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时代遇到过可爱的老师(我的老师夏承佳)(1)

音乐教师夏承佳

我的学生时代遇到过可爱的老师(我的老师夏承佳)(2)

夏承佳老师在群众艺术馆门前留影(1980年)

我的学生时代遇到过可爱的老师(我的老师夏承佳)(3)

夏承佳老师指挥春歌合唱团演出(2010年)

20世纪30年代,位于营口西大街西部的福民街,原本只是一个散杂的居民区,来自五湖四海到营口闯荡的商人、匠人、艺人们多聚居于此。那个年代,因为距此只有百多米的辽河水面上舳舻千计,身前街面上鳞次栉比的店铺商贾云集,福民街也算个繁华街区。1938年夏天,这个集居3万多人的居民区成立了一所叫“厚生”的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厚生小学”更名为“前进小学”。夏承佳的艺术人生,就是从“前进”出发的。

夏承佳出生在盖县青石岭毕家屯,后来他家从青石岭迁来营口市区,住在辽河老街宝和堂对过。夏承佳15岁时考入营口二轻局技术学校,学习钢琴制作。制作钢琴的手艺还没学成“三拳两脚”,弹奏钢琴却出人头地了,而他那漂亮的男高音一出嗓更是“一鸣惊人”,他也因此被誉为“小歌王”。不久,一纸调令,夏承佳这条还是技校学生的锦鲤就幸运地跃过龙门,成为前进小学的音乐老师。那是1960年,他只有20岁。不知是因为前进小学有了夏承佳,还是因为夏承佳遇见了前进小学,总之,前进小学的音乐教育因为有了“小歌王”夏承佳而风生水起,硕果累累,声名大振。

1963年夏天的遇见

我6岁那年,一只木质帆船把我们家从长海县叫塞里的小岛载到了位于营口西部后河沿的渔市街。3年后,我成了前进小学的“小豆包儿”。人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我遇见了恩师夏承佳。上课铃声落时,他走进了教室,走进了我的视野,也走进了我的心灵世界。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梳着标准的“三七”分头,目光亲切,脸上挂着暖暖的笑意,说话的声音甚是好听。那时,音乐课伴奏用的是风琴,脚踏的那种。刚抬进教室的时候,我不知此为何物,还曾猜想过那东西应该是一个叫柜子的物件。正式上课了,只见大个子夏承佳端坐在“柜子”后面,手脚并用,那“柜子”竟然流淌出来那么美妙的声音。从此,我知道了那个“柜子”叫风琴,流淌出的声音叫伴奏,老师上的课叫音乐课,那个教音乐课的老师叫夏承佳。一下子,我就爱上了音乐课,爱上了风琴,爱上了夏老师。后来,我成了夏老师文艺队的队员。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再后来,我和恩师合作,我写词,他谱曲,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还凭一首《初飞的雁》荣获国家级奖项。快60年了,还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节音乐课夏老师教我们唱的歌曲:小板凳,嘎噔噔,变匹大马真威风。备上鞍,跨上蹬,嗄噔嗄噔去北京。去见领袖毛主席,唱支歌儿给党听……这首歌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值得纪念的往事

1963年9月,学校成立合唱团准备参加“营口市歌唱雷锋小学合唱比赛”,我有幸作为一年级小同学中的唯一一个合唱队员担任朗诵。合唱团起初主练两首歌曲,《唱雷锋》和《学习雷锋好榜样》,后来把《唱雷锋》换成了夏老师创作的歌曲《伟大的普通一兵》。当时我只有8岁,还不知道为什么要换歌,不知道新练的《伟大的普通一兵》是谁创作的,只是觉得新换的歌更好唱、更好听。终于迎来了全市的合唱大赛,我们前进小学合唱团夺得了第一名。听老师和大同学们议论才得知,我们前进小学之所以夺冠,是因为那首《伟大的普通一兵》是原创歌曲,而词曲作者就是夏承佳老师。在我而言,对夏老师由热爱上升为崇拜。

