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晓琛现象: 国产球鞋价格飙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年轻人别炒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年轻人别炒鞋(当心啦不要被炒鞋)

年轻人别炒鞋

记者 沈晓琛

现象: 国产球鞋价格飙涨

近期,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的一些“限量款”球鞋价格飙涨,一款参考发布价1499元的李宁银白款球鞋在得物APP上售价竟高达48889元,涨幅高达31倍。“国产球鞋爆款涨价、缺货的消息多次登上热搜,引发热议”的消息持续发酵,这无疑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得物APP一向倡导理性消费,平台将会增加对卖家异常标价的监测,对卖家标价波动过大的商品,会第一时间做相关处理。一旦发现恶意操纵价格的卖家,将做下架商品、封号等严肃处理。”在消费者的声讨和观望中,4月6日上午,得物APP发布了情况说明,并将近期价格波动过大的几款球鞋全部下架。多家主流媒体就此相继发声,呼吁“炒鞋”市场回归理性,引发高度关注。有关部门暂未回应。

那么,这种“炒鞋”乱象是否直接影响到国产品牌球鞋的口碑和销量呢?

走访:

实体店价格统一但缺货

“这个鞋是明星同款,上货的时候只有20多双,一下午就售罄了。下次什么时候上货,现在还没法确定。”某店内售货员说。

4月6日下午,记者分别走访了西宁市城东区、城中区、海湖新区3家省垣大型商场。经走访发现,网上“炒”起来的“限量款”“某明星同款”球鞋在实体店内均为无货或者缺货状态。

“韦德之道9——绽放,西宁某广场李宁店4月10日起发售,统一售价1299元。”某李宁专卖店内,售货员正在添加消费者的微信并向其告知:“我只能在有货时给你发个微信消息,但是我没有权力提前拿货,也不支持预定,你只能自己来买。”

实体店内,各种品牌的球鞋大多都以统一价格出售,一些还参与打折促销或消费满减活动。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消费者。

“当然支持国产品牌了,品质好,价格亲民,主要是穿着舒服。”

“我觉得‘天价鞋’不是鞋本身的价值,而是源于个人喜好。”

“在官网买啊,买不到就等啊,为啥非要哄抢呢?”

“特别喜欢的情况下我会考虑,但也不是盲目跟风,还是要考虑鞋的价值和价格之间成不成正比。”

分析:

应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其实,“炒鞋”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早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一则题为《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向越刮越盛的“炒鞋”之风亮出“黄牌”。

此次“天价鞋”热潮,又一次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呼吁:为了遏制这种疯狂的做法和不正之风,监管部门应该坚决采取行动,用法治手段给这一轮“炒鞋”行为降温。厂商也应该考虑一些有效的办法,比如根据情况增加供应。此外,经销商和品牌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压缩“炒鞋”的利润空间。

正品球鞋供不应求、一鞋难求,进一步助长了现在年轻人尤其是大中小学生穿名牌、高价鞋成风现象。这究竟是对时尚的追求,还是为虚荣心的满足埋单?同时,“炒鞋”的高利润、高需求极大地迎合了部分投资者的热情,他们认准商机,并且抓住了商机,只是这商机,真假难辨,褒贬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互联网平台打着“真假鉴定”等旗号,在“炒鞋”问题上借机推波助澜,还有一些平台为“炒鞋”、囤鞋的年轻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对于商家来说,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才是发展正道,借机偷奸耍滑坑蒙拐骗终究只会害人害己。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比“天价鞋”更难得的应当是健康的消费观。

说法:

平台恐有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

4月7日,青海澜泰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智慧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大多数潮品电商交易平台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风险监管,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极低,一旦市场崩塌,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于某些平台推出的预售模式,由于商家的库存以及能否交付均存在不确定性,而在此种资金先于货物转移的情况下,如果平台未能交付货物或兑付,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特征: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不特定性,从事‘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则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董智慧说:“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如果出现‘一物多卖’,甚至没有真实商品而销售,则很大程度上涉嫌刑事犯罪。有一些平台,声称有这些鞋,你可以到这里存点钱,平台帮你投资,可能有多少倍的回报,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吸收资金,一旦鞋的价格下来之后,很可能就无法兑付,出现金融风险,恐有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

董智慧表示,对于一些商家而言,巨额利润可能诱发其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对于平台来说,即使自身没有参与售假,但是如对于售假行为置之不理,对于商户缺乏持续监督,很大程度上要承担相应的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要盲目跟风,正确合理认识“炒鞋”这件事,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

责编:余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