、野猫上树、野鹞出林、燕子衔泥、双燕衔泥、分把火猴象。盘肘、冲天炮、丹凤朝阳、拨云见日、怀中抱月、猿猴献果、一步一捶、迎门铁扇、霸王观阵、拨草寻蛇、一门四把、五步七捶、海底捞针、扎耳听风、双扑、小鬼磨碾、小鬼扯钻、小鬼端灯。把势:单把、双夹把、开把、点把、贯把、摆把、按撧把、抖撧把、撅撧把。手法:出手、截手、撧手、顶手、吃手、钩薝手、起手、领手、抖手、搂手、丢手。拳势:“仙人把洞”、“仙人出洞”。《武经玄机》腿法:迷腿、截腿、鞭腿、踹腿、钩腿、挂腿,踝挂腿、里合腿、令缝腿、内杷腿,外杷肥、绞龙腿、倒跟腿、后踹腿、旋午腿。《武经玄机密录》人字条目:分把挪那大象、分把坐底摩掌、分把火候象、分把童子闪门、分把雷工闪电、天干十趟手功、二仙传道功、心力歩眼、三三九手、鸽牌手赶劲、十趟头赶劲、顺三节、横三节、三节相照、七星相照、摸镜摩胫、波浪摇双动、下歩捶(眼)功、三摩法则、台盘步眼,三鼎步眼、弯套弯鸡形步、九弓歩,鸳鸯歩、荷叶歩、践步、踏歩、奔歩、套子步、玄机歩、“疾步箭窜步”、“马踏飞燕”、“燕孑抄水”、“龙行万里”、“虎喷三千”、“野马闯槽”、“流星赶月”。《武经玄机》五子目录:肩把;撞肩、挫肩、双摆肩、劈肩,钩肩、挑肩、“虎栽肩”,“熊拦道”,“燕孑窜帘”,“无影靠”。肘袭;横肘、顶肘、搓肘、滚肘、提肘、捣肘、背擂肘、敝月肘、蛇喷草、恨天无把、海底捞针。贯膝;灌膝、提膝、钩膝、打膝、踹膝、“飞云膝”,’蛇来草”,“拨膝打膝”,“回龙绕”。胯打;外胯、里胯、颠胯、坐胯、“张飞片马”,“玄机顺胯”,“押奇大跌”,“叉歩胯打”。足踢;卷提风、括地风、崴堂腿、龙形腿、旋五脚、铲地脚、地鞭腿、扑地涧。( 肩把,肘袭,贯膝,胯打,足踢。曰:小五虎,五行,五岳。) <<武经玄机>> 诗曰:对面一截莺手高,莫肘出标即肘掏,滚肘反背将肘上,捶与足合把山摇。名曰滚膛手,响声有六。曰:左点把即肘击泰山,右点把即肘填海干,双把交架悬日月,左推右切打何难,名曰虎包头,造把响声有四。曰腰顺定五方,五门五关厢,左来右去吉,右来左不祥,名......。

河南心意拳内功心法(心意拳理论居然多在拳谱武经玄机密录熊出洞虎包头雷声蛇形)(1)

在《武经玄机》谱中出现有心意拳动作术语,如: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雷声等。“熊出洞”是心意拳的起势,还未见其他拳种采用此势,心意拳常说“熊出洞,虎离窝”,也已经出现于《武经玄机》之中了。在心意拳中讲身法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武经玄机》中“虎包头”、“雷声”正是心意拳六艺中的二艺,其中“包”疑与“抱”相通或字误。

心意拳中主体部分是“十大真形”,十大真形即模仿龙、虎、鸡、蛇、熊、鹰、马、猴、鹞、燕十种动物的动作来练功,仿生是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武经玄机》中出现的动作名称有:

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鸡打架虎扑羊、白蛇吐信、金龙探爪、蛇形、野猫上树、野鹞出林、燕子衔泥、双燕衔泥、分把火猴象等。

