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阿东 记录|lisa本文采自真实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从开发岗转研发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从开发岗转研发岗(我从实习生到大厂管理岗)

如何从开发岗转研发岗

讲述|阿东 记录|lisa

本文采自真实故事

小县城青年,三流院校毕业,贫穷、敏感、自卑,大学创业失败,加入明星创业公司从实习生做到行业专家带团队,再辗转来到大厂做管理。

8年,我用一腔孤勇和热血在职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01

我家是卖菜的,没资本跟人家横

我出生于1990年,作为年龄最大的90后,我的职场起点是24岁那年开始的。

2014年,庞麦郎的神曲《我的滑板鞋》大火。我正经历人生中第一次大挫折,创业失败、前任闪婚、大学室友被刺杀。

擦干眼泪,我孤身一身来到江南某城,入职一家明星创业公司,在新人表演上,和一块入职的小伙伴表演了诗朗诵《我的滑板鞋》。

我从来不加入对于庞麦郎的群嘲,因为他身上那种笨拙的自卑,让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我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父母从1996年开始卖菜,他们安分守己,为人正气,虽然穷,但买卖从不缺斤短两。我身高不高、孤僻、自卑但又自负,老实守规矩,但谁破坏了规矩我又会变得很不好惹。

我记得小学五年级,班主任给每人发放表格,填写家庭情况,关于爸妈职业,同学们有的写爸爸高中老师,有的写妈妈是水利局职工,我分别在爸爸、妈妈的栏里写上:卖菜。

下午第一节课前,老师拿着几张表走到讲台,操着一口河南话大声说道:“某某某,你写的爸爸收废品,要改一下,改成个体户,过来领。某某,你写的妈妈扎纸人也要改一下,也改成个体户。某某(也就是我),你写的爸爸卖菜,妈妈卖菜也都改成个体户……你们几个都过来领一下,改完再给我。”

下课后去厕所,门口有个同学大声强调:“某某他爸妈都是卖菜的,哈哈哈哈。”

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嘲讽。也自那一刻起,我有了自尊心。爸妈卖菜使我在这些同学面前头矮三分,渐渐地发展成自卑。

我至今记得一位老师对我的评语:你德智体美劳没一样行,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

11岁升入初一,是班里年龄最小的那波。身体未发育,个头矮小,被同学欺负的时候,一改幼儿园时期绝不受委屈的性格,变得懦弱怕事。我家是卖菜的,没资本跟人家横啊!

随着进入青春期,个子矮,又不帅,一脸青春痘,自卑感越重,自尊心越强。初三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后,成绩一塌糊涂被学校开除,游荡在社会上经常被欺负,冬天打工送货,在摩托三轮车的车斗上迎着寒风,站10公里搬货卸货。

在网吧当网管,每天晚8点到早8点,工作 12 个小时,一个月工资200元。一度觉得生无可恋,尝试上吊自杀的时候,因为勒脖子干呕太难受才作罢。直到重燃上学的渴望,选择了那时唯一能够让我找回些许自信的事情——画画。

上高中后,依旧自卑,嫉妒心生。在那个正是活力四射的年纪,我嫉妒那些个子高的男生,嫉妒那些成绩超级烂但经常换女朋友的男生。为了掩盖自卑消除嫉妒,我只有刻苦地画画,每次成绩出来,我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

02

大学创业,因为穷,也因为好胜

事后回看,这些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性格,给了我逆天改命的动力,但也成为日后人生、职场挫折的直接原因。

高中时,一个人去许昌,因为住校,与同学的社交增多,家庭出身带来的对比也更加强烈。

我选择用特立独行来包裹自己的自卑。

杀马特流行的时候,我剃光头。别人追星的时候,我追张大千。别人陪着哈利波特成长的时候,我研究曾国藩。别人拍大头贴,我搞自画像。

高考,我以352分的成绩——当时河南省艺术生本科的录取分数线是312分——进入省内一所二本院校就读美术专业。成绩出来的时候老师都很惊讶,因为平时模拟考不超过300分。

大一的学费是爸爸拿出积攒多年已经发霉的1000元私房钱,以及妈妈从菜市场的朋友凑出来的。

大学的时候,参与社团和校园活动很多,校内外有点知名度,性格张扬,争强好胜,好为人师,棱角分明。和学长学姐们协作,始终一副就事论事的姿态,从不说吉利话,更不主动喊学长们喝喝酒增进情谊。总希望用“比别人更优秀”来填平出身的差距。

从大二起,我开始兼职打工,一来能减轻家里负担,二来也能比别人提前接触社会。

正好,中国电信在我们学校推广4G,想开拓这个2.2万人的市场,他们找到学生会的外联部。在所有人的一致推荐下,外联部找到我帮他们做代理。如果干得好,未来有机会进入电信工作,这在我们那里,绝对是挤破头的机会。

这一次代理,我创造了对我当时来说最大的成就,把中国电信的校园市场份额从 3% 提升到 28%,曾一个月卖了1500台手机,当地联通、移动都来找到我让我跳槽,但我觉得做人要有始有终,就没跳槽。

