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作为一种专业能力,一定不是泛泛阅读,一定不是人云亦云。文本解读最终要引领我们达到什么?用陈思和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达到“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

怎样才能达到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呢?孙绍振先生在《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

“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

孙先生的话可以概括成一个术语:“分析矛盾”。要达到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就要掌握“分析矛盾”这一文本解读的核心策略。

下面,我们就从一个具体作品入手,来分析一下这个文本具有怎样的矛盾,这样的矛盾究竟在表现什么。我们要分析的这个文本是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慈母情深》选自长篇小说《母亲》,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

第一对矛盾:给钱多与没有钱

我们先来看矛盾的一方“给我这么多钱”。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书价一元多钱”。其实本来可以不写这句话的,写“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就可以了,事情的起因已经讲清楚了。显然,这里作者是刻意地把书价给标示出来了,“书价一元多钱”。现在的孩子可能对这个书价没什么感觉,一元多钱才多少钱?一元多钱也能算钱吗?在我们看来,一元多钱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是请注意,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那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般老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贫苦,老百姓的收入都非常低。对那个时候的家庭来说,“一元多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目。

我们往下看,作者在这里继续强调“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注意!“这么多钱”出现两次,显然,这又是在刻意地强调,“一元多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们继续看,“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前面“这么多钱”出现两次,说明小说中的“我”知道这是一笔大钱。这里站在母亲的角度,说明母亲也知道这是一笔大钱。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母亲在那个工厂里一个月才挣多少钱?二十七块钱。我们按照一个月三十天来计算,母亲辛苦干活一天能挣多少钱?九毛钱,还不到一元钱。我们知道,实际的书价是一元五角钱。这就意味着,这笔钱相当于母亲辛苦干活两天挣到的钱。我们还知道,母亲挣来的二十七元钱,是要养活一家老小五口的。这二十七元钱,是全家人的活命钱。现在,“我”要了其中的一元五角钱,也就是说,三十天的活命钱中少了两天。“这么多钱”,绝对不是夸张,绝对不是刻意渲染,它就是一个巨大的事实。一元五角钱,是“我们”一家五口两天的活命钱!好,这是矛盾的一个方面。

那么,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是什么呢?是“母亲只有这么一点钱”。怎么看出母亲没有什么钱?我们看,“收音机已经卖了”,不到万不得已,怎么可能卖收音机呢?没钱啊。母亲在厂里干活,每月才挣二十七元钱,每天才挣九毛钱,没钱啊。

我们继续看,“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注意这个“掏”字!没有钱,所以用“掏”。掏出来的是什么呢?注意这个“毛票”!是一毛两毛的小钞。这毛票还被“揉得皱皱的”,没有钱啊。这揉得皱皱的毛票,还只有小小的“一卷”,没有钱啊。

再看,“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注意这里的“塞”!这么一点钱,为什么是“塞”给“我”?为什么是“塞”在“我”手里?因为母亲太知道了,这是一笔大钱啊!一个“塞”字,在无声地叮嘱“我”:孩子,攥紧了,拿好了,千万别丢了,这么多钱啊!

看结尾,“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明明没有钱,却要再拿出一元五角钱。注意这个“凑”字,东拼西凑,也许向邻居借一点,也许省下别的开支,这才凑足了又一笔“一元五角”钱。所有这些信息、这些叙述、这些非常容易被我们滑过去的细节,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母亲没有什么钱。

大家看,这是我们分析出来的第一对矛盾。一方面,母亲没有什么钱;另一方面,母亲却给了“我”这么多钱。那么,这对矛盾一旦被我们发现,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图、想要抒发的情感、想要传递的思想,我想,作为读者的我们难道还会看不出来吗?

第二对矛盾:给钱多与挣钱难

来看第二对矛盾。“给我这么多钱”,这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是,“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给我这么多钱”,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小说又是怎么叙述和描写的呢?

第一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环境描写。母亲在什么环境下挣钱?我们看小说的描写:“空间非常低矮”“四壁潮湿颓败”“正是酷暑炎夏”“光线阴暗”“犹如身在蒸笼”。请问,这还是人待的地方吗?

再看,“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注意“震耳欲聋”这个词!这得是多大的噪声啊?但问题的要害还不在这里。如果是放鞭炮,“震耳欲聋”虽然也难受,但毕竟只是一个瞬间。我们需要生起敏感的是,这个“震耳欲聋”只是一个瞬间吗?显然不是!从小说的叙事看,“震耳欲聋”根本就没有停止过。从“我”进入工厂开始,到“我”离开工厂为止,根本就没有停止过。

第二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是外貌描写。从外貌上看,母亲都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不是一般的瘦弱,是极其瘦弱。

再看,“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注意“龟裂”这个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应该知道,“龟裂的手指”一般出现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上了年岁的老年人,一种是长期靠双手直接劳作的打工人。母亲那时虽然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很老。这只能说明,是长期用双手的直接劳作,才导致了母亲的双手变得龟裂。

这些外貌上的、细节上的描写,不是直接写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但是更能击打我们的心灵。母亲挣的是什么钱啊?血汗钱!每天如此高强度地劳作,挣来的却是这么一点点血汗钱。

第三个角度

第三个角度,是动作描写。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个慢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也可以看作动作描写。长期伏案劳作,“背直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只能慢慢地直起来;“转过身来”,也会比较困难,只好慢慢地转过来。这同样写出了母亲挣钱的辛苦与劳累。

小说中还有一段很经典的动作描写:“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四个“立刻”,形成一种排比的语势,层层叠叠,势不可当。在这样的节奏里,母亲连喘一口气的工夫都没有啊!如果说,前面写母亲外貌的是一个慢镜头,那么,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快镜头。争分夺秒,只为挣上这一点点的血汗钱啊!

