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汉语词典解释是:难受、痛苦。苦与甘、甜相对。

大家都知道,黄连味苦,吃到嘴里的感觉是难受和痛苦的,所以少有人愿意吃它。

不过,从词典解释上并不能清楚地理解什么是苦。但是,如果我们想一下,什么会让我们难受、痛苦,那么就不难知道什么是苦了。

人们遇到什么事情时会难受、痛苦呢?不外乎这些,如疾病、困难、饥饿、委屈、亏待、伤痛、坎坷等。所以这些就是苦。

然而,苦不是过不了的难,不是迈不过的坎,不是躲不开的灾,不是避不去的害,所以苦应该理解为是小病、小难、小屈、小亏、小困、小痛、小坎、小劳、小穷、小失等,而不是大的灾害。

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此与这里说的苦不同。

苦是有程度的,苦的程度是人不愿意忍受却可以忍受得了。苦是到不了死的程度的,人在生理上不可能因为苦而死去,除非这个人被苦“吓死”,譬如,因态度低沉、消极而性格抑郁,出现自戕。

吃苦的意思是经受艰苦,譬如吃苦耐劳。“吃苦是福”是一种观念,是有道理的。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受苦的,但需要受苦,其是为了甜。

吃苦是福,应该这样理解。

一方面,要想有福,就需要吃苦,因为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总有坎坷不平,这是命的安排,面对这些苦,经得住,就是超越,就会进入高一层次的人生境界。

另一方面,吃苦就是一种福气。虽然,有的人吃了一辈子的苦,到头来,似乎没有什么福。但是,吃苦是死不了人的,无论怎样,他对人是一种磨练。

可以认为,面对苦,不同的人的反应和取舍是不同的,有的人能从中理解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道理,有的人则麻木不仁、听天由命,而这两种态度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法国作家奥诺雷·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适当地吃苦,可磨砺人的个性,锻造人的意志;吃一点苦会让人明白,得到的东西来之不易,让人去珍惜。太舒适的环境反而容易让人精神颓废,萎靡不振,太安逸的生活会让人滋生懒惰思想,不思进取。

俗话说:“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可以讲,人的一生里有多少福气是相对一定的,将福享完了,剩余的就是不幸,或痛苦;而吃苦的结果,就是苦越来越少,福相对越来越多,人生的结果就是好的。

需要说明的是,吃苦是福,是指吃小屈、吃小亏、吃小难等是吃苦,是福。而吃大屈、吃大亏、吃大难等不是吃苦,是祸,不是福,如同吃冤、吃害、吃灾。

40条人生必备经验 人间的正道8(1)

《菜根谭》:“乐极生悲,苦尽甘来。”其中“苦尽甘来”的意思是,达士平日能忍受各种横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种磨练中享受奋斗抗争之乐,最终换来真快乐。

“苦尽甘来”是一个成语,比喻艰苦的境况过去,美好的境况到来。带有“否极泰来”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语出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意思是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的人。

“否极泰来”,“否”、“泰”是《易经》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这三个成语或俗语说的都是吃苦的意义,苦是一剂身心的良药,“良”是好、正,结果就是“泰”、“甘”等福。

40条人生必备经验 人间的正道8(2)

晋公子重耳的父亲晋献公生了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和卓子五个儿子。晋献公年老时听信宠妃骊姬的话,要把他和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杀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也分别逃到国外去了。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了,晋国内乱。重耳的弟弟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都被大臣们杀了。秦穆公就帮助逃到秦国的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怕重耳回国,便打发人去刺杀重耳。

重耳此时在狄国,并有一些跟随的人,重耳跟大伙儿商量,决定逃到齐国去。要到齐国,得经卫国,卫文公吩咐管城门的人不许他们进城。重耳和大伙儿饿着肚子绕到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向田边几个庄稼人要点儿吃的。几个庄稼人给了一块土疙瘩,还嘲弄他们。

重耳好不容易到了齐国。齐桓公接待了他。谁知没多久齐桓公死了,齐国也起了内乱。他们只得去投奔宋国,宋襄公刚吃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害病,还没有力量帮助他复国。

