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噩耗,震动了影视圈。

7月2日,知名编剧、导演罗启锐因心脏病发辞世。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

成龙、王晶、任达华、钟楚红、李治廷等多位电影人,纷纷发文哀悼。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

也许,罗启锐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

但作品部部深入人心。

他不仅早早拿下金像奖最佳导演编剧奖项。

更堪称香港电影圈中的清流,数十年如一日低调创作。

今天鱼叔就来跟大家一起,缅怀这位追求完美的电影人。

罗启锐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3)

说起罗启锐,《岁月神偷》是绕不开的一部作品。

它带着浓厚的自传色彩,故事灵感来自罗启锐的童年经历。

片中透过小朋友罗进二的眼睛,将故事聚焦在60年代的香港深水埗。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4)

罗进二和爸妈、哥哥四口人,靠着一间小小的皮鞋店生活。

虽然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艰难度日,但也算其乐融融。

谁知,一场噩梦一夜之间夺走了这个小家简单的平安与幸福。

皮鞋店在台风中倒塌,哥哥罗进一也死于血癌。

这个家一度濒临溃散。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5)

但凭着罗妈妈一股「做人总要信」的念力。

与「人生就是一步难,一步佳」的生活信仰。

罗家父母互相扶持,进二也渐渐长大。

一家人坚强地走过时代的风雨。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6)

片中描绘出温馨的家庭群像,和动人的邻里情谊,温暖而真诚。

在港片早已没落的2010年,《岁月神偷》逆时逆势,频创佳绩。

上映后包揽了金像奖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等多个奖项。

至今稳坐豆瓣电影TOP250,12年过去,依然没有港片能超越它。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7)

被视为罗启锐真正意义上的首部个人电影。

但其实,在《岁月神偷》之前,罗启锐的电影人生已有二十多年光景。

与同获金像奖最佳导演的妻子张婉婷,更是香港电影界知名的黄金搭档。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8)

罗启锐自纽约学成归来,就一直想拍一部人生电影。

之所以二十年磨一剑,正是由于他是个十分纠结的创作者。

与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外向的张婉婷不同,罗启锐常常淡淡微笑,所言不多。

而同时与擅长把控影片整体架构的张婉婷互补的是,他擅长以编剧之笔,为电影丰富血肉。

其实,比起编剧,罗启锐还是喜欢做导演。

但因为力臻完美,太爱纠结,而产量极低,个人导演作品至今不过三部。

但他说自己并非停滞,反而在不停尝试。

「有时候我们看见野鸭在水面上游,很淡定的样子,其实它的两只脚在水面下 踩得不知道有多忙呢。」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9)

但与其说是纠结,不如说罗启锐对于电影品质及细节的追求,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多年里,他推掉的导演邀约多达几十部,其中不乏好莱坞的橄榄枝。

但极少有剧本可以到达他的标准。

罗启锐花了很久,才想通并接受「世界上大概没有完美的剧本」的现实。

所以「以后有八成喜欢就拍吧 」,语气中带着无奈与妥协。

在罗启锐众多采访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在刚拍完《七小福 》时 , 剧组的人兴奋地开香槟庆祝 ,罗启锐却坐在摄影棚外独自落寞,觉得很多东西没拍好 。他坐的地方正对着一个表示调头的路标,仿佛在暗示着他 。他一直在想,要不要回去,告诉大家还有一个镜头要拍。但背后人群兴奋的声音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 。」

这种状态,其实就像由他担任作词的歌曲《给电影人的情书》中唱的那样:

「你傻傻地追求完美,却一直给误会给伤害给责备」

但正因这份「纠结」,给了《岁月神偷》延续港片荣光的品质。

为了还原记忆中的六十年代,罗启锐找到香港「最古老的街道」永利街搭景。

借助小朋友罗进二的视角展现往日香港街头的风貌。

所用镜头都是早期香港真实的史料画面。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0)

另外,罗启锐还在街巷傍晚「百家饭」的场景呈现上下足功夫。

一种儿时饭间邻里聊天走动的熟悉感,瞬间消融了地域和时间上的差距。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1)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2)

