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几时,身材焦虑成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但奇怪的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却往往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容貌的评价,不论出于真心还是出于谦虚,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属于比较好的层次,最不济也是超过平均数的“中等偏上”水平,最最不济也是很有“特点”、“比较耐看”的那种。

即使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处于超过平均数的水平,这肯定是一种错觉。但没办法,没有这点错觉的话,人的自我认同就会削弱很多。

但是同时,在身材这件事情上,似乎每个人都有不满意的地方

照镜子时,即使对自己容貌再自信的姑娘,也会感觉自己的曲线不够完美,某处似乎还有些不够丰满,某处又似乎多了几分赘肉。

男士亦是如此,即使在酒桌之上和朋友戏谑之时,宣称对自己的“一块腹肌”十分满意,但四下无人之时,也还是会忍不住想把那多余的几分脂肪给“塑塑型”,化为那不知几时“走丢”的几块腹肌。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1)

但是,在我们看着这悄然而来的赘肉,进而产生焦虑之前,是否应当思索一下这件事情背后的逻辑呢?

其实最直接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标准身材?

其实答案也很明显,根本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标准身材。这个标准身材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虽然整个社会似乎的确有一个大概的审美倾向,就像所谓的“以胖为美”或“以瘦为美”,但是具体到标准的时候,却也总要遇到量化的难题。

不能量化,或者没有量化的标准,自然不能叫做标准。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2)

很简单,多重才算胖,多轻才叫瘦?只有“重量”一个维度根本反应不出来任何问题。

特别是美感这种主观体验十分强的事情上,只说重量,就像简单地说大象一定比熊猫漂亮一样,完全没有道理。

即使是同为人,恰如金庸先生《鹿鼎记》中胖头陀、瘦头陀那种极端的情况,我们也无法直接说谁比谁好看。

即使现在社会上比较接受的BMI指数,其实也不过是把“身高”纳入其中,通过“身高”和“体重”两个指数的计算,得出的一个参考数字。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3)

而这个参考值也很明显,只是一个参考而已。首先它是一个区间值,不是绝对值。

大家都知道的简单道理“一口吃不成胖子”,身体体重的变化是一个相对平滑的波动,暴饮暴食一顿,短时间吃下几斤的食物,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现象,在人多以百斤的基础体重之上,BMI指数的变化虽然也不明显,但一定能够展现。

但是如果当一个人的BMI指数,刚好处在所谓的“标准值”上的时候,例如国人常见正常标准上限24时,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

一顿饭下去,一个人就从正常变成了“超重”,结果过了两个小时,食物消化差不多了,就又回归了正常,那么这到底还是不是标准身材呢?

超过一次算不算正常?还是超过几次算不正常?

或者一天多少时间超过算不正常?多长时间在正常范围内算不正常?看似绕口令般的问题背后,其实就是无法确定。

有人会觉得这种接近边缘的数值,已经偏离中心值太多,没有什么意义,中间值就是最标准的。

但要知道,地球人可是有70亿,在正态分布的模型中,加上18-24这个本身就极为狭窄的数字背后,每一个数值点上都有亿万人的规模。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4)

几亿人都面对的一个吃饱了就超重,饿一会儿就正常的不确定“困境”,那么这个模型本身,难道就没有值得质疑的地方吗?

而即使是作为最中心的那个点上,虽说确实有几亿人站在那里,但是让只有几亿人算正常,绝大多数人都“不正常”的标准,符合现实常理吗?恐怕也不见得吧。

好了,如果接受这个24这个临界值本身的不确定性,那么我们进而也一样可以怀疑24.1和23.9这两个数值的确定性和参考价值,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导下去,整个模型本身的参考性就很值得质疑。

归根到底,还是模型太过简单,两个参数根本不能说明真正的问题。

那么建立真正的科学标准模型是否可行呢?很难。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5)

首先人的个体差异性就很难量化。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即使是站在最大的时间维度上去看,全人类据说都是同一个远古人类繁殖出来的后代,但是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在生理层面却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最直观也是已经经过科学验证的就是基因,除了极罕见的同卵双胞胎外,每个人的基因就是不同的。

肥胖本身与一些特定基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一点现在也有科学研究证明,但具体关联多少,有无必然因果性虽然还没有定论。

不过有一点却很直观的却能够被感知到,那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现象“有人怎么吃都不胖,而有人喝水都长肉。”这就是基因层面的个体差异。

基因的因素没有纳入到考量进来,也就是人类个体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性没有被考虑进衡量标准中。

而基因其实对于目前科技水平下的人类来说,要完全掌握其简单的几种碱基的排列组合背后的含义,还有很漫长的科研道路要走,更加根本无法达到能够量化的程度。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6)

其次,环境这个要素也很难被纳入标准的体系。

人生在世,本身是无时无刻不被环境在塑造的。

现代人之所以比较焦虑体重,其中还有一层重要因素是,现代医学把体重超重同很多疾病的发病率提升联系在了一起,虽然这可能确实是研究统计出来的结果。但是大家都知道,健康和体重本身并没有任何的直接关联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抽烟喝酒却也长寿无病之人,更见过无缘无故突发猝死年轻人的新闻。也都见到很多健康的“小胖子”,也不难见到那“风吹杨柳”般娇弱之人的“病态”形象。

并且没有原因的体重迅速下降,可是很多诊断手册中重大疾病的外在表现。可见体重轻也并非就一定是好事,或许还是疾病的结果。

回过来,单纯只说环境。我们另外经常拿来说事的体脂率,把体内的脂肪当做衡量肥胖与否的核心指标。

但是脂肪在人体内的作用是什么?很多人却并不在意,它作为一种储能物质,同时也对于人体的基本机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7)

