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14点,“我的枕边书:《破产书商札记》分享会”在北京SKP书店开讲。真格基金、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牛津大学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基石院士王强老师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为读者们带来了精彩的新书交流。

积极阅读意味着什么(阅读在今天意味着什么)(1)

《破产书商札记》是威廉·扬·达泠作品的首次引进,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成功的商人盘下了面临倒闭的书店,书中呈现了书商日常生活方式的种种细节,同时也思考了阅读、战争、生命等多方面的意义。

王强老师说:“原著中书商经营的书店是有原型的,那是一家作者居住附近的书店,后来这家书店倒闭了,作者就买下了那个书店。”这也直接导致了这本书的诞生。

而中译本的诞生则是出于王强老师和达泠的一些相似之处。遇到达泠对于王强而言是一种巧合,达泠于1962年离世,这一年王强刚好出生,《破产书商札记》的原版也是王强无意中读到的,而从达泠的阅读品味中王强看到了一种相似性,就像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促使王强去翻译这本书。

翻译这本书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王强老师说自己遇到的难题是首先需要确定翻译原则,要控制住自我掩盖原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另外书中有很多唯美的修饰,例如结尾的“好了,好了”,他思考了两个月的时间,他说:“这句话之前出现在和毒蛇的对话中,像是在表达接受生命的终结。我看的是修订版,第一版的这句话后面还有很长的内容,达泠在修订版中把那些内容都删去了,我想这或许是达泠想表达的对死神的态度,就像对毒蛇一样,是主角就要接受一切终结的意思。”

本身就是做翻译工作的董强老师对此是有强烈情感的,他说:“一本书在被翻译后有一种扩散性,在新的语境中会有新的理解。”对这本书的翻译他表示了很大的认可。

王强老师认为,从商业角度来看,达泠是个非常成功的人,而卖书是全部商业行为中最浪漫的行为。就像他在书中写的:“回到书铺,我在我的书架间闲逛。礼拜天慢条斯理翻翻我的书乃是莫大的乐趣。我的书唯有这一天才是我自己的。”

积极阅读意味着什么(阅读在今天意味着什么)(2)

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他也是个成功的人,他让那个破产的书店在文学中永恒了。董强老师觉得这样的行为非常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现代创作,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把书籍中的想象空间和物理空间融合在了一起。

正如分享会的主题所言,这本书是王强老师的枕边书,陪伴了他十几年,这也让两位老师不禁思考:在短平快的今天,阅读究竟意味着什么?纸质书的阅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王强老师表示,自己最自豪的收藏是乔伊斯的书,从著名的《尤利西斯》到乔伊斯和马蒂斯的双签名书籍……但最重要的还是阅读它们。达泠笔下的这名书商是非常真实、鲜活的文学人物形象,只有我们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物复活。他说“《破产书商札记》作为一本将近一百年的书,现在读起来仍然具有现代精神,反映一种十分宽广的生命态度”,而他又能够用中文把这样的人物复活更是一种很美好的事。

就像书中“诗歌选集购买者”篇说得那样:“我不会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到这毫不含糊的四行诗句的挑战而兴奋不已付诸行动的人……可单单冲着下面几行文字,我也会将它购下……对我而言,这简直妙极了。”

对于选择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进行阅读的问题,两位老师也有非常统一的答案:在电子书流行的时代,纸质书给读者带来的阅读维度是电子书提供不了的,这种维度体现在读者阅读前后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

董强老师表示,电子书是一种虚拟物,而纸质书是有“肉身”的,阅读纸书的过程就是阅读“肉身”的过程,在读《破产书商札记》的时候,他就看到了书中非常有画面感的场景,包括对于书店内外各个角度的描写,如太阳照射的方向、书架的位置、路边的行人……这些画面唤起了人们对“读书”行为的反思。

有趣的是,破产这本书一开始并非单独出版,而是作为“小书虫”系列的一本,随着王强老师的翻译,这本书出现了一些作者和译者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40年的读者,王强老师更想把书中的注释带给其他读者,希望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下去。如果这本书的注释能够对读者有用,那就是译者与读者成功的对话。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