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第一个可以称为帝国的存在,秦始皇嬴政,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但秦帝国是秦始皇一人之功吗?非也,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著名的《过秦论》中,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能取得“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不世功业,其实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换成大白话来说,就是从秦孝公嬴渠梁开始,就已经在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奠定基础了。

腓特烈大帝与拿破仑(德意志崛起中的腓特烈大帝)(1)

如果要在欧洲找一个跟秦朝类似的帝国,笔者认为非德意志帝国莫属。在《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一书中,刻画了1415年普鲁士王国的前身勃兰登堡选侯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所有选侯国中最不起眼的一个;500年后的“一战”前夕,它已崛起为争夺世界霸主之位的欧洲强国。

从勃兰登堡选侯国到德意志帝国,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就是普鲁士王国的腓特烈大帝。

由于大哥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二哥弗里德里希·威廉早夭,腓特烈大帝从小就被作为王储来培养,但他对父亲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军事式的严格管教非常不满,甚至曾试图和朋友一起逃往英国,计划败露后,腓特烈·威廉一世将腓特烈大帝囚禁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他的朋友则被杀害。

那为什么腓特烈大帝会想去英国呢?因为他的母亲汉诺威的索菲·多罗特娅,正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首位英国及爱尔兰国王乔治一世的女儿,腓特烈大帝跟母亲的感情非常好。

在亲奥大臣的影响下,腓特烈·威廉一世选择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的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与腓特烈大帝成婚,而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

腓特烈大帝对父亲很不满,自然对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也喜欢不起来,但他利用妻子调和跟父亲的关系,从而确保了自己的王储地位。

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去世,腓特烈大帝顺利登基,他继续了父祖的强军战略,决心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地盘和优势。

这一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逝世,由于没有男性后嗣,他的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大公。

虽然奥地利大公国、英国、荷兰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但法兰西王国、西班牙、巴伐利亚选侯国、萨克森选侯国、热那亚共和国、撒丁王国、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腓特烈大帝看到了机会,也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立马介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吞并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并且在1745年就及时退出了战争,专注于整军经武,发展经济。

腓特烈大帝深知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娅不会善罢甘休,主动与英国缔结《白厅条约》,但这让跟英国激烈竞争的法国很不满意,玛丽亚·特蕾西娅通过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与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达成一致,准备收复西里西亚。

腓特烈大帝不甘心坐以待毙,主动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七年战争爆发,面对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三大强敌,腓特烈大帝虽然多次取胜,但也几次面临亡国边缘,最终在1762年俄国彼得三世即位,宣布退出反普同盟,腓特烈大帝才缓过神来,保住了西里西亚,成为欧洲五巨头之一。

为了缓解跟奥地利、俄罗斯的关系,1772年,腓特烈大帝联合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普鲁士兼并了波兰-普鲁士,也就是西普鲁士,国力进一步上升。

1777年,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绝后,近亲普法尔茨-苏尔茨巴赫的卡尔·泰奥多尔选侯继位,提出想以下巴伐利亚换奥属尼德兰,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在太后玛丽娅·特蕾莎支持下同样,但腓特烈大帝担心这样会导致奥地利重新在德意志地区坐大,第二年向奥地利宣战,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爆发。

这场战争中,双方都避免大规模交战,最终奥地利占领了巴伐利亚领土的一小部分,巴伐利亚则仍由泰奥多尔选帝侯继承,腓特烈大帝算是实现了目标。

腓特烈大帝与拿破仑(德意志崛起中的腓特烈大帝)(2)

1786年8月,腓特烈大帝去世,由于他跟妻子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的关系一直不好,没有留下子嗣,王位由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普鲁士继续在动荡中前进。

《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是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研究员约翰·马里奥特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格兰特·罗伯逊合著,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精彩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