就拿最基本的来说,皮下脂肪是比较容易堆积的地方,但是皮下的脂肪对于人体保持核心体温其实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那么自然而然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由于天气寒冷,人体必需要保持相当数量的脂肪,才能保证自身生存的安全性。

一方面由于皮肤厚度的提升,有利于内脏器官的保温,另外作为高能量的物质,体内脂肪还可以在食物短缺难以保证热量供给的时期,提供能量储备,这就是人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的进化策略。

进而可以推论,在不同外在气候、地理、食物环境之下的人们,本身在对于脂肪物质的需求就完全不同。

而忽视掉所有这些因素,仅以男女、年龄、身高、体重这些简单的因素来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是不是就更加显得武断了。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8)

直观的例子,就是要求一个生活在极地附近的爱斯基摩人和一个生活在热带岛屿上的马来人都有同样的体脂率,然后说极地人不健康不美,岂不是有点过分了。

当然在当前社会生活条件的加持下,人们可以通过外在的设备来调节自身的环境因素,例如空调和羽绒服等等,但刻进进化轨迹之中的痕迹,却也不是那么容易消弭的。

再退一步,如果真的要具体量化,那海拔和维度这两个参数,哪个优先?又分别该占多少比重,该占多少权重,又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两个因素之外,温度和降水量有没有影响?又该以什么权重进行衡量?实在很难。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9)

最后,心理因素,又该怎么衡量和评价。

还是健康那件事,我们现代医学确实证实了体重超重和很多疾病的发病率提升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却也少有相关研究,把人体重超重与心理疾患的发病率进行研究。

人可不仅仅只有肉体,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早已经被普遍共识,是不次于肉体健康的重要之事。

但是现在我们见到更多的问题是,很多人因为自我对自己体重的认知偏差,或者因为对身边人的负面评价而过分敏感,进入抑郁等负面状态,甚至真的得精神疾病的。

同时也还有不少人因为采用了一些不科学和健康的减肥方式,而罹患厌食症等功能症的现象。

拿我们中国老祖宗俗话之中的一个衡量健康的标准“吃得下,睡得香”来看,很多追求所谓标准体重的过程,本身就是违反健康目标的错误行为。

那么“牺牲”健康,去追求一个“健康”的体重,是不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呢?恐怕也不好说吧。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10)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当前我们对于所谓标准体重的执念可能是错误的。

只因为,现在的标准并不全面。

它既不能体现贯穿在我们体内传承亿万年的基因差异,时间这个“天”的因素没有考量。

也不能体现我们身处空间对我们自身的塑造,空间维度这个“地”的因素没有考量。

更加把我们人的灵魂、心理排除在外,当成一堆没有感觉的肉来看,“人”的因素没有考量。

在这样局限的标准之下,我们却要拼命地把自己套进去,能不焦虑才怪。

恰如一个学霸非要把自己解题的思路调整,以契合一个错误的“标准答案”,那不疯才怪。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11)

那么真正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当然具体提一个量化的数学公式,个人自然也没有能力。但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角度,结合自己的所学,也只能提出一个抽象的概念。

一个人该如何评定自己体重是否合适,应该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是父母一辈(包括父母的兄弟姐妹)的体重均值,这些是上辈人赋予我们基因之中的,你要抵抗“老天爷”给你的东西,只能损失得更多。

第二是当地同龄人的体重均值,一个地区的环境条件、经济水平、文化氛围,会对人对体重的感知有相当大的影响,当地对胖瘦的感知和接受度不同,以“地方标准”为准,毕竟“一方水土一方人”,想要违背这点,恐怕也难。

第三,当然不是不重要,而是有点过于抽象,那就是自己不会感受到负面体感的重量,就是自己合适的体重上限,上限之下,皆是合理的体重。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12)

负面体感就是我们也熟知的“一走路就喘”“动不动就头昏心慌”等等

人体健康的状态下,对身体的感觉其实是无感(没有感觉),而这些感受到的体感信号的背后基本都是不健康的状态。“喘”往往就是心肺功能赶不上体重的要求,“心慌头昏”往往是血液循环和能量供应系统达不到需求。

产生负面体感之后,就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真的体重不“标准”了,那才是应当行动和控制的信号了。

当然如果躺下坐下休息的时候,身体都有不适的感觉,亦或是体检都已经发现什么疾病了,那就更加需要行动起来了。

而如果我们真的天天吃得香,睡得香,无忧无虑少烦恼,那么不管你是快乐的“大胖子”,还是快乐的“小瘦子”,其实都是一样,你就是标准的,根本无需焦虑。

辛丑的第一个(辛丑杂说)(13)

幸福真的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事,一个标准的确立,亦或是任何一个事物,如果不利于我们获得幸福感,那我们就要认真的审视一番。

当然,本文并非是让大家都不在乎所谓的体重标准,都一叶障目,快快乐乐安安心心当一个“肥宅”,而是要让我们更加全面的审视评价自己的位置,给自己更客观的评价。

毕竟,每个人的颜值得分都超过平均数,在数学统计上不太现实,但在人的心理逻辑和美丽的标准也不统一和绝对的逻辑之下,却是合理的。

同样,每个人的体重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合理的,只是需要我们合理的认识它而已。

对自己多些认同,少些焦虑。

毕竟人生已然不易,何苦在一件小事上用一个数学公式为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