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学富五车的大儒,据说他曾“三年不窥园”,也就是三年的时间里都在发奋读书,没有到自家园子里逛过,于是乎就写出了一部大书——《春秋繁露》。自此,慕名而来的粉丝越来越多,而董仲舒也给自己搞了一个人设,那就是——神秘的男子。

他将教室里的讲台用帘子隔起来,自己在帘子里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也都是只能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所以他们都将董仲舒尊奉为是“圣人”。很快,这一消息便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立马就下旨让董仲舒前来觐见。很显然,董仲舒赢得了皇帝的青睐,这将是他成功走上仕途的第一步。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意见 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1)

汉武帝像

在年轻有为的汉武帝面前,董仲舒也表现得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并拿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来给汉武帝“说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亮点,便是“天人感应”和影响了后代两千多年的“三纲说”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是非常看重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孔子所提出的“仁”,打破了巫师的传统,可以直接绕过君权,通过人的心灵和天命合一,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天人相通”。但是董仲舒却认为,人与天的关系和心灵是没有关系的,要满足人天结合,就必须以君权作为媒介。天人之间,只能是外部感应的关系。举个例子,古人们经常将一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例如流星的坠落就说成是人间的一个伟人去世,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奇怪的联系理论呢?这是因为董仲舒把先秦时候的阴阳五行说,引进来了本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儒学,并由此发明了一套体系庞大的阴阳五行宇宙论。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意见 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2)

荀子像

董仲舒接着阴阳五行的说法,宣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每一朝都代表着五行中的某个天命。五行也就是天命中的五行道德,朝代的更替也就是“天德”之间的轮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循环往复,这就叫做所谓的“五德终始”。他们起于五行,最后也被五行相克。例如下朝是“木德”,就被“金德”的商朝所克;而商超又被“火德”的周朝所代替。因为秦朝命运太短,所以就不能被算作是有德的朝代,于是乎,取代周朝的汉朝便是所谓的“水德”王朝。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有点神乎其神,更加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所谓的五行说基本上是不太能接受的,更加别说这还是朝代之间更迭的一大原因了。但是,人家古人就是信这个,特别是汉武帝。

所以,玄乎乎的阴阳五行论经过董仲舒的理论包装,便成为了汉代官方思想的一部分。而对于汉武帝本人来说,更加是深信不疑,因此他还像秦始皇一样渴望能长生不老,希望大汉帝国万古长存。儒生们也自然就投其所好,把比较理性的儒学搞成神秘主义的政治神学。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意见 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3)

董仲舒像

你可以将董仲舒的这种“别样的”儒学视作是“神神道道”的玄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这种儒学,比起孟子当时所提倡的仁政更具有说服力。当然了,秦汉两代距离远古时期并不算遥远,所以那时候能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心灵中的道德自觉,而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你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被“神化”了的特殊力量。

而汉代时期社会政治秩序,也是建立在这种神秘力量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个“亮点”——“三纲说”。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意见 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4)

董仲舒说:天上有三光,分别为,日、月、星辰,这对应着人间有“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其实在这之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两一套以礼乐为中心的秩序。而后来的荀子也认为,在“礼”和“仁”之间,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礼的问题。而董仲舒提出的“三纲说”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宇宙论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提出的“三纲说”在后来被称之谓“纲常名教”,自武帝之后,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并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意见 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5)

虽然董仲舒“天人感应”和“纲常名教”的思想在汉朝非常的适用,但是到了后面,其命运大不一样。其中“天人感应”这种思想,偏离了儒学人文理性的本色,在宋明理学兴起的时候常常被看不起,甚至是被视为歪门邪道。但是三纲说,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并成为古代社会秩序的核心。

史料参考:

  1. 《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