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传统是需要代代传承的,唯有薪火相传,文明才能延续。这份传承既有“居庙堂之高”的文明大义,也少不了“处江湖之远”的具体技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具体技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接近失传的境地,生存状况堪忧。

随着近年来“文化热”的不断升温,“非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央视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传承》(第三季)就是这样一部关注“非遗”的纪录片。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1)

目前该片正在CCTV4 每周六20:00到20:30播出。本季共分10集,以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7个“非遗”传承人为载体,向观众讲述了17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非遗”由于传人稀缺,往往需要继承人一辈子从事这项技艺。这种“一人一技一辈子”的坚守在某些人看来有些过于迂腐,可《传承》(第三季)正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回应了这种偏见,给“非遗”澄清误解,展示形象。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换来的是传统技艺的代代传承,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对传统“去魅”,让故事更加亲民

在关于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神话般的讲述里,传统似乎总是正襟危坐、远离凡尘的,唯有不食人间烟火才能衬托品位,只有神神秘秘才能传递价值。这样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让观众心生亲近之感。

《传承》(第三季)把技艺的展现放在了个人身上,而故事的展开又依托个人的魅力来表达。“非遗”的传承人都是现代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却因为一技傍身变得不那么平凡。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2)

他们可以是云南大山深处身背弓弩的傈傈族射手;可以是广东小镇上活牛交易市场里的职业相牛人;可以是青藏高原上制作藏式药泥面具的手艺人;还可以是海南岛上引吭高歌的疍家渔民……

无论“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是什么,他们都是那么平易近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不是高高在上的陈列品,而是蕴含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它们很普通,可因为代代传承和手艺人们的坚守,它们又不那么普通,在卸去光环之后,那些传统技艺往往带着一份亲切的骄傲。亲切来源于当下的生活,而骄傲得之于历史的传承。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3)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力量源泉,思想性是纪录片的深度之根。对于这两者,《传承》第三季兼而有之。17个“非遗”传承故事,没有停留于技艺表面,而是深入传承内核,关照传承人的家庭内部矛盾、由技艺引发的困境与争议……这些技艺之外的生活切片给观众带来了烟火气的真实。

跟随传承者的脚步,观众的目光随着摄影机的镜头切换,在不同的场景中流连忘返。面对手艺传承的交锋,不同观念的互相碰撞,这一切又把观众带入更深的思考领域。

让“非遗”延续,注重年轻人的力量

在《传承》(第三季)的诸多故事中,主角年轻化是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那些年轻人碰撞出火花,产生了羁绊。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成了一个极为严肃的命题。传承“非遗”绝非一件轻松的事情。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4)

在第1集《归处》中,草原上的父亲达列力汗想给儿子搭建毡房,举办传统的哈萨克族婚礼,可儿子渴望举行新式的城市婚礼。传统与现代,新潮和古老就这么在结婚这件人生大事上展开了交锋,作为“非遗”技艺的的草原毡房建造术就这么被嵌入故事的讲述当中。

在第4集《守壹》中,围绕“相牛”这门绝技,二十岁的刘栩华要面对四位老师傅的考验。面对头绪纷杂的知识,他一度败下阵来,没能通过资格考试。

透过镜头,观众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手艺人对自己技艺的那份自豪和坚守,这不是刻意刁难年轻人,而是既然要传下去,就要对技艺负责。宁可不传,也绝不滥传。

父子间的争吵到最终和解,预示着解决问题的出路不在强迫而在沟通;刘栩华最终通过考试的喜悦,也说明了年轻人也确实愿意投身“非遗”传承之中。《传承》(第三季)把故事的焦点对准年轻人,这本身就给出了一种指向性的态度。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5)

在最新一集《维系》中,杨式手工弹棉花的传人杨经立在儿子的劝说下接受了现代弹花机器,但依然为有需要的顾客提供传统工艺。新技术和旧手艺的融合,传递出一种乐观的姿态,在吐故纳新之后,传统技艺依旧占有一席之地。

时代在发展,“非遗”要想传承下去,就绝不能抱残守缺。只有给“非遗”注入活力,让它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这才是正确的传承方法。让年轻人去“守艺”,手艺才会流传下去。

品传统文化,看天道和人文的统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传承》(第三季)中的17项“非遗”分布在全国各地,广阔的空间分布下,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景。正是这些不同的自然条件,才孕育了不同地区的独特技艺。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6)

中华文明的智慧,就体现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地获取生存资源上。在第3集《生技》和第6集《相生》中,观众们看到了傈傈族射手凭借弓弩活跃在西南山地;伶仃洋渔民靠着浸泥猛铁笼来享用大海的恩赐;青砂器匠人则依靠当地特有的矸子土烧制青砂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原本赖以为生的技艺经过时间的打磨已经成为更具专业化的存在。于是傈傈族射手走出了大山,代表中国参加弓弩比赛。青砂器师傅渴望改进器型,烧制出“奥运冰壶”一类的器物,来更好地传播青砂器文化。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7)

在这里,每一个传承的故事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那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还是那份附着于其上的骄傲。就像纪录片中说的那样:“从古至今,祖辈相传的不只是文化和技艺,更有一生的经历和情感。”

对于一部已经做到第三季的纪录片来说,《传承》的意义已经远远不只是关注“非遗”了。它还同时具有了直指现实的文化意义——具体的技艺手法可以不断创新,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情感的传递却是始终如一的。

传统的手艺应该如何传承(要手艺更要守艺)(8)

在第8集《执念》里,观众可以看到制作藏式药泥面具的规矩,最关键的一点是取土之前要先请喇嘛念经感谢山神。而制做菊花石雕时,为了不浪费这天然石材的恩赐,要格外小心。这份诚与敬,是古老的生存法则,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传统文化的精髓,本就是天道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而“非遗”涉及的诸多手艺,则是传统文化的外在具象。在这些可触碰的器物里,埋藏着先辈的智慧与境界。

《传承》(第三季)收官在即,可传承“非遗”的脚步却不能停止。保护“非遗”,就是留住沟通今古的一种渠道。只有先“守艺”才能把手艺继续传下去。传统不是书本上刻板的说教,它理应鲜活地存在于当下生活之中。

唯有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才能对得起所处的时代,真正做到“不负古人,留赠来者”。

【文/忠犬七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