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西里尔蒙古文:Өвөр Монгол)[1]或“内蒙”,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156万平方公里的蒙古有多大(中内蒙古有2500万人)(1)

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等9个地级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县级市);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7个县,11个盟(市)辖县级市,23个市辖区。 内蒙古地处欧亚大陆内部,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全国总面积的12.3%;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全境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族、回族、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2][3]内蒙古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2018年上半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020元,增幅7.5%。

蒙古国(蒙古语:Монголулс),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被两国包围的一个内陆国家。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乌兰巴托,占全国总人口的45%。 蒙古历史上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经常在边境与明朝发生冲突。16到17世纪起蒙古开始受到藏传佛教影响,17世纪末时蒙古全境被纳入清朝统治范围。1911年清朝灭亡后,蒙古宣布独立,但未得到国际承认,直到1921年在俄罗斯的控制下独立,1961年加入联合国开始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1924年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下,东欧剧变后,蒙古爆发民主革命,并于1992年颁布了,一个实行多党制的新宪法,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蒙古国土面积为1,564,116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人,主体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萨克族、图瓦人等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68美元(2014年)。199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到了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政府迫于对己不利的严峻形势,与漠南蒙古右翼达成了颇具历史意义的“隆庆和议”,首领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漠南蒙古右翼对明朝俯首称臣,双方之间开始了正常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使得明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在“隆庆和议”之后,根据漠南蒙古势力左、右翼格局的形成,从战略上考虑对蒙古左翼实行了“拒贡”政策。这一政策措施,使得蒙古左翼对明朝辽东(今东北辽宁一带)边境地区的入侵袭扰加剧,明朝政府于万历年间开始逐步改变对蒙古左翼的“拒贡”政策,并以变通的方式与之实现了互市贸易,同时对蒙古右翼的政策进行战略性微调,以期进一步巩固与蒙古右翼的贸易关系。[9]

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藩属。1636年,皇太极征服了察哈尔部并改国号为清。而后清朝降服了蒙古各部落,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其中,1660年库伦活佛作出的归附清朝,不归附沙皇俄国的政策,影响蒙古政治格局数百年。

1733年,漠北蒙古(今蒙古国)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为省级行政区,也就是外蒙古。1761年,置库伦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民政事务改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同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此后乌里雅苏台将军仍监管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二部民事与唐努乌梁海事务,并统辖喀尔喀四部、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各路蒙古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