我依然记得,我们前进小学因为没有能装得下200人的排练场,只得借用学校南邻的营口电火花机床厂俱乐部的舞台排练。那一天上午,参加排练的师生齐刷刷地站在了舞台上,可担任合唱指挥的六年级大哥哥林源却因病告假不能参加排练。我因为只在合唱中担任两首歌之间的串联词朗诵,每次练习都站在夏老师风琴边上。不知夏老师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牵着我的手领到舞台中央,俯下身对我说:“王家平(我当时的名字),你来指挥。别紧张,一定行。”或许老师和大哥哥大姐姐们看我这“小豆包儿”挺好玩的,一边笑着一边鼓掌为我加油。风琴伴奏声起,我左右手一上一下,一强一弱,有板有眼地挥动着双臂,中间还担任朗诵,还真就把两首歌搞定了。说真的,我一点都没紧张。夏老师在指导林源大哥哥指挥时所强调的哪儿是强拍起、哪儿是弱拍起,轮唱时左右手怎样动作,我都记在心里呢,也曾在家偷偷比划过,所以出任替身也算是心中有数而游刃有余了。“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夏老师把我放在艺术的海洋里游泳,才有了我人生的文化追求和自信。

1967年,前进小学与辽宁无线电三厂实行厂校挂钩,更名为“营口市辽无三厂井冈山小学”。这年秋天,成立“辽无三厂井冈山小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和雒学志、王杰、刘宁、路连营、李占湖、郭胜祥、陈道全等40多位男女同学成了文艺宣传队队员。夏承佳老师是我们文艺队的负责人,集编舞、导演、伴奏于一身。那年头,每个学校都有文艺宣传队,文艺演出十分活跃,既有到工厂、部队演出任务,也有全区全市的汇演。各学校之间也都摽着劲儿,谁也不肯落后。井冈山小学在西市区乃至全市都是赫赫有名。那年,西市区延风小学排练了舞蹈《长征》,声名鹊起,红极一时。我们井冈山小学当然不愿甘拜下风,嚷嚷着也要排练《长征》与延风小学一比高下。殊不知,人家延风小学有后来的世界体操名将李月久哥俩撑着台呢,人家那跟头把式可是无法超越的。夏老师在文艺队队会上对我们说:“咱井冈山要学习延风的苦练精神,而不是模仿人家。要演出井冈山小学的优势和特点。”会后,夏老师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思考和创作之中。三天后的队会上,夏老师宣布:井冈山小学要用半个月时间完成《为人民服务》的排练任务。他把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用歌曲、舞蹈、朗诵和情景剧等多样艺术形式表演出来,其中有6首歌曲是他谱的曲,5段舞蹈是他编创的,一个战斗场景是他设计的。同学们群情振奋,个个摩拳擦掌,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除了朗诵,我在剧中扮演一名在冲锋时中弹负伤的小战士。夏老师为我设计一连串的匍匐前进、爬起冲锋、中弹后仰,在倒地前由扮演排长的王杰冒着“枪林弹雨”把我抱起的连续舞蹈动作。正因为有王杰救我这场戏,55年后的今天,我俩依然是亲如手足的好同学、好兄弟。

那年的8月初,我们排练的《为人民服务》在解放军212医院礼堂举行首场演出,整个礼堂座无虚席。谢幕时,212医院的官兵与家属们站起来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致以祝贺。大幕落下,我看见默默站在边幕边的夏老师眼里噙着泪花。20多个日日夜夜,仅有27岁的他从构思设计,到创作谱曲,从剧情构思到编排导演,竟然全部完成了,并且得到了掌声,抑或是天赋使然,抑或是使命使然,绽放的是艺术形式,闪耀的则是艺术精神。

《为人民服务》名扬滨城,好评如潮。而我们在排练和演出中获得的则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滋润和艺术熏陶。“艺术养心,文化化人。”50多年过去了,我和我的同学们对此感悟愈深。而对于夏老师而言,节目里凝结着的是对事业、对文艺的热爱和忠诚。

