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王之涣写的是哪座楼(千古之疑王之涣所写)(1)

据《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又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悟,所以历来解诗者大都认定诗中所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景是诗人“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但如此解诗是失之于皮相和武断的。因为诗人并没有在诗里注明所写之景是第二层楼所见,也没有确指那“更上”的“一层楼”就是第三层,因此诗中所写之景虽有可能是第二层楼所见,但也有可能是第一层楼所见,怎么可以断言就是第二层楼所见呢?怎么可以断定“更上”的“一层楼”就是第三层呢?如果说后两句诗之妙在于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余地,那么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解为登第一层楼所见,此后还有两层楼可以“更上”,这样不是显得鹳雀楼更高,所观之景更壮阔,想象的余地更大了吗?

从游览的一般经验上看,鹳雀楼只有三层,而诗人显然又为登楼而来,哪有不一气登上最高层的三楼而凭栏远眺而即景赋诗之理。认定诗人在登上第二层楼时就将所观之景写成了诗,那么第三层楼还登不登,登了之后,所观之景肯定要远过于第一、二楼所见,他还再赋不赋诗呢?依常情来说,他又怎么可能不把他登顶之后所看到的最为远大,最为壮美的景观描绘出来呢?登楼而不登顶即赋诗的不合情理的现象,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实在鲜见。

再从诗人所写之景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实已是“穷尽千里目”的至大至远至壮至美之景,诗人已经以他那神奇的无与伦比的如椽之笔,将登临鹳雀楼的最高层所能见到的极景写尽写绝了,即使再上一层楼,还能看到比这更远更大更壮更美之景吗?这样的景色,还能说是“未穷千里目”吗?就连那些持“二楼观”的论者也不得不承认其“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显而易见,按“二楼观景”来理解,诗的前后部分就自相矛盾了:既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已穷千里目之景,诗人为何还要再“欲穷千里目”呢?既然在第二层楼就已穷千里目了,那还有什么必要“再上一层楼”呢?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写的是哪座楼(千古之疑王之涣所写)(2)

切合诗意的理解应是,诗人所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景并不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是登临鹳雀楼的最高层,亦即第三层楼所见。也正因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登临鹳雀楼顶层的“穷尽千里目”之观,是登临一、二层楼所难以见到的至远至大至壮至美之景,诗人才可能在鹳雀楼的顶楼领略了如此远大壮美之景后,反思自己登临一楼二楼的观景过程,遂自然而然地生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感悟--要想穷尽千里目,看到极远极大的壮美之景,就要登临最高处,登高方能望远;对鹳雀楼而言,就是要登到最高的第三层楼,而不要仅仅登上一、二层楼就停步不前,徒留下看不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美之景而“未穷千里目”的遗憾。而历代读者之所以激赏这首诗,之所以能千万遍地吟哦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深深地陶醉其中,深深地叹为观止,除了深受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的启迪外,更在于诗人以虚实相生的如画笔墨,写尽写绝了“穷尽千里目”至美至壮之景。

当然,至于具体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作《登鹳雀楼》,这就无从考证了。依诗风时尚,现场即吟唱而成者可能性最大,但也不排除登过鹳雀楼后回到家中书房再挥毫作诗。

有意思的是,《登颧雀楼》诗虽然很短,但却是王之涣最负盛名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流传最广的诗作之一。区区20个字,极写自然壮观之景 ,尽抒志存高远豪情,妙成登高望远警句,激扬自强不息精神,古今无不激赏。但若梳理诗人写作背景,探幽诗人写作心境,却可见豪放中有悲情,自强中隐激愤,是嫉世愤俗之作,且别有隐情。这里,我们不妨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深度解读。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写的是哪座楼(千古之疑王之涣所写)(3)

王之涣出身于小官宦之家,聪颖好学,诗文俱佳,豪侠义气,志存高远,常击剑悲歌,墓志铭赞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才子,不知是科举屡试不中,还是从来就不屑走进考场,年过三十,才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做了一个低级的事务官。这对于恃才傲物、豪放不羁的王之涣来说,内心一定憋屈,精神倍受压抑。他嫉恶如仇,与社会、官场格格不入,在这个小官职上干了几年,就因横遭小人诽谤陷构,愤而离职。但因何诽谤陷构,虽史无可考,却应该与一件浪漫爱情有关,这就是王之涣与衡水县令李涤三女儿婚恋。

这件情事发生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王之涣已35岁,且在绛州已有妻室子女,而县令李涤的三女儿却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青春妙龄女子,又是县令千金,却嫁给了父亲属下的一个条件如此不堪的小吏。难道是县令看中王之涣才华而强嫁女儿?难道是王之涣为其美貌倾倒而强追?两者似乎都不太可能,最可能的是李小姐也是一位才女,早知诗名,倾慕已久,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矢志追求,非他不嫁。面对娇女一片痴情,父亲无可奈何,只好屈就。而王之涣不顾已有家室,不顾横遭社会冷眼,最终在李小姐的追求下执意重婚,想来也为李小姐才貌所倾倒。婚前婚后那段时光,二人花前月下,你唱我和,如胶似漆,当是何等浪漫缠绵。

王之涣忧愤写《登颧雀楼》带婚外情女友辞官清贫浪漫生活十年不悔

但在僻塞保守的小县城里,这样的婚恋难免不惊世骇俗,为人非议。而王之涣又才高气盛,面对恶俗小人攻讦绝不妥协屈服,饱受世俗诽谤攻击在所难免,因而成为社会公敌。但势单力薄、异乡异客的王之涣如何抵抗得了四面楚歌般的谣言四起、波诡云谲的阴险暗斗?他能选择的最为有力的反抗,就是愤然辞官归家隐居。在家赋闲 15 年,自食其力,这该是多么大的与世俗势不两立的决绝气慨!而李氏则安贫持家,不离不弃,跟着王之涣过了15年清苦的日子,这又是多么忠贞多么伟大的爱情!而《登颧雀楼》一诗,恰恰是在这次辞官不久后写的,能不和这一段阴谋与爱情的遭际有关?这才应是这首诗的真实写作背景。若以此背景分析《登颧雀楼》,壮观之景与高远之志,也就别有隐喻、象征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气数已“尽”的落日不必留恋,暗喻辞去卑微官职、远避谣诼小人,而“黄河”则暗喻诗人毅然辞官,甘愿长期过清苦隐居生活,就像黄河义无反顾“流”向自由自在、浩瀚无际的大海。

王之涣忧愤写《登颧雀楼》带婚外情女友辞官清贫浪漫生活十年不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志趣高远,才情不同凡响,岂能困顿苟且于小城一隅,日日与奸佞之人为伍而受其掣肘、构陷?如今辞官而去,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自由的“欲穷千里目”。而离开这个人言可畏的小城,就是在人生旅程与境界上“更上一层楼”,超凡而脱俗,遗世而独立,追求精神的高洁。

当然,即使诗人作诗时如此想,解诗者也未必如此解。“形象大于思想”,所以,一时的个人激愤之作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诗人写出了自然界的无比壮美,拓展了人们的心胸,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从而激励人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不断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新境界。

【作者:徐景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