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谋子成功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老谋子成功的(老谋子的一秒钟)

老谋子成功的

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昨天有部分方粉对我把他们偶像的作品和马保国马老师的著述相提并论表示不满。

对于这些批评意见,我诚恳的表示,不接受。

我列举的她的那堆中篇小说,包括马保国写的两本书,我都看过。

这就是我个人的感受,实话实说嘛,也没有啥好避讳的。

当然,我也理解部分读者的意见,你觉得批评性的文学就是好文学。

这实际上是从小老师灌输给你的。

有句话,可能你不爱听,但很诚实。

老师说的并不一定是对的,这话是我小时候,我妈跟我讲的。

她当时问了我三个问题:

1、最顶级院校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会不会当老师?

2、老师这个职业如同摆渡人,隔几年摆渡一批学生,她的职业生涯是重复性的,她有没有机会在成年后继续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认知?

3、那个年代成功的人,无论体制内外,我见的也不少了,有没有觉得他们的认知是完美的?如果他们都不是,凭什么老师是?或者说老师有什么机会进化的更完善?

很有意思,我老妈也没给我答案,她只是提了几个问题,让我自己去想想。

我想了想确实很有意思,这个话题很有趣。

通常老师教给你的,就是戏台上那套东西,说话动听的,就是奸臣,说话不动听的,就是忠臣。

所以批评的意见是好意见,就是这么得来的。

这话本身有一定的道理,对小学生来说,是适用的,就像牛顿三大定律适用于宏观低速环境。

这意思是说,微观的,或者高速运动下,牛顿三大定律是不成立的。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补充嘛。

如果你打算终身不超越自己的小学老师,保有那种固定的看法,也没啥关系。但我想,这样的人,大概是不会来读我们这么枯燥且泥石流的公号的。

所以我默认咱们的聊天,不在这个范畴。

咱们的标题,《一秒钟》,是张艺谋最近的一本电影,既然提到张艺谋,那不妨从他之前的电影聊起。

老谋子以前拍过一本片子叫《活着》,非常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赞誉。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好,因为很多称赞他的人,并没有看过原著。

如果你看得懂余华的原著,再去看老谋子的电影,会发现后者差了点什么。

差了点什么呢?差了点内味儿。

内味儿是一种很难描述的味道,简单来说,余华把生命的本源还原给读者看了,而老谋子把生命简化了。

细读原著,余华并没有批判什么,他全书中充满了不可知。

前一秒你感觉他好像要讽刺谁,后一秒就变成喜剧了。

感觉出内味儿了么?

前一秒他把气氛烘托了起来,你刚要哭,他把情绪散去了。

想让读者哭,对于高手来说,是很容易的,不就是渲染情绪带节奏么?

但是想让读者学会思考,是很困难的,而余华做到了。

前一秒他让一个地主输光了所有家当,确切的说是被人家骗光了,祖屋都被人占了去。

后一秒,骗子被批斗游街,而这个地主呢,因为输光了钱,反而躲过一劫。

你看,悲剧变喜剧了,你以为他要批判谁,没有,人家给你展现命运的无常。

但是很遗憾,老谋子的影片版没有表现出来。他落入了俗态,他去批判而不是思考。

我们说批评是很容易的,思考是很难的。

当然,我不相信老谋子没看懂,我们都能看得出来,他肯定看懂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吧。

拍一本电影要获奖,要讨好评委;拍一本电影要票房,要讨好观众。

换句话说,也不是老谋子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什么。

我只能说很遗憾,他的影片版《活着》里,没有内味儿。

这一切在《一秒钟》里开始有了,当然,同样的遗憾。

遗憾的是,有内味儿的片子,拍出来就不好看了,这本片子我怀疑他是奖也拿不着,票房也扑街。

所幸老谋子已经不需要了,他既不需要奖项,也不需要票房。

人到这份上,才能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这是一种幸事,对于极少数的观众来讲。

《一秒钟》的剧情非常简单,而且无聊。

因为没有任何的煽情,没有任何的批判,甚至我估计没什么能引起现代观众共鸣的。

就是一个70年代的劳改犯,越狱只为了看场电影,电影的片头里有他闺女。

按说张译演的这个劳改犯,是被冤枉的,在那个年代不少见,后来被平反了。

老谋子完全可以就着这一点去煽情,可是他没有,他克制住了。这一克制,就会失去奖项,会失去很多票房,但他还是选择了克制。

这就很有意思。

咱们前几天在小号聊过伊朗的首席核科学家遭暗杀,里面我提到一件事。

就是当时我们的环境。

当时我们内部充满了特务,用电影里的话讲,叫做坏分子。

这里面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冤枉的,但确实有真正的坏分子。

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大战役,抗美援朝,但不为人知的是,建国初期牺牲在剿匪战争中的战士,比三大战役加起来都多。