大学四年,很快就到达了毕业季,免试直被安阳市电信录用,当时给我的是2000块固定工资。但当时我已经睁眼看到了世界,果断放弃这个工作,我带着学弟学妹开始创业了。

2014年,比《我的滑板鞋》更加火热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

在做电信的过程中,我直接感受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手机APP的创业故事越来越多。3W咖啡、36氪、雕爷牛腩……所有的媒体、自媒体都在报道各种“互联网 ”的草根创业英雄。几个创始团队加上一份项目PPT,就可能找到天使投资。

在我们这个N线城市的二本院校,我可能是第一个看到十年后的世界的人:

我当时坚定的认为未来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能错过未来的时代。

创业项目是做一个本校的校园信息平台,通过 APP可以把各个院系和社团的信息发布出去,借此吸引本校学生到APP上成为用户,再利用APP帮人做校园推广。

但做了3个月之后,才发现有坑:首先,说服院系在外部平台发布官方信息,政治上就不正确;其次,社团的人当时都没智能手机,即便有,用手机发布,操作也很麻烦。

创业要负担房租、水电、开发APP的成本,最穷的时候,我帮人开发网站,没钱我就自学,用每个月的收入来养活项目。

这段经历,我付出的成本是,一年多的时间和四五万块钱的投入。创业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每次遇到事情我都会想,那么多苦都吃过了,还怕什么

话虽如此,我毕竟错过了应届生的就业,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03

找创始人自荐,加入创业公司,疯狂生长

2014年也是知识付费最火的时候,当时我很喜欢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通过罗辑思维,我了解到一家叫生意通的创业公司,并注册成了该公司的区域拍档,并被拉到了几十人的群里面。

当时移动互联网还没下沉,像我这样的N线小城毕业生,要接触大公司的高端精英比较困难。

群里面有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我加了创始人微信,当时进群我一句话也不敢说。

后来随着我的创业项目弹尽粮绝,迫不得已需要寻求一份工作。我给创始人写了一封长信介绍自己,通过微信发送给对方。

创始人看完后,在微信里问我:你想来干嘛?我说:我想学产品。

创始人说:我们这里很忙,没人带。我说:没关系,我可以自学。

创始人回复:2月7日,我们公司两周年,你过来吧。

就这样,我买了一张135元的无座车票,站了13个小时到了公司总部所在的江南大都市。HR给我做了面试,后来我才知道,当时面试官对我的评价:这个人眼里有一团火。

工资3500,我花了550块钱,租了一个5平米的房子。3年后,我从实习生做到了团队负责人,给爸妈在县城买了一套 143 平米的房子。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针对企业的服务,产品和销售是最核心的两个部门。我当时在做渠道运营,主要是提升代理商活跃比例和活跃度,制定产品销售返利政策,提升代理商服务商家的GMV,从开始的一个人,后来部门发展壮大到14人,我也从实习生,跃升到了部门负责人,薪酬从3500上升到了2万。2018我获得了当年的CEO特别奖。

在快速成长的那两年,我也做了很多对自己成长帮助不大的事。比如随着公司发展,很多渠道经理刚加入,领导让我写了个知识库,让渠道经理快速了解工作流程。

但我写好以后,很多新来的渠道经理看都没看,还反复跟领导反馈说不了解公司信息。我的时任领导没有调查,就说我做得不对,我应该打印成手册,每个渠道经理入职都给他们讲一遍。

26岁的我觉得愤怒又委屈,渠道经理流动性很大,每年能入职人员也很多,我对每个人讲一遍怎么可能?

这个事情促使我关闭了朋友圈,每天上下班路上,吃饭间隙,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我疯狂恶补公司产品知识7个月——没人帮我成长,我就自己学。这7个月的系统学习,也我为日后在职场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但我耿直不懂变通的性格,还是让我遭遇了职场里的第一次滑铁卢,也是我离开的导火索。

当时渠道要招渠道商,在今日头条投广告,花了很多钱,但一个代理商也没留下来。渠道经理们为了完成招商任务,每个月开始让一些代理商,甚至是朋友,把钱交进来,搞完培训,下个月再以代理商不合适为由解约掉。这种操作持续了半年,反反复复都这样。

我与这个业务线有工作交集,站在公司价值观和维护组织利益的角度,我认为这很不合适,向团队负责人反馈,无果。

之后我做了一个动作,把事情投诉给了另一位负责人,负责人把事情告诉了创始人。创始人在没有找我核实的情况下,给我发了信息“你觉得你有什么问题?”后来我被定义为搞办公室政治,发配到了公司的客服部,在客服部我进行了半年的反思。再到后来我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成为公司代理商,第二个是选择赔偿离职,显然我选择了第二种,公司CEO亲自送了我。

