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人字幕组事件,对很多影视爱好者来说,才是头号讨论热点。我想年纪稍大点的朋友,都会有三波观影浪潮。

一种是VCD/DVD时代,把各处淘换回来的碟片塞到机器里,听着咯吱咯吱的响声,然后电视屏幕上出现片头;

一种是在下载时代,通过各种下载工具(电驴,迅雷..)到处找种子,每到晚上临睡前总要下载几部甚至几十部电影,攒着慢慢看;

一种是如今的时代,去影院看和在线观看成为主流,

在以上各种时代中,均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身影在做着贡献——字幕组,他们将不同语言的作品翻译过来,甚至还有各种解释和精修字体,为的就是让观众看的清楚明白。做这些事情,绝大部分的字幕组成员都是凭借一腔热情,少有出于利益角度考虑。

久而久之,我养成了很快入戏的习惯,哪怕是在电脑前的小荧幕上,只要屏幕暗下去,片头曲响起来,我都会迅速调整为观影状态,仿佛置身于黑黢黢的影厅,周围事物都不存在。我想这会不会是我们独有的调节能力?

电影中的悬念与巧合(蛛丝马迹被电影牵着鼻子走)(1)

其实有很多人都愿意花钱去电影院或者向网络平台付费观赏作品,但事实上,到现在还是会有很多影视剧集,需要透过字幕组等手段,才能为我们所观赏。比如我们今天聊到的《蛛丝马迹》。

该片有丹泽尔华盛顿,拉米马雷克,杰瑞德莱托这三位奥斯卡获奖者出演,但口碑意外走低。

大部分评价都批评了其古板的结构,脸谱化的人物,“坏人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家伙,男人都是暴力犯,女人都是无助的受害者。”

还有无论从情绪还是故事上都缺乏的悬疑元素。"整部影片不可抑制地垮塌了,部分原因是它在推理元素和角色心理上都做得很糟 。"

但我看完之后,感觉恰恰相反。这是一部难得的悬疑片佳作。

电影中的悬念与巧合(蛛丝马迹被电影牵着鼻子走)(2)

可能现在我已经跟不上主流的电影价值观,那种凡事政治正确至上的做派。在我看来衡量电影是否好看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打动我本人,而本部电影中,无论是两位追查凶案的侦探被逼到绝境时,快要崩溃的情感;还是有连环杀人嫌疑的电器修理工,冷漠高傲的态度和缜密高智商的行事风格,都可以让我感同身受。

电影最后的结局也耐人寻味。如果不加思考,那可能只是看了一部较为沉闷的剧情片,但如果结合剧中透露出的“蛛丝马迹”,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怀疑:你看到的让你相信这就是真相。而你看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终于到了说剧情时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某地发生多起女性被强奸杀害的恶性案件,一位犯错而接近退休的警探狄克(丹泽尔华盛顿饰)无意中闯入了这起连环案的侦破过程,狄克与本案的负责人贝克斯特(拉米马雷克饰)一起陷入了追查凶手的泥潭中。最后他们的目光锁定在狡猾而冷酷的嫌疑人艾伯特史帕玛(杰瑞德莱托饰)身上。

电影中的悬念与巧合(蛛丝马迹被电影牵着鼻子走)(3)

电影有三大影帝加盟,但并没有花精力做成一部吸引眼球的特效动作大片,而是将重点放在激发三个人的演技上。在我看来丹泽尔华盛顿的表现最佳,将一位探案天才,同时又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老年警探演的活灵活现,将他的共情心,侦破直觉和心理恐惧,用层次递进的方式逐渐剖析给观众。很难不对他产生既同情又有点讨厌的感觉。

电影中的悬念与巧合(蛛丝马迹被电影牵着鼻子走)(4)

作为一名变态杀手的嫌疑人,这样边缘古怪的角色实在是太适合杰瑞德莱托了,哪怕不用做什么表情,只要站在黑暗处直勾勾的盯着屏幕,都会让人印象深刻。而片尾他给其他两人造成的麻烦,也够观众思考一阵子了。

弱的是拉米马雷克——我一直不知道奥斯卡看中他哪点了,那么不像弗莱迪——硬努着出演,无功无过。

电影在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在6.3左右,但在我心中的评分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