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厥中来自于《尚书·大禹谟》。舜帝要传位给大禹,将天下托付给大禹,因此语重心长地教大禹一些自己治国理政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等内容。后来有人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称为十六字心传,奉为圭臬。这十六字心传也成为了历代圣王追捧的治国箴言。

天上地下,地上万物,天地之间所有的所有,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世界的范畴,否则穷你才思,想破脑袋,你也无法在一个正确的道理之外想出第二个道理来。现在人读传统文化经典,很多人慨叹古人智慧如此精妙,居然可以洞穿千古,以遥远的过去看到今天的发展变化,用一个“道”字形容了茫茫宇宙存在的基本状态,并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说出许多精妙绝伦的话来,竟然可以用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微言大义,不偏不倚,哈!玄之又玄,真的是太他妈的邪乎了!

神奇吗?神奇个狗屁!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如果你承认人类历史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可以忽略不计的一段小小的时间,你就会明白,其实古人在那个当下思考的道理和今天的我们看到的道理一模一样——因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所以道理也必然只有一个道理,否则那个道理就不是真的道理,就必须要继续不断地修正完善,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或者可能叫李耳,或者可以叫孔丘,也有可能叫阿酷,总之知“道”的人可能不一而足,但道理就是那个道理,不长不短不增不减。

绕的太远球了,我想说的是其实非常简单:以小喻大,以大喻小,道理是一样的,就比如治国理政成就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用到舜禹的智慧,做到公道正义皆大欢喜。那其实大事若此,小事也必然若此,因此“允执厥中”这个道理无论用在哪里都可以颠扑不破完全正确,你说对吗?

好的我替您老回答,对!

好的,只要你足够通透足够诚实,那么你必然会选择相信古人的智慧,就如同你相信今天的自己一样。太简单了,只要思考的方法符合逻辑客观公正,那推理出来的答案如果不一样,那古人和今人之中必然存在一个傻逼!

我讨厌绕来绕去不入正题的自己,不过我选择原谅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之所以不想一句话把人噎死是出于自心天性的善良,因为直来直去是笨蛋的做法高人都是迂回作战。

好的,“允执厥中”是大家公认的道理。生活如此,文章来源于生活而有可能高于生活也有可能比生活更low,但只要作者他或者她是真心写作,就必然存在一个“厥”的平衡点的问题。单单从一篇文章的理性与感性哪个更重要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允执厥中就很值得参考运用,过于理性的文章干涩无趣令人厌烦勾不起阅读者情趣,过于感性的文章天马行空若风云变幻会让人如坠云雾不好看懂。

前者太客观,没人真想看。后者太主观,看了也白看。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度”的考量,即允执厥中,理性和感性兼具,而至于这个比例怎么调配我个人认为需要把握两个方向:1、使用者意图。2、写作者情趣。

这个辩证关系只有高手才能准确把握,我不行,我只能做到情感丰沛而理性不足。

所以最后一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阴阳平衡,感性与理性结合运用,毕竟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允执厥中”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所在。

懂者自懂,不懂者,说也没用,与君共勉,说错勿怪。

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是辩证法在人类历史实践中最好的运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