另外还有同于心意拳的动作名称如:单把、双夹把(心意拳称双把)、出手、截手、撧(左手右绝)手、盘肘、冲天炮、丹凤朝阳、拨云见日、怀中抱月、猿猴献果、一步一捶、迎门铁扇、霸王观阵、拨草寻蛇、一门四把、五步七捶、海底捞针(心意拳中有海底捞月)、扎耳听风(心意拳中有勒马停风)、双扑、小鬼扯钻等。从以上名称可以看出,在《武经玄机》中心意拳已经初具雏形,类似于现今的心意拳的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称“把”为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无独有偶,在《武经玄机》出现了大量以“把”命名的拳势,如单把、双夹把、开把、点把等,并且其中计式用的也是诸如“头一把”、“第二把”、“第五把”、“末一把”等称呼,与心意拳计式方式相同。其中带“手”的拳势也很多:出手、截手、撧手、顶手、吃手、钩薝手等,相应的在心意拳中有十二大势的前四势为:起手、截手、出手、领手,还有单把诸如:贯把、摆把、抖手、搂手、丢手、按撧把、抖撧把、撅撧把等等,莫不与《武经玄机》中名式暗合。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其中还有拳势名“仙人把洞”、“仙人出洞”,这是否和传说的心意拳古称“守洞尘技”有关系呢??《武经玄机》中所载的功夫到底是不是就是后来的心意拳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抑或是有什么渊源呢?这些疑问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也许心意拳的前身或是源头由此被发掘出来,那么,这又将是武术史上一次巨大的发现。

在《武经玄机》中还包括了很多的腿法,诸如:迷腿、截腿、令缝腿、绞龙腿、倒跟腿、提肘带腿等,可见在当时腿法还是很丰富的。

下面节录几段拳论赏析一下,并求正于方家。

◎对面一截莺手高,莫肘出标郎肘掏,滚肘反背将肘上,捶与足合把山摇,名曰滚膛手,响声有六。

其中出现了“手与足合”。

◎左点把郎肘击太山,右点把郎肘填海干,双把交架悬日月,左推右切打何难,名曰虎包头,造把响声有四。

其中出现了“虎抱头”。

◎腰顺定五方,五门五关厢,左来右去吉,右来左不祥,名曰鸡打架虎扑羊。要两手见身,波浪为主。

其中出现了诸如“五方”、“五门”、“五关”、“鸡打架虎扑羊”等语。心意拳中所谓“五行好比五道关”,在此初见影子。在《水氏家传武术谱》中有《横拳论》曰:“起手横拳实难招,展开四平前后稍,望眉斩加反背,如虎搜山,鸡打架虎扑羊,剪子股,十字擒拿。”

◎《心力步眼》:

跨龙扶凤上九天,功满道成在眼前,学艺若知其中味,玄机密录得宗传。学道要努力前进,要两手双摸目,要两都(肘)顾胸前,要浪波双摇动,要台盘在膝前,要坐骑猛加力,要后腿不上前,凡动要立足倒回,左闪右豁足势,上步要一门四把,俱用手与嘴合,肘与心合,上到至者还要搬龙跨凤回来,下步俱用立足、坚膝,膝肘巧合摩擦而回,其步眼功难尽述,若弗下此功夫其道决不成矣。

其中出现了心意拳的三摩之法,三摩即手要摸、腰要磨、足要摩。“两手双摸目,两肘顾胸前”即要求两手不离腮,两手不离肋,后文更有“手与嘴合,肘与心合”之诀,更是对“出洞入洞紧随身”的绝佳解释,这便是手肘上肢的“摸”。“要浪波双摇动”即要求摇身晃膀,在《武经玄机·台盘步眼》中有“波浪在肩”,摇身晃膀就是中节腰的“磨”,“熊膀”、“龙身”悉在其中矣。“台盘在肾”,这里又说“要台盘在膝前,要坐骑猛加力”,如此正是《内功经》所云“逼胯以坚膝”,正是心意拳六艺之首“鸡腿”,是对裹胯的要求。“后腿不上前”即是侧身对敌,后脚蹬地,行步如槐虫。“立足倒回”讲的是行步如犁地,足尖先着地,猝然而止,发出刹车力,后文更有“下步俱用立足、坚膝”详释此义。“膝肘巧合摩擦而回”即是手脚的相摩,正所谓“摸镜摩胫”也。三摩是心意拳的核心,三摩做到就是上中下三节的“合”,合住了方能发出整体力。对于三摩的重要,此篇道:“若弗下此功夫其道决不成矣。”尤为奇妙的是“步眼”一词,早年只听到老师傅口讲,不想却源出这里面,这一切难道是巧合吗?