接下来,他们又到了郑国。郑国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么些年,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理也不理他。他们只好去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两个人做了朋友。楚成王劝说他去秦国,毕竟当时秦国强大一些。

重耳拜别了楚成王,到了秦国。秦穆公原来立重耳的弟弟夷吾为晋惠公,但是晋惠公不知恩图报,反而即位后却发兵打秦国,失败后,割让了五座城给秦国,并把太子圉送到秦国做抵押。

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又偷偷跑回去接替了君位,就不跟秦国来往。秦穆公后悔了,决定另立重耳为晋国国君,先把他从楚国接来,并把原来嫁给圉的女儿怀嬴改嫁给重耳,表示友好。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发兵替女婿重耳攻打晋国,他们接连胜利,公子圉逃了。晋国的文武大臣便迎立重耳为国君,就是晋文公。

重耳复国的路是曲折的,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最后终于重建了晋国,并成为一代明君,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可谓“皇天后土”。

40条人生必备经验 人间的正道8(3)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意思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是的,所有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这体现了“苦”的价值和作用。

唐·王宝池《劝学》:“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回顾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

清代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却不贪图富贵安逸,独处陋室,在墙壁上写下了“富非所望不忧贫”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苦心创作。

孔子的高徒颜回(颜渊),家境贫寒,屋舍破陋,卧在席上只能蜷着身子,他处在这样的逆境里却“自得其乐”,学有所成。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子赞扬颜回是一个“士志于道而不胜恶衣恶食者”。

人生,痛苦是旅程,幸福是驿站。这些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就,与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砺是分不开的。正如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0条人生必备经验 人间的正道8(4)

苦难往往是经过化装了的幸福。黑暗并不可怕,它可能隐藏着生命之水的源头。的确,苦难是令人辛酸的,但在经过苦难洗礼后的人们,他们的品格往往也会变得更加完美,意志也会更加坚强。

吃苦与知足有很强的关联性,吃苦的人在物质方面是容易满足的,而在物质方面满足的人,是不容易受到伤害的。

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通道,是一条苦难的道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历史上,也有很多佛教、道教等人士,不惧苦难,潜心修行,最终领悟了人生,超脱了尘世,感化了别人。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坐在舒适的软垫子上的人容易睡去。”“忆苦思甜”是一个联合式成语,但在含义上有因果联系,忆苦才能思甜,忆苦就会思甜。

我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是的,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红军将士背负民族的希望,征服万水千山,战胜千难万险,历尽千辛万苦。正是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程,锤炼了人民军队的意志,成为后来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巨大精神武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有时,人们会留恋自己的苦,因为那是一种福气,在苦的同时,人们得到了相应并期望的人生回报。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当代学者和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集取名为《文化苦旅》,大概意在如此吧!

“苦”是一种环境条件,环境决定命运,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能力,是达到这一结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40条人生必备经验 人间的正道8(5)

吃苦是福。这里所说的苦包括一切苦,无论大、小;是难受、痛苦,是困难,但不是过不去的难,不是越不过的坎。这也有别于清代官吏、书画家郑板桥所说的“吃亏是福”。

郑板桥任潍县(今山东潍坊)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令,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写下了“吃亏是福”这幅字。

应该认为,“吃亏是福”是有条件的,即不是所有的亏都是福。应该讲,吃小亏是福,而吃大亏是祸。所以,需要正确地看待这句话。而吃苦永远是“福”,无论大小。

要做到“吃苦是福”。首先,在心理和思想上不要怕吃苦,不能怕吃苦;其次,要学习吃苦,知道苦是什么,学会吃苦的本领;最后,要善于吃苦,在吃苦中磨砺自己,而不是死吃苦。

吃苦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应该不惧并勇于尝试的作为。吃苦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从而奋发有为。

俗话说:“皇天不负苦心人。”意思是,上天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只要肯吃苦,肯下苦功,愿望就一定能够达成。

每一个人都会幸运和幸福,但需要吃苦。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吃得起苦,从苦中寻求机遇,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人间正道,请看下一篇:人间的正道(9):正己化人。

本文章系原创,若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