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六顶山在哪里(崇州六顶山)(1)

六顶山位于崇州西北部之崇山峻岭处,层峦叠翠,丛岭莽莽。

羌藏地区,常有高山崇拜之习俗。而崇拜之极境,定显圣洁之灵光。六顶山,风来雪域,气接羌藏,所以也曾被推为崇州境内的圣洁之山。

清时崇庆州文士罗世珗有诗吟六顶山:“岷山几瓣雪难消,现出圆光透碧寥。天自可摩驱雾散,地缘特绝带云飘。五峰似指余骈拇,七曲如弦欠挂幺。想为南朝兴六祖,齐来脱帽露丰标。”在罗世珗的笔下,六顶山被归入岷山山峦。诗的大意是:六顶山真的很高,终年积雪,碧寥透光。山顶可摩天,山腰带云飘。六座山头六座峰,圆光闪闪映苍穹。犹如禅宗六世祖,脱帽齐坐论禅宗。诗中谈雪谈禅宗,其实所谈无非圣洁。雪是圣洁的外形,禅宗则是圣洁的内涵。天光碧寥,意自悠远。

张伯龄在其所编《崇庆县志》中,根据《明一统志》描述,言蟆颐山原名为鹿顶山,明朝后崇庆州人根据山有六峰而易称“六顶山”。六顶山有大六顶山与小六顶山之区分。由此可见,六顶山,原名鹿顶山,最早称为蟆颐山。

何以称为蟆颐山?是因为从远处眺望,山之大形,如一只趴着的蛤蟆。大约此为古时常行走于此的当地人对此山最为朴实的称谓。

何以又名鹿顶山?因为山顶有平地,据传诸山之鹿,每日总汇聚于此,因而被雅称为鹿市。

明之后,因音诈之故,鹿顶山易名为六顶山。为附其六顶之说,于是人们强数其山顶,得之六峰。再数其山顶,又得之六峰,故崇州境内,六顶山竟有大小之分。

山名的变化,一如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角度不同,事物的镜像不一;事物的镜像不一,表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之而起的称谓也自然有异。打开历史的记忆,我们知道,春秋之时的一个教书先生,有时被人们不咸不淡地称为孔丘,有时被人们鞠躬尊称为孔夫子,有时则被人们顶礼膜拜地称为孔圣人,有时又被人们诚惶诚恐地称为文宣王,但有时也被人们甚为不屑地称为孔老二。

其事不一,其理相同。

从蟆颐山到鹿顶山,从鹿顶山再到六顶山,随着名称的变化,其范围也不尽相同。民国之时,被誉为“蜀中大儒”的彭云生先生,坐在元通黄家大院敞亮的窗口向外打望,秀美的景色扑入眼帘,于是脱口而出:“江送千岩月,山横六顶云。秀从窗外见,清向水中分。”

从彭云生的诗中可以看出,民国时,站在崇州平原,所能眺望的西北部高山,大约皆可称为六顶山。

六顶山,民国以前,大都是人迹罕至之地。沿文井江而上,从万家至苟家,可谓人烟稀少。沿九龙沟而上,从三郎至苟家,则几无人烟。王安石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六顶山正是如此。民国《崇庆县志》谓六顶山“连峰叠秀,雁次相缀,自青城熊耳而至。远望嵾嵾桀竖,断霞截云”。

清乾隆时四川解元、州人何明礼之子何尔大曾游蟆颐山,为其景色所迷,吟诗一首:“町畽为场别一天,狉獉浑噩燧巢前。羡他铤险无须走,静养山中草木年。”从诗中可以看出,当年何尔大游此时,此处别有洞天,直如远古时代,是个归隐或养生的好地方。

何尔大言蟆颐山是个养生的好地方,也许是无奈于尘世的昏乱,而发一声聊以自慰的感叹。毕竟,在生活极其不便的深山老林,活着都困难,养生之说,不过天方夜谭。

然而,在逢山可以开路,逢水可以架桥的今天,在衣食足生活闲的当下,任是深山更深处,也有WIFI联通世界,六顶山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便真成了养生的宝贵资源。

白云沟、薤子坪、琉璃坝、老棚子者,养心之所也。

跑山鸡、老腊肉、牛尾笋、枇杷茶者,养胃之物也。

云竹海、野杜鹃、流飞瀑、大熊猫者,养眼之景也。

今日的六顶山,要再见群鹿相聚,已是千难万难。所能见者,飞瀑流光,人影散乱;深沟幽谷,笑语声喧。昔日的寂寥已有些热闹,昔日的神秘早已成云烟。红男绿女,鹤发童颜。来来往往,星光灿烂。或旅行、或休闲,或寻幽揽胜、或觅奇探险。或流连于万山红遍,或醉心于层林尽染。

真正是:只要风暖心怀,便会情满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