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硕士、博士论文均外送盲审,由3-5位专家给出评价,由此决定毕业论文能否参加答辩并取得学位从最初设计盲审的出发点而言是可以肯定的,但这么多年后,其暴露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必须予以完善和改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本科论文盲审很难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本科论文盲审很难吗(学位论文盲审是个什么玩意)

本科论文盲审很难吗

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硕士、博士论文均外送盲审,由3-5位专家给出评价,由此决定毕业论文能否参加答辩并取得学位。从最初设计盲审的出发点而言是可以肯定的,但这么多年后,其暴露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必须予以完善和改正。

其一,评价结果天壤之别。我们收到的评审结果,5位专家有4个优秀1个不合格的,有4个良好1个不合格的,而现在大都规定,有1位评审结果不合格是不能参加答辩的。如此悬殊的评价结果让导师和学生都困惑不已,该论文到底是什么水平?又该如何修改?

其二,评价标准差异太大。由于社会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的专家认为很好,有的认为很差,特别是对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很难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标准。具体到一篇论文,评审结果都合格似乎是买中大奖了,通过者庆幸自己运气好,未通过者则无奈和伤心。

其三,评审过程的封闭性导致投放专家学科难以精准,评价结果很难服众。如我所在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一级学科归属法学,大多数人又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的认为是人类学、民族学,其实都是对本学科的性质没有准确的把握。有时我们学生的论文投到经济学专家手中几乎是全军覆没,因为我们不是完全按经济学范式开展研究的,是“不正经的经济学”论文,如此评审结果怎能让人信服?更有甚者,有的专家对某学科、某领域存有偏见,评审结果差别更大。

其四,为了顺应盲审丢掉了学术规范。如今外审的论文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并规定复制比不超过10%。因这种检测是程式化的、机械的,稍不注意便会超标,于是学生便简化文献综述,随意改写原作者的金句变得平庸,在写作过程中不敢引用他人文献。看看如今的论文检测结果,复制比大多在5%-10%,有的甚至是0。检测是过关了,可这符合学术规范吗?一篇十六、七万字的博士论文,复制率不到1%,那他读过什么文献?论文的质量就一定好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虽未想好到底该如何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盲审制度是必须要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