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仲文路 见习记者 朱婉菁)11月3日,速新闻以《创刊号上的“你”在哪里?〈宿迁晚报〉喊你来见证我们的“21岁”》为题,开展“寻找当年的你”活动。报道发布后,不少热心读者向速新闻提供相关线索,经过大家的努力,共寻找到两位被采访对象和一位作者。今天,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回忆,21年前那个难忘的瞬间。

叶雪:讲述宿迁故事,展现城市风采

“2001年11月8日的《宿迁晚报》,我记忆犹新。”11月7日,记者联系到《一切都是新的……》一文中,怀抱婴儿的护士叶雪。

百年回响青春作答主题演讲(21岁我们正青春共成长创刊号上的)(1)

她详细地讲述起当时的情况,“那一天,是我休完婚假回来工作的第一个夜班,当时婴儿降生后,《宿迁晚报》的记者来到我们医院报道。”叶雪说,自己看到刊登在《宿迁晚报》上的照片后,小心翼翼地将报纸珍藏起来,但在后来搬家的过程中,不小心遗失了。

如今看到《创刊号上的“你”在哪里?〈宿迁晚报〉喊你来见证我们的“21岁”》的报道中的自己,叶雪有些感慨,“当时图片中的我才23岁,在医院从事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主要工作就是照顾产妇以及新生儿。”叶雪说,护士的工作平凡、重复而又琐碎,但身为“白衣天使”,护士要用爱心和责任守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很感谢《宿迁晚报》记录下当时的我,现在看到这张报纸,仍是回忆满满。”叶雪说,媒体的力量很强大,自己和家人也一直在关注着《宿迁晚报》的成长,希望《宿迁晚报》越办越好。

刘莉:走进生活,发现更多美好瞬间

11月7日,记者联系到《科技节上看我的》一文中,泗阳县实验小学指导孩子小提琴演奏的老师刘莉,如今,她在泗阳县城厢街道小学担任副校长一职。

百年回响青春作答主题演讲(21岁我们正青春共成长创刊号上的)(2)

“前两天我的朋友将《创刊号上的“你”在哪里?〈宿迁晚报〉喊你来见证我们的“21岁”》这篇报道转发给我,虽然我不记得这篇报道,但是我对图中的孩子仍有印象。”42岁的刘莉介绍,那时泗阳县实验小学提倡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了小提琴、二胡、书法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不断挖掘、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音乐老师的她,负责小提琴兴趣小组的教学工作。

提起21年前的事情,好多回忆瞬间涌上心头。刘莉说:“那时候我们是每周六上课,小提琴是一种具有较高演奏难度的乐器,用小提琴演奏出想要的音色风格,需要对左右手进行严格训练。左手的音准、颤音的力量大小、落指的干净、换把的流畅等都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我当时都是一对一进行指导,并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会。”

如今,刘莉除了教授音乐课外,还承担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感谢《宿迁晚报》对当时我们课堂的报道,希望《宿迁晚报》能够继续走进生活,发现更多美好的瞬间。”刘莉说。

葛井井:《宿迁晚报》已成长为“有为青年”

“再次看到自己21年前的文稿,真是太惊讶了!”11月7日,当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党委副书记葛井井看到自己写的那篇题为《省沭中两教师五学生获大奖》的报道时,激动不已。

百年回响青春作答主题演讲(21岁我们正青春共成长创刊号上的)(3)

葛井井回忆:“200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年。那一年,我的母校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喜事连连,高考成绩再攀新高,师生频频获大奖,我本人也是那一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我刚到学校校长办公室任文字秘书不久,作为宣传‘小白’,接到领导安排的‘师生获奖’这个宣传任务时,一开始感觉就是标题新闻,但是对于学校而言,这个成绩非常难得,又是突破性的。于是,我第一时间向宿迁日报社的资深记者杜猛请教,杜猛是我宣传工作的入门导师,他非常耐心地指导我去思考、挖掘。之后,我又多次向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同志请教,确保稿件定性精准、表述准确。经过杜猛多次修改完善,最后顺利刊发。”葛井井说,后来,他又陆陆续续在《宿迁晚报》《宿迁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稿件,文字质量也越来越好。

时至今日,《宿迁晚报》已成长为21岁的“有为青年”。葛井井感慨:“在这21年里,《宿迁晚报》与宿迁教育共进步、同成长,共同见证了宿迁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热切期盼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我相信,有《宿迁晚报》的‘鼓’与‘呼’,我们教育人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上将走得更高更远更精彩。”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21年来,《宿迁晚报》力争做到“一报在手,尽知家事国事天下事”。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位和《宿迁晚报》一起成长和辛勤操劳的人。21年来,无数热心作者和读者都曾给过这张报纸温暖与抚慰,正是你们,让《宿迁晚报》变得坚强与执着,从容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在新征程上书写着光荣与梦想,谢谢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