《林海雪原》是为数不多的描述那些事情的作品。很多人以为这些故事只发生在局部区域,其实发生在全国。

有个很著名的例子,湘西纪念剿匪的烈士陵园,曾经被误认为是抗日的。说明后人并不了解那时候的状况。

那年月不只有土匪,贩鸦片的,吸毒的,各种烂事儿,层出不穷。

你今天看到的美好局面并不是建国初期就有的。

就像《除暴》,它是内地第一本直面90年代那些劫匪枪战的戏,此前这些都不拍,所以很多人无从了解。

这就是告诉你,90年代的治安远不是今天这样美好。或者说,我们的治安是一点一点努力成今天这样的。

我以前聊过,我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公子哥,喜欢穿着全毛呢的衣服摆POSE,但他这样的人,在那会儿的工作,是被派去抓烟贩子的。

很难想象,他年轻的时候是怎么牵着狼狗让烟贩子老实交待,据说画面相当酸爽,当然,那个年代,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约束。

要知道,他是在长江流域抓烟贩子,如果是云南,在刚建国那会儿,据说1/3的人都吸鸦片,你去抓谁呀。

我们只知道当年一穷二白,满目疮痍,但并不知道,疮痍成这样。

书上只是告诉你工业基础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识字的人没几个。

真实的情况糟糕的多,遍地都是土匪,吸鸦片的,从事那种服务的,还有老蒋留下的无数特务。

所以当年那代人,面对一个长痛与短痛的选择。

要是不采用雷霆手段,那最后就是长痛,你去看伊朗,连自己首席核科学家的出行路线,都无法做到保密。

当年那代人要是手软,啥事儿也办不成,黄赌毒土匪特务,一样你都搞不定。最后我们的结果可能就跟今天的印度一样。

但是手狠也有手狠的副作用。打耗子难免砸碎了花瓶。要抓特务,就有可能冤枉了好人。

而且人性是复杂的,一个大目标执行下去,难免有各种人打自己的小九九。那碎的可就不知道是多少花瓶了。

这就是复杂的地方,你到底是做,还是不做?

做,当下是很痛的,不做,将来你也会很痛的。

《康熙王朝》里图海和周培公临危受命,没军饷只好纵兵劫掠。

图海说了句大实话,这会儿是打仗,咱实在没辙了,干系得自己担着,等仗打完了,那帮御史台的,谁还会记得我们曾经的无奈?他们迟早得参我们,将来都是免不掉的罪责。

这就是现实的无奈。

鸡贼的人是从来不做事的,只有不做事才能不出错,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不做事不仅可以不出错,还可以落井下石,在老板面前给那些做事的人点眼药,回头抢功劳。

但任何团体,如果全是这号的,那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一个精明的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地位的时候,喜欢批评。因为这样有利于自己上位。

批评者是很容易获奖的,很容易获得上头的注意,同时吸引下面的目光。

有名有利,何乐而不为,所以骂人不失为一种快速上位的手段。

但人,总有一天会上升到一个稳定期,有部分人,良心会发现。

会对着公众承认:做事难,做人难,只要你选择担当,做什么都很难。

《一秒钟》里面没有什么所谓的坏人。

那个偷胶片的姑娘,是要照顾弟弟;那个劳改犯,是思念闺女;而电影放映员,看似为他儿子弄坏胶卷的事情开脱。

实则是因为他早年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儿子。以至于儿子小时候偷喝了洗胶片的药水发烧烧成了傻子......,他愧疚。

你看到了,躲也躲不过去的,是责任。

如果你不当姐姐,不当父亲,不从事任何有担当的工作,那你是可以纯粹为了批评而批评。

可那样,活成个喷子,人生又有什么乐呢?

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