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谈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1)

谈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

作者:陈益林

什么叫“和谐”?和者,和睦也,和衷共济;谐者,相合也,顺和协调。什么叫“和谐社会”,就是让全社会的成员、群体、阶级、集团之间关系相处融洽、协调、稳定、无根本利害冲突,国泰民安。

至于学校中的和谐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Friendrich Adolf WilhelmDiesterweg,1790-1866)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就业已提出。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顺序建构,给我们诸多启发。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建设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跨世纪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熏陶氛围。

纵观国内诸多历史文化名校,无不以其古朴悠久的建筑、高耸的古树名木,积淀着深厚的办学渊源,传承着绵长的精神气脉。东阳中学作为一所有着9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由于2002年的异地搬迁,虽则在校园的宏大开阔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外显直观的校园文化内涵上却大为削弱。为了弥补此项不足,必须在高品位、新起点上构建富有东中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我们认为,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必须体现出本校全体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不然,环境只是一种毫无生命力的物质,是一种摆设和装饰品而已。因此,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上,我们应力图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注入我们东阳中学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使环境成为育人的重要资源。

我校新校园的建筑风格是轩敞有余,精密不足;明快、气派有余,高雅、别致不足。针对这个特点,我校已作了不少努力,比如贯彻教育部部长“多种树”的指示,在今年植树节期间新植了许多名贵花木,校园环境的“养眼怡情”功能得到大大提升。校园西边通透式围墙的兴建,如果再在围墙内外,利用原有的竹林,配以新植的花木,鸟语花香、绿竹江波,必将使校园西路成为广大师生工余饭后闲庭信步、交流畅谈的好去处。如果能打破大草坪一统天下的僵硬格局,在每幢宿舍楼之间创建造型各异的小花园,雕塑小品点缀其间,“凝固的音乐”奏出育人新曲,小径、草地、花树互相配合,使整个生活区错落有致,步移景换,定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校园主要干道和草坪之间应该砌上界石,这样道路显得整饬,草坪又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谐而又严整。

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但要给人以美的感受,更应该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在雕塑小品的设计上,应十分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突出地域性和个性化。信息楼前校园中轴线上可以设一人物群像雕塑——东中三星(严济慈、金佛庄、王惕吾),有文有武,有文有理,有内地有港台,很具感召意义。可以作为东中精神薪火相承的主体雕塑。“学莫乎近其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现在的东中校园外在文化环境比较欠缺的是书香氛围。为了弥补此种不足,建议在提升现有宣传栏的品位的同时,在教学楼通往食堂的道路两旁设两排造型别致的阅报长廊。在食堂门厅左右墙壁上,左彰示《送东阳马生序》全文,以传递东阳刻苦勤学之精神气韵;右悬挂东阳群芳谱(东阳籍历史文化名人及东中知名校友等图片及事迹展览),以展示东阳、东中深厚的文化渊源。食堂内部墙壁可参照桐乡高级中学等学校,悬挂名人名言。

附:录自桐乡高级中学食堂墙壁的格言:

①获饱暖之体,思作者之劳;享尊荣之乐,思供者之苦。

②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③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从。

此外,还有建议如下:

*道路两旁警示语底座造型可参照厦门鼓浪屿林巧稚纪念馆前书本型制。

*给校园名贵花木佩上标示牌。将教学楼前的两口池塘作一番整治,这两口池塘的污水现今已成为校园大煞风景的所在。

*道路命名:西边竹林旁道路——闻涛路,校园中间通往食堂的主干道——济慈路,男生一号宿舍楼通操场的道路——庄惕路(合金佛庄、王惕吾之名,且有“庄重谨慎”之意)。

*池塘命名:一号教学楼北池塘可命名为“柳莺池”(取“莺鸣柳舞”之意)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创设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它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