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

市辖区: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区

县级市:都江堰市、邛崃市、崇州市、彭州市、简阳市

县:大邑县、蒲江县、金堂县

成都名字由来怎么来的(成都各区域的名称由来)(1)

成都市行政区划图

现锦江区辖区为古华阳县地,因其境内锦江而得名,商贸之区,繁华之地。濯锦之江,源远流长。锦江区自古人文荟萃,底蕴厚重。李白、杜甫、陆游、苏轼、沙汀、李劼人等文人墨客为锦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青羊区得名于境内一座驰名中外的道观“青羊宫”,且观内现存铜羊两只,青羊宫初名青羊肆。传说远在周代,老子西行至函谷关,与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时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后来道家遂在此建立庙宇,名青羊观,唐代改名青羊宫。青羊”名称的来历十分悠久,最早记载“青羊”名称的史籍是西汉时期扬雄著的《蜀王本纪》,扬雄是成都郫县人,著名的汉赋家、玄学家和方言学家,被称为“西汉大儒”。他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说明西汉以前在成都城西面有青羊肆这个地名。为什么叫青羊肆?“肆”是古代的交易市场,青羊是一种毛色青黑的羊,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是以买卖青羊为主的市场。由于有这段史籍记载,崇奉老子为教祖的五斗米道就把青羊肆作为了“老子遗迹”和道教的圣地。据考证,青羊肆在古代是成都西面进入城区的交通要道,是川西山地少数民族与川西平原汉族进行物资交流的著名市场,故又称为“汉夷交会之肆”。现青羊正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还是成都市郊外的一个繁华场镇,名字就叫青羊场。在东汉时期,在大邑县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陵(张天师)就曾在这里传道多年,信徒们在这里设了道观,取名“青羊观”。后又以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语,改“青羊观”为“玄中观”。到唐朝末年时,僖宗皇帝下诏改“玄中观”为“青羊宫”。以后青羊宫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华区成立于1990年1月,是成都五个中心城区之一,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而定名为成华区。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也分属过成都市金牛区和东城区。

金牛区的由来史书里有详细记载,《括地志》中说;“昔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遣蜀,蜀候贪信之,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至之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相传蜀王置石牛的地方,即今金牛坝。1960年,郊区更名为金牛区,因境内“金牛坝”得名。

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成立于1991年,武侯区得名于当地的武侯祠。武侯区内历史文化悠久,尤其以三国蜀汉文化,建筑文化有著名的武侯祠,望江楼古建筑群等。

龙泉驿区的由来 ,汉置邮亭,唐设驿传,元改站赤,明曰“驿站”,始称“龙泉驿”。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宋代叫“王店”,并改灵池县为灵泉县;王店为灵泉县治地(《太平寰宇记》)。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1959年,划归成都市筹建新区时仍以区人民委员会驻地龙泉驿为区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

青白江区的得名,缘于流经北界的河流清白江。1956年,成都铁路局在弥牟镇北的火星村设立车站,因地处清白江畔,故命名“青白江站”。1958年,弥牟乡建立人民公社,也命名为“青白江人民公社”。1958年3月,中共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向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作了关于在工厂建设地区设立工人镇的请示,并建议使用“青白江” 为镇名。请示称 :“镇的名称可为成都市青白江镇(因厂距青白江接近,与附近场镇易于区别,又系火车站名称。)”。请示中由于笔误将清白江写成了青白江。

新都区的由来,秦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都”系氐羌语“地方”之意。意为新地

温江区的得名源于西魏置温江县。以温江得名

双流区的由来,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双流县。取《蜀都赋》开二江之双流为义。李冰开成都二江,自合江亭以下可以行舟,是为府河。县治原在河岸中兴场附近,故称双流。一说地当岷江与温水,二水挟县东西而南流,故名。

郫都区的由来 秦置郫县。因境内郫江(今都江堰内江)而得名。一说因位岷山之阳曰郫,郫即卑,有低下之意。郫都区,别称鹃城。郫都区原名郫县。区花为杜鹃花,区鸟为杜鹃,皆来自于“杜宇化鹃”的故事,公元前314年,以郫邑作为蜀郡的属县称郫县,在秦汉时期,郫县辖地涉及今郫县、温江、彭县、灌县等数县,之后历经数次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温江专区,1968年属温江地区,1983年改属成都市。

新津区的由来, 汉为武阳县地,因县居皂里江(今名金马河,为岷江正流)津之所,位金马河、同羊马河、西河(文井江)、南河、杨柳江五水交会之五津渡口,即在今县东五津镇(俗称旧县)。初名新津渡,亦称新津市。北周置新津县,隋始迁今城。1949年12月25日,新津县归属中国共产党政权,仍属温江专区,1950年5月改属眉山专区,1953年3月眉山专区撤销后改属温江专区。1962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新津县。1983年3月3日,实行市管县,撤销温江专区,新津县划归成都市管辖。2020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

