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然 (图由受访者提供)

杨明,今年36岁,贵州大山里的一名教书匠。

从一个20岁出头的热血青年到一位安稳定居的成熟男人,他从杭州萧山戴村来到大山里教书已经有11年,放弃了11年前原本月入过万的外贸工作,把一个男人的青春和梦想都洒在了贵州黔西。

农村小伙放弃城市高薪进大山(一头扎进贵州深山)(1)

山里面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杨明。

他是2009年爱心支教活动后唯一留下的年轻人,也是愿意走上几个小时去没有信号的山坳坳里家访的年轻教师。

缘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11年的付出,杨明不止是外地来的支教老师,他已经变成了贵州大山人家的一份子。他用爱给山里孩子创造了一个温暖的教育之家,山里人也愿意用善意和欢笑去陪伴这位离家千里的年轻男人。

这两天,杨明的故事登上了《人民日报》,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事实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多年前就已经认识了杨明(此前报道戳这里)。

9月6日,当记者再次联系上杨明时,他说,现在的他内心充实也满足。他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很多人的代理家长:“我得到了很多。”

1】初到贵州:辞去外贸工作,打定主意要支教一年

2009年,杨明第一次进贵州大山。那时他25岁。从杭州萧山出发,他跟随爱心支教团来到贵州。

“年轻的时候一直有支教梦想。”杨明在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读对外汉语专业的时候,在校期间就经常参加支教活动,去过安徽等地:“来贵州支教,我辞去了外贸的工作,打定主意要呆一年。”

教书的地点是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

大巴车左右晃荡,驶过坑洼不平的泥巴山路。

虽然做好了心里准备,但到了目的地的杨明还是被眼前看到的景象震撼到了:校舍是一幢两层水泥房,孩子们没什么娱乐项目,玩的是丢沙包、滚铁环,学校敲钟上课。

“和我小时候的学校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心疼这些孩子们,是杨明心里很强烈的感觉。

他迫切想留下来,想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当时的环境并不太好,杨明和山里村民一样,遇到了干旱,需要走2公里路去溶洞地下河挑水,“打着手电筒,一步步走到地下,溶洞里面的水碳酸钙含量高需要过滤。”

没有宽带,没有网络的一年,杨明每天除了家访、看书、备课,就是和孩子们玩在一起,给他们看笔记本电脑,给他们看手机,给他们看书,带他们一起认识外面的世界。

农村小伙放弃城市高薪进大山(一头扎进贵州深山)(2)

2】要走了,孩子们拽住他的衣角希望他留下

那一年,他带的是小学6年级。

“孩子们要走很多山路,才能到学校来上课。”这让同样从乡村出来一路读书的杨明很感慨,他知道很多孩子都有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愿望,他想帮帮他们,他开始徒步山区户户家访。

农村小伙放弃城市高薪进大山(一头扎进贵州深山)(3)

一些住的极其偏远的家庭,看到晚上出现在家门口的杨明,第一眼是惊讶。“你是第一个愿意来我们家里来家访的老师。”

杨明从杭州出去时,穿的是一双耐克的运动鞋,穿了好几年都没坏。但几个月家访下来,鞋子很快脱胶罢工了。他干脆换上了绿色的解放鞋。

一年的支教时间到了,队员们纷纷离开。

杨明本来也要走,教过的那些孩子却拽住了杨明的衣角。

他们对杨明说:“舍不得你,真想您一直教我们,初中、高中、大学……,我们好久没有遇到这么合拍的老师了。”

孩子的眼泪留下了杨明。

他跟家里人说,他走不了了。

当时的杨明做了一个决定,去参加特岗教师计划,继续在大山里教书。

农村小伙放弃城市高薪进大山(一头扎进贵州深山)(4)

3】签字、送上下学、付书费、开家长会,他成了山里孩子的“代理爸爸”

至今未婚的杨明,没有料到有一天,他会成为山里那么多孩子的“代理爸爸”。

2010年,他去了比第一年条件更艰苦的一所学校——黔西县观音洞镇景山小学。这所学校在山顶,距离县城大约40公里。

此后的7年,是杨明和外界联系相对比较少的7年。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山顶上经常出现信号中断不稳定的情况。山顶的冬天又很冷,杨明一般一周走4公里山路到镇上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一年,他的家访,也遇到了重重阻力。

家访的时候,走到一半,手机没信号了。杨明为此办了两张手机卡,轮换着插手机,找信号。

农村小伙放弃城市高薪进大山(一头扎进贵州深山)(5)

农村小伙放弃城市高薪进大山(一头扎进贵州深山)(6)

杨明经常观察学生,无论是不是他教的。他发现有一对双胞胎,每天无论春夏秋冬都穿雨靴上学,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裤脚湿漉漉的。