转眼来到1969年。临放寒假的时候,文艺队接到了迎接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演出任务,而且要务必于4月底前排练一台主题鲜明、曲目成熟的节目。整个寒假我们是在紧张的排练中度过的。我和同学们一直兴奋着,而夏老师则一直处在辛苦的创作之中。只见他手中铅笔在一叠白纸上不停地笔走龙蛇,一会儿又坐在风琴前敲击着黑白琴键,口中哼唱着曲子,一会儿又摇摇头,伏下来又在纸上勾勾抹抹。大概十多天的时间,他的新作《滨城儿女迎九大》问世了。尽管他尽力掩饰着成功的快意,但我们从他那亲切的笑意里读懂了他的内心世界。在排练《滨城儿女迎九大》期间,我也导演了两出“恶作剧”。一件事,趁着老师聚精会神地伏案创作时,我把一枚小鞭儿偷偷地卷进他常抽的旱烟卷里。做完这番“功课”后我便忘了。下午排练休息间隙,老师用火柴点着了烟卷,只吸了几口,那枚小鞭就炸了,夏老师和同学们都吓了一跳。当时我慌了,惹了祸了,心想,一顿暴骂是免不了的。孰料,老师只是站起来抖抖散落在身上的烟末和灰,笑了笑说:臭小子们,把我嗓子炸坏了,谁来教你们唱歌?这话说得淡淡的,又是暖暖的,但又不乏威严。第二件事是晚上排练时有点饿,我和郭胜祥跑到学校路北的老师家。师娘正在炒菜,锅台的案板上放着一帘正冒着热气的混合面馒头。趁师娘没注意,我抓起4个馒头就跑。待师娘发现时,灶台间只有郭胜祥一个人了。蒙冤的郭胜祥手里正拿着一个馒头,这下子人赃俱获,挨一顿笤帚疙瘩。胜祥一边挨揍一边“举报”我是主犯,而此时我正在排练室给同学们“分赃”呢。倒霉的是老师的两儿一女,那晚一定是没有吃饱的。第二天,老师对同学们说:“今天谁想吃馒头报个数,让小金子(师娘)给你们多做一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夏老师为师的恩情,可谓天高地厚。

夏老师的艺术人生是从“前进”出发的,我们的人生则是在夏老师德艺双馨的惠泽之下成长成熟的。我们文艺队的郭胜祥14岁时被营口市歌舞连(团)破格录取;我、赵丽华、董伟被选送到“毛主席丰功伟绩颂扬团”,雷丽霞、吴素华被推送到“营口市红代会歌舞团”。几乎所有的文艺队的同学后来都成为所在中学或是各单位、各社团的文艺骨干。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当一名教师的愿望,在成为夏老师的学生时就萌生了。1974年8月,我插队到盖县红旗公社八家子大队。当知青时,公社和大队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有了井冈山小学文艺队的历练,我在农村的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小有名气。后来在石门水库会战、何家沟水库会战中凭着井冈山小学积攒的文艺家底,从容不迫地“闯荡江湖”。1975年5月,我走进了营口师范专科学校。2年后,我成了营口 市第四中学的数学老师。我任班主任的第一个班就是来自母校前进小学的65名学生。19年前,我从夏老师不舍的目光里走出了前进小学;19年后,我又从夏老师手里接过了他的又一届毕业生。薪火相传,前进情怀亦纵然释放。

“教好学生,做好自己,带好班级。”夏老师这亲切而深情的叮咛,密密地缝缀在我10年的教学生涯里。

2000年,我带的第一个毕业班毕业20年的时候,我写了一本书叫《曾经的校园——3年11班班主任手记》。我为我的学生们每人写了一篇记事文章,记述他们从前进小学走过来的点点滴滴。2014年,我们中学毕业40年庆的时候,100多名毕业于前进小学的同学们又重新集合在前进小学已被荒置的操场上。尽管眼前的校园已有些破败,可被邀请参加活动的夏老师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点燃了我们曾经的少年情怀,师生们眼含着泪水,齐唱着“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前进”是夏老师艺术人生绽放的花圃,而我们的人生是从“前进”出发,一路上有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还有夏老师那阳光般的歌声。