都江堰市的由来,都江堰市原名灌县,都江堰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因灌江得名。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时秦国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朝合并为灌州,明朝降州置灌县,198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邛崃市的由来,秦置临邛县。1913年设县,因邛蛛山为名。因山多风云雨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今西昌、汉源)而来,故名邛来。或云邛(指邛都,今西昌)人所由来也。1994年设市。

崇州市的由来,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江原县;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置蜀州,领晋原、唐隆、青城、新津四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6年)升为崇庆府,亦领数县;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为崇庆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崇庆县;1994年6月撤县设崇州市。

彭州市的由来,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九陇、导江、唐昌、口阳四县置彭州,因天彭阙为名。一说为古彭国地。或言县西北有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而名天彭门,县因取名。1993年设市。

简阳市的由来,简阳市古为古蜀国领地,秦灭蜀国后属蜀郡,西汉元鼎二年(前115),置牛鞞县,属益州犍为郡,县治桂林山麓。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因境内阳安山,更名阳安县。隋朝仁寿三年(603年)设简州,元朝初年,阳安县并入简州。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降简州为简县,正德八年(1513年)复升为州,辖资阳县(现资阳市雁江区)。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资阳县复归资州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简州为简阳县,,名字取自简州和阳安各自的第一个字,属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辖资中。1950年后,属内江专区。1959年,简阳县下辖龙泉驿区(区公所,非市辖区)划归成都市管辖。1968年,内江专区改为内江地区,仍隶之。1976年,简阳县所辖洛带区9个公社划归成都市龙泉驿区管辖。1994年,撤县设市,设立县级简阳市,由地级内江市代管。1998年划归资阳地区管辖。2000年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直辖简阳市,由地级资阳市代管。2007年,简阳市成为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城市,财政上取得与地级市相同的待遇。2016年5月1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大邑县的由来,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 ,清顺治三年(1646),大邑属清,隶邛州。清乾隆版《大邑县志》载清顺治六年(1649),张献忠部属卢名仍“踞重庆、叙州、马湖及邛州一带”。清顺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联合的张献忠部属刘文秀出兵回川,大败已降清的吴三桂,克川南各州县。刘文秀克成都。清顺治九年,大邑属南明,隶邛州。清光绪版《大邑县乡土志》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后,其总部属王藩攻占邛州大邑。吴在1674年称帝,国号为周。大邑属周,隶邛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王屏藩被讨平,大邑属清,隶邛州。 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后,隶眉山行政区。1950年3月起改隶温江行政区。又称温江专区,1968年10月改为温江地区。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原新津县城关镇改为大邑县新津镇。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复,原新津县所辖区域仍归新津县管辖,10月20日,国务院补办批准手续。建县后,大邑县治历来在今晋原镇。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蒲江县的由来,蒲江县始建于公元5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江县于1949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四川划为川西、川东、川南、川北4个行署区,行署区下分置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蒲江县属川西行署眉山分区(通称专区)。1952年9月1日撤销全川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同年10月,改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区专员公署,蒲江县属四川省眉山专区。1953年3月10日,撤销眉山专区,邛崃、蒲江、新津、名山4县划归温江专区。1960年4月29日撤销蒲江县,所属行政区划归邛崃县。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蒲江县,蒲江县仍属温江专区。1968年9月,“专区”改为“地区”,蒲江县随之改属。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蒲江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金堂县的由来,古为梁州境域,商、周及春秋战国为蜀国地。秦灭蜀国,入秦国蜀郡版图,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蜀置广汉郡,金堂地属新都县。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分新都所置犍为郡牛鞞县。金堂县地属广汉郡新都县东地、雒县东南地及犍为郡牛鞞县西地。现县城赵镇所在为新都县大渡亭。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改益州为庸部,广汉郡为就都郡、犍为郡为西顺郡。金堂地属就都郡、西顺郡。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又改益州为司隶,广汉郡为子同,但名虽改而属县如故。东汉承西汉之旧,金堂仍隶广汉、犍为二郡之新都、牛鞞二县。唐武德元年(618),为避高祖李渊讳改金渊为金水县,咸亨二年(671),割雒县、新都、金水三县部分地建置金堂县,以界有金堂山得名。宋乾德三年(965)灭后蜀,五年(967)于金水县地立怀安军,隶西川路,管辖金水、金堂二县。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金堂县,县治仍驻城厢镇。1949年12月27日金堂县解放。1950年初,隶绵阳专区。1950年1月4日,成立金堂县人民政府。1950年10月28日,县治由城厢镇迁驻今赵镇。1953年7月起,隶温江专区。在1977年9月24日,金堂县划归成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