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时代责任。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将以自己所学帮助社会、协助抗疫!……”3月29日,华东理工大学校团委面向学校学生发布了“花梨梦云托班”志愿者招募令。

这个特殊的春日,上海市遭遇疫情“倒春寒”,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坚守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为了更好地关心关爱他们的子女、减少后顾之忧,华东理工大学等上海多所高校推出爱心“云托班”,众多青年志愿者们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为这些居家孩子送去“云陪伴”“云托管”。

“云托班”储备480余志愿者

华东理工大学云托班负责老师王梦雪告诉新京报记者,在接到上海团市委发起的上海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爱心云托班”活动通知后,学校团委立即响应。

记者了解到,2020年疫情刚刚暴发之际,华东理工大学就曾推出过“花梨梦”义务家教行动。这一次,学校结合此前的“花梨梦”志愿服务项目,推出了“花梨梦云托班”项目。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花梨”是谐音。

“花梨梦云托班”面向上海市黄浦区、奉贤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开展“云陪伴”,同时面向坚守在校内的防疫力量以及坚守社区一线的华理教职员工防疫志愿者子女开放报名。

在征集到的有“云托管”需求的家庭中,普遍有个7~15周岁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些父母其中一方在抗疫一线工作;还有些孩子父母双方都在抗疫一线,小朋友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甚至有孩子是自己在家。

每个家庭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有些需求很明确,比如孩子想学画画,或是想学小提琴,还有些就是纯粹希望有人陪伴孩子聊聊天。

出乎意料的是,志愿者招募令发布后的短短时间内,学校即储备了400多名青年志愿者。“我们学校是在封控状态,很多同学对于志愿服务很积极,非常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做些什么。”王梦雪说。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一学生沈诗雨就是其中之一。“上海疫情如此严峻情况下,那些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在学校里也帮不上什么,心里很着急。现在他们有这样的需求,也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我马上就报名了。”

“可能会有多个人报名同一个家庭的情况,学校会根据家庭需求和志愿者个人情况做匹配,匹配成功后双方进行对接。”沈诗雨提交了5轮申请,终于匹配到一个有“云托管”需求的小朋友。

华东理工大学征集志愿(华东理工大学招募480余名志愿者)(1)

志愿者沈诗雨和小敏在“云托管”过程中做的折纸生日帽。受访者供图

在双向陪伴中获得心灵治愈

4月1日晚上7点,志愿者沈诗雨打开腾讯会议,发起了和服务对象小敏(化名)的第一通视频电话。这是一位家在黄浦区的四年级小女生,沈诗雨形容她“很可爱”。小敏父亲是警察,母亲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工作日忙的时候,只有小敏一个人在家。

“妈妈生日快到了!”这天沈诗雨和小敏刚刚一起折了纸皇冠,小敏突然来了灵感,可以给妈妈折一顶“生日帽”,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我其实没帮上什么忙,小朋友动手能力很强,想法也很丰富。”沈诗雨通过屏幕看到,小敏将几个三角形围一圈,做成一个“生日帽”,在中间嵌入一张写有“Happy birthday”的纸片。又从废弃口罩上拆下金属条,消毒后,绕成一圈,做戒指形状,还嵌上一枚乐高玩具“钻石”。

沈诗雨见证了小敏亲手为妈妈做生日礼物的全过程。“小敏真的很纯洁很美好,通过自己的双手废物利用,看到她做礼物时认真的样子、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也很感动。”

到现在为止,沈诗雨和小敏已通话10次了。沈诗雨回想起第一次通话,小敏因为对这个活动不知情,接通电话后以为是要上课,并没有特别开心。但第二次以及以后的每一次通话,沈诗雨都能感受到小敏的那份期待和结束通话时的不舍。

“小敏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一开始我以为参加志愿服务只是陪伴他人,但其实,陪伴是相互的,小敏会和我分享她的玩具、讲她在学校的故事,跟我吐槽不开心的事情,给我看她家的小猫,我们一起画画、一起折纸、一起做数独、一起猜英语单词,她每次笑得都很开心,我也在双向陪伴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灵的治愈。”

能够“云陪伴”孩子们,对于志愿者来说是别样的体验。对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大二学生沈文杰来说也是如此。

沈文杰服务的是一位五年级的女孩。第一次见面时,沈文杰和她聊天,发现她会很多乐器,“我也是校合唱团的,音乐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我就开玩笑说,那你可以教我打架子鼓呀!”

然后小朋友就拿鼓槌,认真地教起了打鼓:鼓的类型、鼓棒怎么握、有哪些基本节奏……“我本身也很想学鼓,在小朋友的讲述中我还真的了解到了不少基本知识。”

华东理工大学征集志愿(华东理工大学招募480余名志愿者)(2)

“‘疫’路童行,剪纸传情”直播。受访者供图

打造五大类趣味课程

4月3日,华东理工大学“‘疫’路童行,剪纸传情”“花梨梦”云托班志愿服务的第一场大型直播开启。

学校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剪纸韩氏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华理2019级本科生王桐予,结合剪纸艺术历史,讲解、演示剪纸步骤,现场剪绘作品《心花怒放》。

屏幕另一端是“云托班”的小朋友们。他们守在屏幕前,手握彩纸和剪刀,跟随演示亲手实践,一同体验剪纸文化的魅力。

在“双减”大背景下,“花梨梦”云托班的服务内容除了日常“云陪伴”之外,华东理工大学还发动校内青年,以及校内社团、艺术团、民乐团等学生组织,打造了美育艺术类、语言文学类、健康锻炼类、思维创新类、趣味大课堂五大类别特色服务课程。

经过筛选、课程设计,“花梨梦云托班”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课程表”,让小朋友们“选修”。课表每周更新,除了该校志愿者开设的课程之外,各个开设“云托班”上海高校还进行了课程资源共享。

记者在课程表上看到,华东理工大学开设的《居家锻炼》《地方戏曲的故事》《古诗词欣赏》《魔方科普》《跆拳道基础动作教学》《探索围棋的无穷奥妙》等系列课程均已陆续开课。

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了解到,截至发稿,该校共招募志愿者480余人,已上岗志愿者283人,服务275个家庭。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