04

入职北京大厂,进一步开阔视野

但我还是很感激第一家公司和老板。毕竟这个我曾以为会待一辈子的平台给了我机会,让我从河南N线小城在华东大都市安家,从一个话都不敢说的实习生成长为领域内小有知名度的专家。

我亲自见证、参与了初创公司从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横向能力,会从业务、管理、组织到文化看问题,视角更立体。现在大厂的人都很喜欢用我们公司出去的人,听话、好管理、聪明,还能举一反三。

更关键的是,我在这里认识了一大群战斗感情深厚的朋友,他们如今遍布各个互联网大厂。有什么事在群里招呼一声,总能找到愿意帮忙的前同事。

经由朋友推荐又去了两家创业公司,经历了创业公司的动荡,让我真正进入了互联网,了解了公司的层级管理,也为我后来进入大厂工作奠定了基础,让我从心态上对目前的工作游刃有余。

在最后这家创业公司,当时的领导是行业内的老大哥,他给我讲了很多职场经验,让我更懂江湖和人性。当时的CEO是1988年生人,不那么强势,也给了我一些做事的空间,有了带团队的经验。

现在,我对个人与公司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我不再以公司为家,倾向于认为个人与公司是一种合作关系:公司给你一个平台和光环,你用它来成就自己,以及养活一帮兄弟,你帮助公司达到目标,仅此而已。

2020年是我的幸运年。我终于结束了母胎单身,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她很漂亮还也很爱我。这一年,第一家公司给的股票,我卖了一部分,恰好卖在了高点。我摇到号买了一套房子,也给老家的父母也买了一套房子,现在每个月还贷2万多。

2021年,31岁的我进入某头部大厂工作,职级对标阿里P7,package大概80万左右吧。我也从华东大都市到了北京,我现在所在业务是大厂的新业务。别看我只是一个P7,经常直接跟一群P9、P10开会,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对大厂高P祛魅的过程。

这个层级的人,对于业务深度的了解已经比不上P7了,但他们还是有一些高度,更加能站在战略层的视角看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在我看来很水的高P,比如有的人之前在其他大厂做的是另一块业务,但入职来这里做的是新领域,自己在并不很懂的情况下就带了上百人,导致业务越做越边缘,团队越来越小。

今年,和大多数大厂新业务的命运一样,我所在的业务线遭遇裁员,我的大部门裁掉了一半人,原来的产研也被剥离出去。我觉得原因主要是业务不聚焦,方法方向不明确,没有很好的管理制度,比如销售岗也还是按照互联网岗的那种13薪 年终奖的方式在激励,没有按多劳多得,干多干少区别不太大,绩效也没人打分。

我给领导提过一些建议,但也没什么用,因为要改变整个薪酬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是一个职能部门的中层leader能做到的,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随着大形势的变化,工作节奏也变化很大。去年刚来的那段时间很忙,经常加班周末还要干活,现在工作量已经减少了一半。我周围的人工作量都下降了。

本来老板已经提名我晋升,但碍于目前的形势和我入职不到1年,晋升名额没有了。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上还是被认可的,最近另一个BAT大厂负责B端业务的高管想挖我过去,对方给我的反馈,认为我是个双商在线的人,工作干得漂亮,懂得处理人情。如果能成,package大概率可以double甚至更多,管理宽幅也会比现在更大。

05

未来:离开大厂了,就去创业

22岁时我曾幼稚地畅想,希望40岁之前可以财富自由,然后继续画画。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

务实一点的想法,先在大厂待着,直到达到个人打工生涯的顶峰,我希望自己5年内能值300万的package。然后有一天要离开大厂了,再去创业。

虽然在大城市,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我已经混到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同学里面的天花板。现在我的同学大多数都在老家或者河南省内,女生很多在当宝妈,男生开车、做小生意什么的。大部分大学同学都过得很清贫,卖一张画赚个70块钱,但要画一天。

我喜欢看历史,每一个抓住机会的寒门英雄,背后都是站在一次历史变革的潮流之上。我今天的职业成绩,除了个人努力,也是因为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跨越式大爆炸的历史机遇。

如果当时我按照传统的想法,那么当个老师、开个画室、去广告文印店修个照片,也许是我的职业归宿。


lisa有感:

阿东的个人奋斗,源动力在于他内心深处那股强烈的逆天改命心态。

目前为止,改变他人生的决定性瞬间,是他给第一家入职公司的创始人的那封自荐信。

当然前提是,在内陆小城的他敏锐地察觉到未来趋势,用创业和加盟的方式在趋势的早期躬身入局移动互联网,加到了这位创始人的微信。

拿到船票以后,他在几次职业低谷期都选择了沉下心来自学行业知识。随着行业的发展一起水涨船高,从而与老家的同学拉开了人生差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母胎单身的他,在职场重大挫折中及时反思,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直男”性格,在最新的面试中收获了“智商情商双高”的评价。这种转变,并不容易,需要极大的自省精神和自我控制力。

阿东的故事再次证明:一个起点不高的普通人,抓住时代机遇,加上积极进取,也能实现人生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