◎《三节相照》:

上节手与嘴照,中节肘与心照,下节捶与足照。或曰:何谓三照?答曰: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俱要一出一入,一动一静,开门守户之法,此谓三合之要也。

其中出现了三节、三合(照)的概念。其所谓“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和心意拳中所说的“上节不明多出七十二把神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多犯七十二般盘跌”又是何其相似乃尔。

河南心意拳内功心法(心意拳理论居然多在拳谱武经玄机密录熊出洞虎包头雷声蛇形)(2)

◎《台盘步眼》:

台盘在肾,步眼在足,发劲在肘,波浪在肩,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或曰:何谓台盘?何为步眼?答曰:台盘者双足一尺远近,手曰心一尺远近,此谓台盘。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手与嘴合,要一门四把,下步捶(眼)者肘与心合,波浪摇双动,要立足单回,此谓步眼之法。台盘步眼相合,波浪摇动,武经曰:但求玄机妙,必下一尺功,若与三节对,方可出奇能。此谓武功之要法也。

其中讲到弯套弯的鸡步之法,“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即是心意拳弯套弯鸡形步。“一门四把”即心意拳里讲的“一扭四门清”,说的是运动中的变化,拳打四门,要知变化。“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即上步时以头领身,落脚时足尖先落地,行步如犁地。文中还强调了三节之法,“若与三节对,方可出奇能”,三节要贯串,上中下贯为一气,方身合劲整,“此谓武功之要法也”。 

<< 六 合 >>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左手与右足,左肩与右胯,左右皆同,内外尤当合,共十二合。

<<五官合心>>

耳与心合益聪,目与心合益明,口与心合益勇,鼻与心合益力,手与心合益疾,前不实则探,后不实则倒,方见四稍齐,此所合者何也。合之有所助也。譬如耳本聪,有听声之用,再加心去听,则益增聪矣,余可类推。

<<身行动法>>

心动如火焰,肝动如飞箭,肺动沉雷声,睥动大力攻,肾动快如风,五行顺一气,放胆即成功。手似药箭,身似弩弓,消息须用后脚蹬。此箭引喻最切要,自须明白,五气练成一家,自然见长,但提气随吸用,赘力随呼出,此尤不可不知。

<<严察交口>>

欲与敌人相战,不可忘记交口,务要知其远近。一有所忽,远则失之于嫩,嫩则敌人易逃,近则失之于老,老则已身难起,若犯二病难免不测之辱。

<<见死反活法>>

战法最忌死势,或嫩或老皆死势也。势死固见输于敌人,若能反活,犹可取胜。如偶失嫩了,速将后手往前紧抢,后腿往前紧追,庶可以求活,或偶觉失老了,如从上进,则用里束筋法求活,如从下进,则用里扑筋法求活皆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两手出入紧随身,脚心发气起,起到昆仑,人有心我亦有心,人无心我亦无心,三起不见,三进不见,势占中央难变化,直起直落人不知,与人相战须明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踩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两手不离身,脚手快似风,疾上更疾,打了还嫌迟,起手三节不露形,露形不为能,内要提外要随,打要远气要催,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内实精神,外似安逸,见之如伏猫,夺之如猛虎,布形猴气与神俱往,捷若腾兔,追形逐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若遇人多不用忙,打前顾后是老方,来来往往休停站,乍敌三方战一方。

解曰:一肢动则佰肢揺,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一心,后到一身,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恩存。

<<手法足法指要>>

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手之出入不离口,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手随足落,手到步不移,定然打去迟。故曰:手起在人而落于己,足起在人而落过于人,步则进尽退存,手则滚出滚回。

<<身法指要>>

身法者:起、落、进、退、反、侧、收、纵也。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上提下赘中束练,动静呼吸一气连,身心一动脚手随,要将两手并一腿,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亘换一气催。

<<习传指要>>

艺以习而精,力以用而出,头束肩要提,气赘腿有力,举步妙存尽,滚手神出入,身动脚手随,手到步须移,拨拍分左右,挑接看高低,胸上定眼位,手出口不离,相交审接取,动静合呼吸,试观婴儿玩,天然最可思。

<<运气用气法>>

每朝清晨,靣向太阳,吸气三口,然后运气,下运之脚心,上运之昆仑,手之出入足之进退,身向左旋右转,起落开合,练成一气,习之纯熟,则三节明,四稍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之法连,由是讲明眼位,分清把位,视其远近,随起老嫩,你来我来,你去我去,接取呼吸一动即至。盖运气则贵乎缓,用气则贵乎急,取出则宜于呼,接来则宜于吸,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捶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诗曰:气出丹田手撩阴,气提手起紧附身,至口翻手随气发,气回手握步即存。

