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两种方法为自己造势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怎么为自己造势?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怎么为自己造势(如何为自己造势)

怎么为自己造势

我说两种方法为自己造势的方法:

第一种,一无所有时,先抑后扬:适合那些无权无钱无名,且只会兢兢业业工作的朋友。

举个例子,老板总是听其他员工说,李四是个偷奸耍滑的员工,在公司工作的时候经常中饱私囊。于是老板派人去重点调查李四,最后却发现李四是一个兢兢业业清清白白的人,不仅没有私吞公司一分钱,反而工作的时候都努力为公司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于是老板认为李四是个可以重用的人。

这种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先引起老板的注意力,而引起注意力的方法可以是“坏名声”,至于这个“坏名声”是其他员工主动说的,还是李四自导自演的一场戏,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要吸引到老板的目光,那么“坏名声”则必须与老板的利益切实相关。

第二步就是反转。人都是信自己多过信他人,让老板主动去调查李四后发现李四是清白的,与李四自证清白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李四的工作情况必须让老板满意,否则就不是给自己造势了,而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怀才不遇的朋友可以试一试,核心就是先抑后扬,至于如何抑如何扬,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也不要把老板当傻子,做得太刻意反而弄巧成拙。

要学会内涵,做到举一反三。先抑后扬是造势。那么先扬后抑呢?那就是捧杀,所以有人一直说你好,让老板都开始注意到你了,那你要小心了,防止自己被做局。

第二种,权威背书,一步登天:这时候适合本身就有大树依靠,想要一步登天而非稳扎稳打的人。

为了更好说明,我下面将引用《资治通鉴》中的译文,译文如下:

公孙鞅(商鞅)是卫侯庶出的子孙,爱好法家刑名之学。他事奉魏相公叔痤时,公叔痤知道他贤能,但还没来得及推荐重用。刚好公叔痤重病,魏惠王来看望公叔痤,问他说:“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然不大,却有奇才异能,希望国君把国家大事交给他!”魏惠王听后默不作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听信我的建议重用卫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首先,就是推荐商鞅时的评价:国家大事交给商鞅,能用商鞅就重用,不能用就杀掉。仔细分析这几句话,你会发现这评价真是高得离谱,完全把商鞅提升到一个可以兴亡魏国的位置。

其次,说出这些评价的人是公孙痤,是魏国国相。因为有公孙痤国相的身份为商鞅的能力做背书,那么其可信度就更高,则更容易被国君接受。如果换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官员来说,效果则大打折扣。

魏惠王从公叔痤处出来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得太严重了,太可怜了!他让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卫鞅,接着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卫鞅到了秦国以后,靠着宠臣景监推荐求见秦孝公,用富国强兵的策略来游说他。孝公非常高兴,与他商议国家大事。

可惜的是,魏惠王没有听公孙痤的话,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掉商鞅,于是商鞅入秦,秦国崛起。

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是不是说明这个造势的方法失灵了呢?我觉得不对,商鞅虽没有在魏国施展抱负,却在秦朝大展了拳脚。千里马仍需伯乐,否则尽管千里马在出名,在马肉馆子里仍只是食材。有的时候,跟着目光短浅无识人之才的老板真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

读历史、学历史、理解历史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我励志通读《资治通鉴》,并把自己所感所悟用文字分享出来,如果有想一起读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欢迎各位评论与相互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