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人对鱼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说它们狡猾,吞食钓饵之前,先用尾巴摆动一下,等到确认无危险之后,才真正的开口;说它们“笨”,钓鱼人费尽心思给它们准备的精美饵料,却不领情,气急败坏随便用个坏了的玉米,它却个吞下了。问题来了,鱼用尾巴摆动饵料就是“狡猾”,不吃美味饵料就是“笨”,真是这样吗?本文的就以此展开,探讨一下鱼是如何摄食饵料的, 以及鱼与饵料之间的那些事儿。

鱼吃草用什么饵料最好呢(用尾巴摆动饵料就是)(1)

鱼是如何摄食的

想知道鱼摄食为何表现出“狡猾”与“笨”,就要先了解鱼是如何觅食获取食物的。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下文分开介绍

■发现食物:与其他大多数动物一样,鱼的觅食主要依靠其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由于每个功能的能力不一,因此所扮演角色分量差距颇大,像鱼的视角与嗅觉相比,尤其是夜间觅食,视角的作用可忽略不计,主要依靠灵敏的嗅觉感知远处食物散发的气味。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的鼻孔不具备呼吸功能,其实它是鱼的嗅觉器官,其内部有鼻囊,水流由前鼻孔进入,经过鼻囊从后鼻孔流出,分布于鼻囊间的神经末梢便感受到水流携带到的食物气味,从而确定食物来源。当然鱼的视角、听觉、触觉等等,在发现食物中均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不是主要作用,这里不做介绍。

鱼吃草用什么饵料最好呢(用尾巴摆动饵料就是)(2)

■辨别食物:鱼通过嗅觉发现食物的存在,但能否吞食则主要依靠味觉。鱼的味觉分布与人主要在舌尖不同,其及其广泛,比如鱼的嘴唇、头部、口腔等等,甚至包括鱼的尾巴与身体两侧部位。虽然鱼的味觉分布范围广泛,但其主要作用的还是嘴唇,它可以辨别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当鱼发现食物后,鱼便应嘴唇接触食物,感知其到底是否可以吞食,如果可吞食,便开口,如果不可吞食,随即离开再寻他物。

■吞下食物:作为鱼摄食的最后一个步骤,其也不难猜出,即需要触觉器官感知食物是否有危险,比如坚硬如石头、锋利如鱼钩这样的危险物体。鱼的触觉同样分布广泛,主要在口腔、嘴唇、触觉及侧线。钓鱼人清楚,当鱼开口吞食时,总是吞吐几下,期间密布口腔的神经末梢便感可感知食物的坚硬程度,一旦鱼吞饵过程中,感觉疼痛,随即将饵料吞出,这一过程及其迅速。许多钓鱼人发现黑漂后,有时提竿却不上鱼,有一部分原因在此。

鱼吃草用什么饵料最好呢(用尾巴摆动饵料就是)(3)

饵料与鱼摄食特点之间因果关系

上文是关于鱼摄食的整个过程,需要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器官的配合,才能完美完成每个环节,那么鱼与钓饵存在的几个疑问,又如何解释呢?

■鱼用尾巴摆动饵料只是单纯的“狡猾”?如前文所述,鱼的味觉器官分布广泛,甚至存在鱼的尾巴,所以鱼初步品尝钓饵,可不用相对敏感的嘴唇,直接摆动尾巴接触饵料,便可知道饵料的大致味道,倘若感觉味道尚可,便再用嘴唇接触,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钓鱼人配置的精美钓饵,闻起来喷香,但这是以人的嗅觉感知,鱼的嗅觉是人的500倍,分辨气味的能力远超想象,所以饵料味型再浓厚,再复杂,鱼基本也能分辨出到底是否含有感兴趣的气味,再判断是否值得一试。

鱼吃草用什么饵料最好呢(用尾巴摆动饵料就是)(4)

■钓鱼人一直纠结窝料与钓饵的搭配问题,通常来讲钓饵的味型、适口性均优于窝料,担心鱼是否在众多窝料之中是否能发现钓饵。所以通过上文鱼摄食特点这不是难题。

初学钓鱼者都有过类似的想法,就是制作一个假饵料,浸泡香精液体后当作真钓饵,诱鱼上钩,这种方法对于一部分体型小的淡水鱼来说,效果微乎其微,不要小觑鱼的味觉与触觉的灵敏度,稍微发现情况不对,随即吞出饵料。

鱼吃草用什么饵料最好呢(用尾巴摆动饵料就是)(5)

■每个季节鱼的摄食偏好不同,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如鲫鱼春夏喜香味,秋冬偏爱腥味,除去常时间养成的习性在外,鱼的中枢神经,刺激鱼的嗅觉味觉,使其不同季节对不同味型更加敏感,这也许才是问题的关键所说。

写在后面

如上所述,鱼摄取食物所动用的器官并不少,甚至可谓相当丰富,不仅需要嘴唇、口腔,还涉及鱼尾的摆动,因此作为一个钓鱼人,再饵料的味型、适口性上应细细琢磨,毕竟饵料的好坏,鱼是一个摆尾便可知的。

原创:野钓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