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行善积德、慈爱众生呢?以下这些高僧大德慈悯众生的行为,我们理应效仿随学。

如何正确布施行善积德(普通人怎样行善积德)(1)

智舜法师:为救众生割耳朵给猎人

隋朝智舜法师在亭山居住时,一天,有只野鸡被猎人追捕,飞到法师房中。法师苦劝猎人放了野鸡,猎人不听,他就割下耳朵给猎人。猎人大吃一惊,扔下弓箭,把打猎的老鹰也放生了。周围好几个村子的猎人从此也都放弃打猎。法师每次见到贫困的人,都是泪流满面,省下衣服、饮食周济他们,如此关怀众生,无微不至。

我们也应如此,对待众生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平等慈心关怀照顾,常常想到给予众生利益、安乐。

灵裕法师:慈悲又恭敬

有一位灵裕法师,是位博通经论、名闻海外的大德。传记上说他布施时“悲敬兼之”,既慈悲又恭敬。

他供养出家人上千件袈裟,送给病人不计其数的医药。每次得到好食物时,一定供养僧众,而且对畜生从不呵斥、唾骂一句。他要批评小孩或教诫门人时,口称自己的名字,尊称对方为“仁者”,苦口婆心地告诫,听者无不感动落泪。

如何正确布施行善积德(普通人怎样行善积德)(2)

高庵禅师:口里说手里做都不损众生

宋代高庵禅师住云居山时,听到出家人病重迁到延寿堂,他就叹息不已,如同自己生病一般。禅师每天早晚都去问候病人,亲自煎药,尝药后才拿给病人吃。每到天气稍冷时,禅师会抚着病人的背说:“衣服够吗?”天气热时,观察病人的脸色说:“是不是太热?”对于去世的病人,不论有没有钱,常住都一律照礼数送终。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如经中说的“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口里说的、手上做的,都不要损害众生,唯一应当真诚慈爱。我们应如是实行,灵裕法师、高庵禅师正是我们的榜样。

智晖禅师:照顾病人修慈悲心

唐代智晖禅师,曾建过一间浴室,供出家人洗澡,还同时布施水和医药。有一位比丘得了麻风病,大家都不喜欢他,智晖禅师照样帮他擦洗。洗了不久,只见眼前一道神光,香气扑鼻,他吃了一惊,比丘已经消失不见了。原来是圣者的示现。

佛曾说:在我灭度之后,要好好供养病人,因为病人中多有圣贤示现。阿底峡尊者说:照顾久病的病人,与实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所以,遇到病人时,要好好修习慈心。

昙选法师:和乞丐一起吃饭

唐代昙选法师,性格慈悲,从不积蓄财物。他平常放一口大锅,把乞丐们得到的食物,一起放在锅里煮成稀饭,让乞丐排成一列坐好,亲自为他们舀稀饭。每每见乞丐中有穿得破烂、身体消瘦的,便情不自禁地流泪。吃饭时也和乞丐坐在一起,没有任何讲究。法师如此关怀照顾乞丐许多年。

如何正确布施行善积德(普通人怎样行善积德)(3)

智凯法师:尽心照顾小动物

唐代还有一位智凯法师,曾经住在浙江余姚的龙泉寺。按当地风俗,小狗崽多数被扔到路上。智凯看了心疼,便收养这些小狗,约有三十、五十只之多。他还用被子给小狗睡,也不嫌狗脏。对曾做过母亲的旁生,应当这样学习慈悯行。

在日常生活中,总的应按《普贤上师言教》中的教言行持:身体一切威仪应当温文尔雅,寂静调柔,不害别人,精勤地利益别人。口里说的每句话,都不要藐视别人、驳斥别人、讽刺别人,应当说谛实、悦耳的语言。意识也是如此,如果要饶益别人,应当以调柔威仪、温和的语言等手段,让别人把自己看成菩萨,心里唯一希求利他。

要观想:愿我生生世世不损害众生,乃至一根毛发也不损害,唯一对众生做饶益。要这样反复发愿。尤其是对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唯一行持饶益,下至门犬以上都不能殴打、役使,伤害他们。随时随地,行为、语言、思惟都要仁慈。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何正确布施行善积德(普通人怎样行善积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