第二对矛盾我们现在已经分析清楚了: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却又极其容易地给了“我”这么多钱。这对矛盾的背后,我们已然能够感受到无私、博大的母爱了。矛盾的冲突,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沉浸在如此深厚的母爱中,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鼻子一酸的冲动呢?

第三对矛盾:挣钱难与“乱”花钱

但是,这篇小说在情思上的超拔之处,更体现在第三对矛盾中。矛盾的一方面是: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我”却用这一大笔钱买了闲书。

按照常理,这一大笔钱假如真有急用,比如身体不舒服要去看病,比如欠了学费不得不缴纳,那也情有可原……但是,在那个时代里,在那个环境中,我们最不能理解、最不能接受的是,居然买了闲书。想一想,既然挣钱这么不容易,既然要了这么大笔钱,那么用我们的话来说,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应该用在正事上。然而,“我”最终用这一大笔钱来买闲书。

小说一开头就这样写——“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直截了当地说了,买小说。也难怪,小说在接下去要写到“旁边一个女人”。其实,这个女人就是广大读者的代言人:“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看,这个女人已经替广大读者说出了心声。没吃的,拿钱去可以;没穿的,拿钱去可以;没用的,拿钱去可以。这些,再苦再累,当妈的也都认了。但是,用来买闲书,门儿都没有!后面那个女人对“我”反问:“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从表面看,是这个女人在反问。其实,是广大读者在反问。这第三对矛盾,不仅决定着小说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高度,也决定着这篇小说在思想上的深度。

如果我们继续分析下去,就会发现,这三对矛盾其实可以统一在更深入的一对矛盾中,这对矛盾就是:在极其缺钱的情况下,母亲以极其艰辛的劳作挣来这么一大笔钱,竟然给“我”买了闲书。

可以这样说,抓住了这对最关键、最隐蔽的矛盾,我们就出色地完成了一次专业的文本解读。首先,通过分析这对矛盾,小说的人物形象就能得到深刻、精准的把握。《慈母情深》塑造的主人公是“母亲”这个形象:

在一层一层的矛盾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发现了“母亲”的坚忍不拔。但是,那个年代,要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很多人都是这样。

在进一步的矛盾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母亲”的尊重文化,发现了“母亲”的精神追求。为了孩子的知识渴求(买闲书),再苦再累母亲都心甘情愿;为了孩子的精神成长(看闲书),省吃俭用母亲都无怨无悔。她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心甘情愿地让儿子拿那么一大笔钱去买闲书,她理解儿子的精神需求。而她之所以能理解并尊重儿子的精神需求,一定是她自己也同样有着内在的精神追求。她知道,比起满足物质的需求,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正如先哲讲的那样: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必须承认,这是那个年代的母亲较少具有的品质。这样一位母亲的形象,不仅让人感动,也令人肃然起敬。

其次,通过分析这对矛盾,我们对小说中“我”的精神成长也有了深刻而精准的把握。我们知道,矛盾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在对矛盾的分析表述中,我们是用“居然”“竟然”这些词语将对立的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居然”也好,“竟然”也罢,都在传递一种认知张力——没有想到会这样,都在渲染一种情感张力——真的出乎意料啊。而这样的张力,不正是小说中的“我”心灵发育的精神动力吗?没有这样的张力,“我”怎么会有“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的人生顿悟啊?

最后,通过分析这对矛盾,我们对小说的主旨也有了深刻而精准的把握。每一层矛盾分析,都像是一面镜子,一方面照亮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同时也照亮了每一个小说的阅读者,包括正在解读文本的我们。《慈母情深》虽然写了这样一位母亲,但作者要刻画的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位母亲。在原小说《母亲》的结尾,梁晓声这样写道:“由我的老母亲,很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对于她们的儿子,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一个个写来,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预期结果与评价(文本解读与教师专业发展)(1)

在这本书里,王崧舟老师将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提升到“立身之本”的高度,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往往忽视文本解读,或者虽有文本解读的意识却缺乏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你为“知识点”“考点”感到心力交瘁,陷于反复的训练中;如果太多的教参、课件、名师课例曾让你眼花缭乱,失去自我的特色,从而忽视了做(和教)原生态的、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那么,你一定要读读这本书,一定会对“阅读教学教什么”有新的认识,还会发现抛开教参,独立解读文本并不是什么难事。

编辑说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本《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授人以渔的书。

王老师深谙如果没有好的策略归纳,看再多的案例也是惘然,所以创造性地为一线语文老师总结出文本解读的十大策略,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如果你是为文本解读感到迷茫,无从下手的老师,也应该读读这本书,这十个策略会为你的教学提供启发。

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语文老师想要抛开教参,走向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进而走向特色教学,修炼文本解读的功力,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一条必经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预期结果与评价(文本解读与教师专业发展)(2)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

排版编辑:符 琳

责任编辑:韩澍东

审 核 人:毛 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