杨明找负责双胞胎的老师了解情况,他跟着老师一起去双胞胎家里家访。

那条路很远,下山走过一个山沟沟再爬山,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到双胞胎家。山林里面的雾气湿润了杨明的衣服,这时,杨明才知道“双胞胎”一直拿着棍子,是因为上学必经路上有一条很凶的狗,他们要拿着棍子保护自己。

杨明很心疼,“双胞胎的爸爸也无法接送,因为时间太长了就不能出门挣钱了。”杨明开始担负起双胞胎的半路接送工作,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买学习用具。

山里孩子这样让人心疼的事情有很多。见到的苦难越多,杨明越觉得读书是这些山里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办法。

他开始慢慢做起了“代理爸爸”。

他给高三学子开家长会、签字;让高中孩子买教科书记在自己账上,然后再用几千块的工资付掉;甚至还会借钱给无经济能力的孩子家长,买种子获得点收入。

杨明收入并不高,交通费和这些爱心行为,成为他日常最大的开销,“有些家访地方太偏远,必须要付钱坐摩托车才能进去,交通开销就比较大。”

他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

2012年那年,杨明考上了研究生。六一节,他给孩子们送了礼物,还教他们唱了周华健的《朋友》,没想到孩子们都哭了。

有个孩子提议,给杨明唱首歌,听着孩子们对他唱“一句话,一辈子,不要走,留下来。”

杨明心里再度纠结。

抉择了一周,杨明决定再次留下来,他说,孩子们的眼泪比什么都重。

4】11年了,他说这样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年了,杨明为什么愿意一直呆在贵州?

这个问题,两年前小时新闻记者就问过他。

他当时这么告诉记者:“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留在贵州多年?我一开始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选择,只是觉得与生俱来的,这种生活是我骨子里想要的。这些年全身心的投入,关注身边的孩子,也不仅仅停留在我视野里的孩子和学校,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尽量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人说我放弃了很多,实际上我收获的也很多,精神上的快乐远远不是物质能比的,而这也是我内心的渴求。我经历过最艰苦的日子,也经历了这两年的脱贫攻坚战,路硬化了、农村学校改造。仿佛又重走了一段历史,让我感到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如今又两年过去了,杨明的初心一直没有变,他说最开心的是看到他教过的孩子愿意回来当老师。

在景山小学任教7年后的2017年9月,教学点撤并,杨明离开。

2018年3月,杨明去了位于观音洞镇深度贫困村的新合幼儿园任教。

2018年底到2020年,杨明在黔西县莲城街道坪子小学任教。

今年4月,他又来到了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锦绣学校任教。

在贵州支教11年,杨明曾经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很多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果在乎钱,我也不会来支教了。支教是我自己的决定,是我自己的梦想。”杨明说,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支教的梦想,但是行动往往是最难的。人生很短暂,怎样让人生过的有意义,是更重要的。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这11年来,杨明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帮扶物资累计100多万元,惠及观音洞镇15所学校。

5】“他们早已经把我当成了一家人”

杨明从没有因为离家千里而感到孤独过。

每一天,他都有着新的教育计划,新的家访,新的备课。逢年过节,常常几十个电话打过来,邀请杨明去家里做客。常常上午在这家人,下午去另外一家。

冬天去家访时,脚冻裂了,有个孩子的奶奶每年都会寄一双亲手织就的毛线鞋给他。还有腊肉、蔬菜、瓜果,总有一些家长把自己家好吃的拿给杨明尝尝。

“他们早已经把我当成一家人了。”最让杨明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山里孩子们不仅走出了大山,还有返回家乡贡献力量的想法。今年毕业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董登兰曾是杨明在瓦厂小学的学生,当年她发奋读书,走出大山。而现在她的目标是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回到山村教更多的学生。

还有一波正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跟杨明说想去考师范专业去当一个像杨明一样的老师。

对于杨明支教这件事,家里人的想法既自豪又心疼。杨明有个大两岁的姐姐叫杨飞玲,和弟弟的内敛性格相反,杨飞玲是个风风火火活泼开朗的姐姐。

她很诚恳地告诉记者,心里面觉得弟弟支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但是当看到别人家团聚,或者爸爸妈妈有点病痛弟弟不在身边的时候,真的很想他回来:“杨明支教四五年的时候,想要劝他回来的,但弟弟说这是他的人生理想,我就决定支持他,遵从内心,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杨飞玲说,事实上,一定有很多人像弟弟一样在边远地区支教的年轻人,他们家人也承受着想念之苦。但是,若是这些支教老师们,真的能帮助山里孩子走出去,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好好做的。“我就当好弟弟的后盾,替他照顾爸妈。”

杨明现在任教的黔西县锦绣学校学生有1780人,他又有了一些新的关于教学的计划:打算家访下所有的家庭,给高中的学生结对,和公益组织对接励志计划,准备设置一些奖学金,激励山里学子努力向上考取好的大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