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吟诵之文读语音

吟诵教学全套(学习吟诵之文读语音)(1)

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了“韵”的相关知识,讲到了“入短韵长”,下面来说另一个规则:文读语音。

《论语》里面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说鲁国话,但有三种情况他说雅言,就是首都的话。这三种情况是:读《诗经》的时候,读《尚书》的时候,执礼(做主持人)的时候。

前两种情况是读书,也就是吟诵。吟诵要用雅言。什么是雅言呢?就是当时的首都的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民族共同语。

各地方言都分文读、白读两种。白读是方言,文读是当地文人的读书语音,介于官话和方言之间、古音与今音之间。读书一定要文读。正宗的吟诵不是用方言读的。假如北京人用北京话读诗经,全是儿化音,这是不可以的。

吟诵教学全套(学习吟诵之文读语音)(2)

什么是文读?举例:象棋中的“车”读ju,不读che。

以粤语地区为例,粤语又叫白话,也叫广府话。有白话,就一定有文话。读书是不可以用白话的。现在会用粤语读报纸吗?是不是很多字不知道怎么读?其实那些字原来都有的。比如吕君忾先生(粤语吟诵大家),是会雅言吟诵的。

吟诵教学全套(学习吟诵之文读语音)(3)

读书是要文读的,但现在的文读系统像吟诵一样,濒临失传了。比如现在的粤语文读系统是真正的濒临灭绝。现在好像大家都会说粤语,唱粤语歌曲,但那只是一半的粤语。另一半高雅的、上层的粤语已经快要消失了。

其他地区也一样,都是有两套系统的。

讲到这里,文读到底是什么呢?文读就是孔子立的规矩,读书要用雅言。但是古代没有录音机、广播。于是雅言人传人、口传口,传着传着就发生了变化,所以一个地方的雅言受到了当地方言的影响,从正宗的雅言往方言这边渗入,但文人会努力地尊古,不轻易改变。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介于方言和雅言之间的文读系统。同时,也是介于今音和古音之间的一个系统。这就是文读系统。

全国各地都是这样的:一个方言系统分为文读和白读两个部分。方言系统的白读系统,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不相通的,听不懂。比如一个广东人碰到一个福建人,互相听不懂。很多人以为汉语原来是个统一的语言,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不同的语言。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华夏民族原来只有几千人,其他的人都是各地汇聚来的。原来是他是说外语的,后来融入华夏民族,开始说汉语,他说的是洋泾浜汉语,那个洋泾浜汉语就形成了方言。各地的方言不相通。

但是在古代,文人考科举,做了官怎么办?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文人配合搭档,比如广东人、四川人、山东人,谁说话谁也听不懂,这怎么办?无法交流。于是就出现了文读,说读书音就听得懂,读书音的来源是雅言,是共同的来源,虽然它们之间也有差异,但是相互之间听得懂。

吟诵教学全套(学习吟诵之文读语音)(4)

说个更浅显的例子。文读系统相当于今天的地方普通话。广东人说广东普通话,上海人说上海普通话,湖南人说塑料普通话,大家都不一样,但这些普通话彼此碰面,互相能沟通,能听得懂。但是如果说方言,就听不懂了。

孔子立的规矩,读书要用文读,读音要统一,它保证了我们民族的统一。不管你从哪来的,都得用雅言读书。

虽然大家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区,但是书写着都认识的文字;阅读着认同的经典文献;使用着共通的的语言。所以我们的文化分不开。大家总是有一个可以沟通、文化认同的东西。

孔子很伟大,他做了很多当时的人包括后世的人可能都不能理解的事情。读书为什么选择用雅言?赵国人读书用赵国话,楚国人读书用楚国话,这不挺好吗?干嘛要用文读,这是有道理的。

吟诵的文读的传统决定了今天的吟诵是以普通话吟诵为主的。但是普通话吟诵要在尽量不改变普通话读音的基础上,表达出古音的声韵涵义。而且普通话吟诵的内部是丰富多彩的,要包含地方色彩。各地的普通话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普通话都不一样,只要我们能互相交流就行了,不必像新闻联播一样,要求机械的读音。

普通话吟诵的读音要怎么读?

首先入声要读短,入声字一定要读出来。因为入声字太重要了,每一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在诗文中有特别的意义。而且要想读短,一定会加一个塞尾。这样大部分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白”仄声变平声的问题,要读短,并且只读半拍。

其次是格律读准。就像上面那句话,如果仄声字正好处在格律的位置,就是二、四、六这样的位置,当它影响到格律的时候,就要把它读准,恢复原来的声调。如果在一、三、五的位置上,不影响到格律,就按照今天的读。

第三是叶韵从宽。什么是叶韵?汉诗是押尾韵的,很多诗当时是押韵的,现在不押韵了,而我们不知道当时那个字读什么音。我们就估摸着前面那个韵字的音,把后面这个字的韵母改成前面那个字的韵母,朱熹管这个叫叶韵。比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前面“下”读“xia”,后面“野”读“ya”。吟诵要尽量押韵。能押到什么程度就押到什么程度,押不到就算了。

吟诵教学全套(学习吟诵之文读语音)(5)

看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小编黎琳。如果喜欢的话,别忘了给我们点赞,或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看到哦~关注我们的头条号苏家酒窖,每天get一点新鲜的文化知识,如果您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欢迎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