<<纳气分路法>>

气者呼吸也,纳者收其内也,分者分明其气,不使其颠倒混乱也。路者道路也,一吸一呼各有其路,不可混乱也。法规矩也,身之束纵,步之存尺,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而因何宜纳于吸之中,一吸即得,因何,宜纳于呼之中,一呼而无失,接取之间胜败系焉,万不可以混施。吾见世之学艺者,或大小红拳,或大小通背合习等。而问其气之何以运用,则曰:吾未思也,或曰吾虽思之,而无以论之也。吾非习艺而精于气者。而愿以素所闻于父老者,公同好焉。

<<有无虚实法>>

有,力至也,无,力抽也,虚势中有实而若虚也,实势中有虚而若实也。盖人已交手之际,将时踏定,看着无力而势虚,却又有力而势实,以为势实而有力,却又无力而势虚,时有时无,忽虚忽实。运用之妙施于一身而抖擞之威灵于一心,即所谓不滞于有不沦于无、运实变虚以虚为实。如与人相交不可妄动轻进,要将吾身秀佳,上提下赘、手不离口,前领后追足紧随身,退存进尽,见空不上,见空不打,硬打硬进无遮拦。眼为见性时常循环,耳为灵性时常报应,心为勇性时常惊省,蓄吾势以养神灵之精,则见可进而进,接取必符,不然持其强壮,而无门可进,有不为人所败者寡矣。

诗曰:拳把莫轻言交人,滞气不化最可怕,若能会透变化理,妙术不落他人下。

<<呼吸动静法>>

呼吸者气也,动静者心也,心一动而气一吸,则无力而势虚矣。心一动而气一呼,则有力而势实矣。然静要专一,动要精神,吸必紧急,呼必怒发,心为元帅,气为先行,目为旌旗,目若恍惚,指示不明,则动静失宜,呼吸倒置,阵必失矣。习此艺者,先要讲明眼位,视之不至恍惚,则目之所注,志必至之,志之所至,气必随之,心一动,而佰体从令,振其精神,扬其武威,动静呼吸之间而接法取法尽纳于一气中矣。所谓捶把尚一气、两气不打人者,此之谓也。身之起落,歩之进退,手之出入,法活而气练,来速而去疾,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矣。

河南心意拳内功心法(心意拳理论居然多在拳谱武经玄机密录熊出洞虎包头雷声蛇形)(3)

·<<战法要诀>>

处健踝跨挑领,去势虎扑,鹰捉内实精神,外似安逸,见之如将猛虎,步行猴气与精俱坐,健如腾兔纵横往来,追行逐影,目不及瞬,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气合多一力,心与意合多一精,一事精,百事通,要得精五行明,打法需要先上身,脚手齐到具为真,拳如炮,龙折身,遇敌要如火烧身,起无影,落无踪,去意如用卷地风,五行一发响雷声,拳去雷动风响,山林不可阻挡,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清,墻倒容易顶,天塌最难擎。曰:拳打遍身之法,脚踏浑身是空,远去不发脚,发脚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行顾法后打空,先行挪裹顾法,浑身是法,俱打挪裹是本心,遂机应变,手起且莫放空走,脚起莫在空中落,闪两边提防左右,强退者,往后跟,连环追,遂高打高,遂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如具方正。

《心力步眼》:跨龙扶凤上九天,功满道成在眼前,学艺若知其中味,玄机密录得宗传。学道要努力前进,要两手双摸目,要两都(肘)顾胸前,要浪波双摇动,要台盘在膝前,要坐骑猛加力,要后腿不上前,凡动要立足倒回,左闪右豁足势,上步要一门四把,俱用手与嘴合,肘与心合,上到至者还要搬龙跨凤回来,下步俱用立足、坚膝。膝肘巧合摩擦而回,其步眼功难尽述,若弗下此功夫其道决不成矣。

《三节相照》:上节手与嘴照,中节肘与心照.下节捶与足照。或曰:何谓三照?答日: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俱要一出一入,一动一静,开门守户之法,此谓三合之要也。

《台盘步眼》:台盘在肾,步眼在足,发劲在肘,波浪在肩,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或曰:何谓台盘?何为步眼?答曰:台盘者双足一尺远近,手曰心一尺远近,此谓台盘。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手与嘴合,要一门四把,下步捶(眼)者肘与心合,波浪摇双动,要立足单回,此谓步眼之法。台盘步眼相合,波浪摇动,武经曰:但求玄机妙,必下一尺功,若与三节对,方可出奇能。此谓武功之要法也。

河南心意拳内功心法(心意拳理论居然多在拳谱武经玄机密录熊出洞虎包头雷声蛇形)(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