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把年少轻狂演的淋漓尽致,星辰文艺钟武伟(1)

星辰拍客 夕阳红/摄

石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其意蕴十分丰富。石有时代表勇气与担当:“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天崩地裂之时,经女娲冶炼的五色之石勇担补天重任。石有时象征雄奇与壮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便失意,赤壁的巨石惊涛仍激发出苏轼的豪迈之志。石有时体现稳重与静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静对无言,王维心中禅意氤氲。石有时比喻忠贞与永恒:“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心如磐石,情似蒲苇,刘焦铮铮誓言遂成千古绝唱。

坚实是石丰富意蕴的底色。中华民族因爱石形成的“石文化”,为浩瀚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坚实而斑斓的色彩。

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的文房四宝,一幅幅绝美书画都经由笔墨纸砚诞生。是砚,让笔、墨、纸风云际会,各显其能。在砚研磨,墨与水方相融;与砚相舔,笔与墨才一体。笔头与宣纸皆为柔软之物,墨遇水而化为无形之汁。只有砚以石为材,棱角分明,阳刚坚硬。笔、墨、砚碰撞交融,软硬阴阳神奇调和。手起笔落,作者才情流淌于宣纸。挥就搁笔,作者再稳稳按下一印。为何?以墨为主色,以纸为载体的作品仍阴柔有余。印章因坚石而造,篆文以利刃而刻。坚硬之印、刀刻之文再配以朱红之色。印章按下,如画龙点睛,作品方才文彩调和,刚柔相济。这是石之于中华文化的坚实之功。

古人爱石的历史悠久。不少名人有赏石、玩石、藏石之嗜。达官贵人,乃至皇族帝王常于园林、宫室摆放珍奇之石以显尊贵。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爱石成癖,世人称其为“石痴”“石癫”。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记载了米芾的一则拜石故事:“(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米芾才情超群,个性却怪异癫狂,俨然一卓尔不群的奇石。在他眼中,奇石超凡脱俗,与自己情志相通。米芾拜石,看似荒诞,实则是个性率真使然。同时代的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文艺范的皇帝,他不但酷爱诗书画印,还痴迷奇花异石,为此专门设立漕运——“花石纲”来搜罗天下的花石。“花石纲”劳民伤财,天怒人怨。徽宗最终落得国破家亡,客死他国,令世人扼腕唏嘘。石本无罪,但一国之君爱石不能过度。

一代大师把年少轻狂演的淋漓尽致,星辰文艺钟武伟(2)

曹雪芹对石的理解最为透彻,对石的情感最是深沉。其《题自画石》写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不难看出,诗中之石是作者自况,也是他追求的人生理想:如无才石仙般自由潇洒地行走于天地之间。曹雪芹的这一心爱之石也被他作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就是女娲炼石补天时遗弃的顽石所化。贾宝玉衔玉而生,玉是石中极品:晶莹剔透、纯洁高贵。贾宝玉的顽石身世决定了他与众不同的形象:纯真、灵秀、叛逆、顽劣。《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从作者的构思与贾宝玉的形象来看,这部不朽名著以石命名似乎更合适。

石文化的悠久与生命力还充分表现在汉语词典与汉族人名中。据统计,以“石”为偏旁部首的汉字有三百多个,以“石”组成的词语数量则更多。带“石”字的常见成语也不在少数:石破天惊、坚如磐石、海枯石烂、水落石出……石是我国的一大姓氏,源自春秋时期。石姓人口众多,石作蜀、石申、石守信、石达开等是其中名人。古今人们都喜欢以“石”取名,名人如:谢石、王安石、齐白石、傅抱石、蒋介石、潘石屹、王石等。在民间,“石头”是人们最爱给小孩取的乳名之一,因为石头坚硬,生命力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各类研究传播石文化的方式如雨后春笋:石文化节、石文化研究会、石文化产业园、石文化博览会……古老的石文化今天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它将更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也将更自信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作者简介】

钟武伟,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曾在人民网、《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星辰在线等媒体发表新闻、文学类作品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