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逢春节前后,或走进福州庆城路的闽王王审知祠庙,流传了近千年的“迎春牛”民俗活动,就会在记忆中激活或复活,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生在秋天的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生在秋天的牛(在春节里回望迎春牛)

生在秋天的牛

每逢春节前后,或走进福州庆城路的闽王王审知祠庙,流传了近千年的“迎春牛”民俗活动,就会在记忆中激活或复活。

闽王祠中有块乞土胜地碑,传说是后人为了缅怀王审知重农桑、兴教谕而立。每年立春,福州郡守都会带领当地官员来祠庙取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此后,“迎春牛”演变成福州地区每一年准备从事春耕生产的民俗活动。到了宋元明时期,由于气候原因,“迎春牛”延至清明节前后。这个时间段,四面八方的王氏宗亲云集闽王祠、闽王墓前祭祀祈福,希冀闽王保佑风调雨顺,家畜兴旺,五谷丰登……其后,闽王王审知的祭祀活动得到扩展,由“迎春牛”、春祭祀,发展到春秋两季祭祀,除了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外,还增加了出游巡按等内容。

秋冬的祭祀常常在农闲时节进行。鉴于王审知“马上得福建,马下治七闽”的功绩,官方或者王氏后裔族长还会组织族人、百姓习武校射,强壮体魄,抵御外侵,弘扬尚武精神。乡民们还会根据福州冬至“搓米时”的习俗,将糯米加点粳米,经过石磨碾压,击打揉搓,制成冬至小吃。“搓米时”也有讲究,必须将糯米粉搓成丸子,在糖粉中来回滚动,寓意时来运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闽侯南通见识了地道的“迎春牛”。耕牛披红挂彩,由德高望重的“老把式”牵着往村中绕行;跟随其后的是身强力壮的中青年农民,他们有的手牵耕牛,有的身背耙犁;一些妇女也打扮一番,以送饭的名义跟随游行的队伍绕街走巷,然后在举行的仪式上祈祷拜祭;乡民们高唱“立春到,春意闹,春牛哞声涨春潮……”

寒冬冷月,腊梅在闽西梅花山下艳丽绽放,风霜铺满了小村乡野;皑皑白雪披挂在满山遍野的松杉大树枝条上,晶莹透亮,寒气逼人。老人们皱褶中储藏的有关“犁春牛”的记忆,随着明亮的老眼,散发出激情昂扬的口头故事。

常见的上杭、连城客家人“犁春牛”,是用头戴硕大红花的健壮耕牛表演犁田、耙田等;全村耕牛齐出动,头戴大红花,脖子上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牌匾,由牧童提着吉祥福气的灯笼前导,背后跟着化装成扶犁人、樵夫、钓鱼翁、秀才等各色人物,边走边舞;观众多时还伴唱耳熟能详的山歌,掀起一浪又一浪的高潮。闽西“犁春牛”一般选在春节或元宵节期间,故而提灯、看灯、猜灯谜的老人孩子不少,显得十分喜庆。

说起闽西客家人的“犁春牛”,还有典故和源头。《礼记·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意思是送走了“土牛”,也就送走了寒气,春天即将来临。古时候的连城县、上杭县一带,在立春前一日,郡县官员会率领手下走入乡村,到郊外或者农业生产比较好的地域举行仪式,祈求一方祥和稳定:“迎土牛入郡县门”,左边进入,敲锣打鼓欢庆,继而祭拜芒神,次第执彩杖鞭牛。这里说的“土牛”,指的是用泥土做成的牛;“芒神”是木神之名;“彩杖鞭牛”,指的是用彩绸装饰的木杖鞭打春牛,又称“鞭土牛”。鞭牛者站立的方位有讲究,如果立春在春节前就站在春牛前,如果立春在春节后则站在春牛后。鞭打时口中念念有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鞭打春牛完,人们还要象征性地进行耕地耙田表演,表示新一年农事活动由此拉开序幕。“犁春牛”的当晚,人群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松明火把的引领下,浩浩荡荡向村里进发……

我的故乡建宁县,也有类似“犁春牛”的民俗活动。1980年从部队回老家过春节,在曾经当知青插队的村落里,见识了比我年长的“老把式”组织的“犁春牛”。据老辈人介绍,建宁的“犁春牛”在明末清初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机与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则是依据“太阳黄经”划分,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故而古时候立春要晚些日子。所谓“正月节”,指的就是老历年正月期间的节日。

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一年一度的“犁春牛”活动,不仅活跃了乡村民俗文化,还让乡民们求得了心灵上的慰藉,加强了人们对于农事生产的重视,也密切了左邻右舍宗亲乡族们的关系。我插队的村落除了个别人家,基本姓吴,组织此类民俗活动比较容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月初三、初四,生产队长就开始组织大家“犁春牛”:在阔大的晒谷坪上,为耕牛披红挂彩,在村子里绕上两圈,就下地开犁生产了。

建宁县近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有人提议,恢复“犁春牛”闹春耕,可以促经济发展活动,振奋人心,凝聚力量,还能拴住外出打工男女的心,可谓一举数得。

于是,我又在家乡看到了“迎春牛”。

(全文共1924字)

作者:杨国栋

来源: 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