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小细节也带着不小的信息量,丰富着电影的厚度。

比如饰演鞋匠的罗爸爸胸前的衣服破了洞。

正是因为长期前胸抵着刻刀用力所致。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3)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4)

永利街上做旗袍的上海人,也暗含着彼时内地人南下的时代背景。

「上海人比较有钱 ,也比较有技术,比如做裁缝之类的 。我那个时候住在北角,北角有许多上海人,又叫小上海。」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5)

而电影中,但凡是清晨的场景,长街暗夜无行人。

鞋店毗邻的早餐店摊位都冒着热气,十足烟火气息。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6)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7)

一幕幕场景都让人想起童年与亲人,会珍惜亲友与岁月。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8)

电影中优秀的细节把控,让观众感受到罗启锐的认真与细腻。

确实,罗启锐极度敏锐的感知力与观察力一向为人称赞。

任达华在悼念罗启锐的博文中也这样写到: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19)

「我的老师,教会我在一花一草一木中发现细节之美,感知万物的生命力,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责任,对家人,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任达华得益于罗启锐对于电影艺术的观察与探索。

在后来的《我和我的祖国》中饰演钟表匠一角。

耐心细致,口碑颇佳。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0)

而罗启锐的观察力投射到电影中,也让作品因此更加真实。

就像《岁月神偷》中许多情节,都是导演在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下来的。

比如罗妈妈花样卖皮鞋的场景,就源自罗启锐真切的童年记忆。

不管大小,什么样的鞋子经过罗妈妈一番游说似乎都卖得出去。

也许有了点童话般地失真,但也不难看出罗导对旧时光的柔情。

「那时我就常常看到老妈这样子卖鞋 , 什么宽鞋紧袜之类的词,都是我听她说的。你在电影中看到的很多都是那时候真实发生的事情。我平常比较喜欢留意人家干些什么事情,觉得好就记下来。」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1)

而敏锐的观察力作用在选角上,也促成了演员与电影的相互成就。

罗启锐荣获金像奖最佳编剧的电影《秋天的童话》中。

船头尺一角的塑造,是罗启锐夫妇从纽约留学的经历中提炼的。

而周润发在出演此角色之前,还是转战大银幕频频失利的「票房毒药」。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2)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3)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4)

同时制片人也认为钟楚红并不适合十三妹一角。

加之周润发钟楚红二人之前的合作并不少,制片人下了「没有新鲜感」的判断。

但夫妻二人从角色出发,坚定认可周润发亦正亦谐的气质,和红姑性格中的倔强。

力排众议,「独具慧眼」地笃定选择两名演员。

而《秋天的童话》也不负期待,票房喜人,并一举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5)

周润发不仅甩掉了「票房毒药」的帽子,更是在接下来爆红。

多年后《秋天的童话》重映,制片人佩服地说道:「我很对不起,你们是对的」。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6)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7)

这种艺术家式的敏感性,也造就了后来的《玻璃之城》

用迷朦的镜头表现梦境般的爱情。

也隐喻了旧时香港如玻璃般透明而虚幻。

同时成就了早期的舒淇和黎明。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8)

然而也是这种敏感性让罗启锐张婉婷夫妇精确察觉到了港片亮光的消散。

也为坚持拍摄非商业片的选择添上一抹勇气之色。

在谈及相关话题时,罗启锐说:「当不属于你的剧本拍多了,你会离自己原来越远。」

在新时代大潮之下,罗启锐坚持着「对电影,就是要留住一些美好」的执着。

他不止一次地重申拍电影要坚持有所期待,要把它当做第二生命。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29)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30)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31)

也许,不知何时,岁月确实偷走了太多人们对曾经香港电影的期待与坚持。

就像《岁月神偷》中所说,「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

相比于如今巨浪般席卷而来的,拥有更大投资更炫画面的一艘艘「商业化影视巨擘」,罗导的作品反而像一叶扁舟。

我们回望罗启锐的电影人生,仿佛也被他执着找回的童年暖黄色照耀。

依稀看到了电影之后留下的永利街。

还有十三妹千回百转回到码头后看到的那家守候餐厅。

也许,知道曾有人一直在原地笃定未变。

就足以给我们一剂,温柔的强心针。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32)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33)

从头炸到尾港片这次真的要逆袭了(他是港片第一清流)(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