在前进种于心里的那颗音乐艺术的种子,在夏老师的培育下渐渐发芽。受夏老师的熏陶和引领,我喜欢上了歌词创作。夏老师作曲、我作词的音乐作品有20多首,其中为营口 市第四中学创作的校歌《初飞的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的歌曲《拷贝60个春秋》,为辽河老街创作的歌曲《老街情》等被广泛传唱,有10多首获各类奖项。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一个大学毕业生走上讲台后,写给中学时代班主任的一句歌词。每每听到这首歌,我脑海里总要浮现出夏老师的身影。岁月如风,当初那个少年的我已年逾花甲了。虽然我长大后未见得取得夏老师那样高的艺术成就,但曾经追随夏老师的脚步成长,足矣!

永远的怀念

人生的路再长,也未曾走出老师那亲切且殷切的目光。多年以来连营、王杰、学志、道全、洪芬、汝清、丽华、大刘惠等我们10多名文艺队的同学,每年春节都要去夏老师家拜年。新春佳节,师生团聚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在夏老师的提议下,我们筹划着重排《为人民服务》。

2020年4月29日13时许,突然接到师母的电话,说“赶紧过来吧,你们夏老师想你们了”。虽然我们几个学生没有交流,但都觉得紧急召见,必有因由。王杰马上联系了在营口的6名同学,我们放下手头的事儿立即赶往老师家。眼前的景象令我们惊讶不已。老师脚南头北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尽管目光依然亲切,却透出些无奈和绝望。脸色如灰,腹部突起,急促的喘息中勉强送出虚弱的话音。原来,老师患病已3月有余,只是2020年春节疫情的原因,我们师生未能相聚,谁曾想竟生这般变故。老师吃力地伸出手来,和我们一一相握。那手虽然无力,但我们却读懂了他每一次用力的情感密码。2020年4月30日晚,夏老师走了。

在治丧的几天里,同学们都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有满满的回忆和深情的怀念。

那天,淅淅沥沥的春雨轻轻地飘着,在没有月亮的夜色里,我们聆听着一首断断续续的歌声:“就像船儿泊在辽河南岸,就像孩儿依偎在母亲的臂弯……初飞的雁,一跃冲天……”

16年的小学教师经历,有多少少年从“前进”出发!夏老师在“前进”播下的一片音乐艺术种子,现在已经满地芳华。

2020年11月15日于营口

夏承佳小传

夏承佳,1940年出生,营口盖州市人。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学会会员,营口市音协副主席。曾任营口市前进小学音乐教师,营口市第一职业高中音乐教师,西市区文化馆副馆长。历任政协营口市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西市区政协副主席。

1960年5月,刚刚20岁的夏承佳担任西市区前进小学音乐教师,开始了在音乐这片沃土上的辛勤耕耘。此后的60年里,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有的在报刊发表,有的被收入专集,有的由各级广播电台播出,并有百余首作品获得各种奖项。

1977年,西市区成立群众文化馆,夏承佳调任西市区文化馆文艺组组长,后任副馆长。在此工作期间,他创办了刊登音乐作品的专业刊物《辽河之声(双月刊)》。《再见吧妈妈》的作者、著名词作家陈克正,《颂歌一曲唱韶山》的作者曹俊山,《前门情思大碗茶》的作者、京歌鼻祖姚明等十数位词曲大家都曾在《辽河之声》发表过作品或评论文章。

退休后,夏承佳组建了社区合唱艺术团,任团长和指导教师,演出时是导演和指挥。1995年秋,营口市音乐家协会、营口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夏承佳创作歌曲音乐会”。200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美啊我的祖国——夏承佳创作歌曲选集》。

(作者 王文戈)

来源 营口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