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6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中国现在近视眼占了多少?儿童青少年总体发生率53.6%,大学生里面90%多。”近视防控与矫正任务异常艰巨

自网络信息化的进步,中国眼镜产品市场规模也保持快速增长,在这个背景下,眼镜行业也迎来了春天,从眼镜原料,技术,到下游的眼镜店和销售终端,谁在品牌宣传方面投入大,谁更容易抢占先机。

庞大的近视人群造就巨大的眼镜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暴利”以明月眼镜1.60防蓝光非球面树脂片为例,成本为4.2元,明月以13.96元卖给零售商,毛利率70.07%,零售商转手以152.54元卖给消费者,毛利率90.85%,也就是说,到你手上的镜片,已经翻了36.3倍。明月眼镜上市那天多的是《成本57元的眼镜卖上千元》之类的标题

行业这么大,眼镜这么“暴利”,A股上市公司里边,做眼镜生意的大牛股或大市值公司,如爱尔眼科、欧普康视都不是卖眼镜的。卖眼镜的只有博士眼镜和明月眼镜。

然而高毛利率不代表高净利润。眼镜零售高人工成本、高租金、低购买频次。看上去毛利率高,其实都在给上游供应商、商业地产打工。(例:博士眼镜)

爱尔眼科半飞秒激光(眼科爱尔眼科欧普康视)(1)

爱尔眼科半飞秒激光(眼科爱尔眼科欧普康视)(2)

眼镜店对选址要求十分高,线下眼镜店高昂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在上市公司运营成本里占了近7成的支出费用。房租和人工占比大,让作眼镜的上市很难通过多开门店来做出规模效应、提高边际收益。当然这是上市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投资者考虑的是眼镜行业市场如此之大,那个公司更好。

前面说了爱尔眼科,和欧普康视都不是卖眼镜的,卖眼镜的只有博士眼镜和明月眼镜,那么同样在眼镜行业,爱尔眼科和欧普康视是处于什么位置。

近视的防治主要有三种:器械、药品和手术,器械分为框架镜和接触镜,药品仅有低浓度阿托品被证实有改良视力功能,还在临床阶段,手术能改善近视情况,但是成本高,对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也不适合。

爱尔眼科是眼科下游服务者,上游产品提供者是类似兴齐,和爱博。爱尔眼科服务大众,是民营眼科巨头。

民营眼科薪酬可以自己变动,服务价格可以自己定高价,变现能力比起上游产品提供商强的多。爱尔眼科对上游有议价能力,对下游客户品牌有吸引力。

眼科手术也是门槛高的技术活,对医生要求也高,民眼科的薪酬并不在编制之内,薪酬高不缺优秀的医生资源。

欧普康视则是国内第一家OK眼镜(角膜塑形镜)他可以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

爱尔眼科半飞秒激光(眼科爱尔眼科欧普康视)(3)

爱尔眼科半飞秒激光(眼科爱尔眼科欧普康视)(4)

欧普康视在疫情前几年都是一路高歌猛进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19年的净利润率47%可以和茅台一较高下。

前面说了近视防治的三个手段,从矫正效果来看,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目前全球眼科学界公认的近视矫正效果最佳的手段。而且民众认可效果也十分好。但是角膜塑形镜很贵,单镜片价格都是4000以上,贵的6000到10000都有,而且还要经常换。

近视群体都知道,近视眼镜戴久了近视加深就要换新的能匹配度数的眼镜,角膜塑形镜和这个类似,只是他是良性的,在视力恢复的过程中也要更换新的角膜塑形镜。周期在3个月左右,要维持1年多。这中间配备的护理产品都是一笔不少的支出。厉害的是,虽然很贵,但是复购率特别高。

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分类标准,角膜塑形镜为国家三类医疗器械,需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颁发产品注册证方能进行生产和销售。所以同行业竞争对手其实并不多,想要这个牌照下来没有大几年都不可能的,即便有心去弄,也容易被已经站稳的同行业公司挤凉在备牌照路上。目前只两家中国大陆和七家进口品牌能进入市场。

国人消费心理觉得贵就是好东西,角膜塑形镜不受医保控费影响,高端产品增长快,提价空间就存在。

眼科前景就要看后疫情时代,房产,教育和基本医疗被政策打压,广人民群众除去这类等开支外,还有余钱来改善视觉问题了

大家看完有什么想说

一起留言讨论一下吧

右边点赞加关注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