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与范蠡设计:“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

西施最后和范蠡最后在一起了吗(西施曾给范蠡生了儿子吗)(1)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然而西施的归宿也千古存疑,据说吴亡之后,西施与范蠡有情人终成眷属,还为其生下了一个孩子。

史记上记载范蠡有三个儿子,他的小儿子是西施所生,是宋云彬先生在他的《大男》中首先说的。《大男》演绎了《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对于范蠡晚年经商的一段经历。

到齐国,再到陶,范蠡当为五十有余的人,而“朱公居陶,生少子。”(《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这个“少子”,当为西施所生。范蠡重感情,不会移情别恋,他离开越国时写信劝文种离开,带走为越国作出奉献的西施,“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他的为人是很令人敬佩的。

而小儿子,生下来就看到我很有钱,乘好车,骑好马,追逐狡兔,他哪里知道钱财从何而来。所以,他容易弃财,不会吝啬,所以我早就知道长子去,其弟必死,这也用不着悲伤了。 范蠡的二儿子的死,对范蠡的精神打击很大。

说起西施,大家都不陌生,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位居首位的绝世美人,有着“沉鱼”之称。很难想象,连鱼儿看见他到水中的倒影都能够忘记了游泳,可见西施在当时来说,完全可以用“信看到西施的这条朋友圈,哪怕自己已经自刎,估计都能被气的在活过来!在夫差的眼中,西施绝对的完美,绝对的值得自己倾尽一生去爱,去呵护!为了讨西施欢心,夫差建造了响屟廊,箭泾,明镜十八影。宁舍江山不舍美人,在夫差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然而,夫差恐怕到底都没能知道,就是这个自己爱了十七年、瘦了十七年、宠了十七年的女人,却早已心有所属,自己竟然自始至终都是个打酱油的?可叹!可悲!

那么说来说去,西施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而在她看似平静的内心深处,却根本无法平静!心爱的范蠡哥哥,没有与自己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口口声声说着“爱”的范蠡,最后还不是把西施拱手让出?对于范蠡是否真的爱着自己,西施也彷徨。反倒是夫差,一个陌生的男人,一个敌国的帝王,为了自己放弃了江山社稷,用尽了所有守护了自己十七年,生怕让西施受到一丁点的委屈,甚至最后到死都还念着自己的名字。西施的心彻底凌乱了。

无论范蠡是否爱西施,西施到底是否因夫差而动情,我们都无可考证,只不过在茶余饭后感慨一番罢了,也许,在她的内心,有着流不尽的泪水,也有着一颗向往爱情的女儿行吧!

名人介绍

西施最后和范蠡最后在一起了吗(西施曾给范蠡生了儿子吗)(2)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西施最后和范蠡最后在一起了吗(西施曾给范蠡生了儿子吗)(3)

《柳营曲·范蠡》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

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

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

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

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西施最后和范蠡最后在一起了吗(西施曾给范蠡生了儿子吗)(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

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西施最后和范蠡最后在一起了吗(西施曾给范蠡生了儿子吗)(5)

【作品鉴赏】

《柳营曲·范蠡》描写漫游五湖,避开纷扰闹市,表达了作者飘逸洒脱的情怀

一叶扁舟,漫游五湖,纷扰喧闹中倒不如辞官归隐罢了。开满红色蓼花的浅水滩,白鹭与沙鸥上下翻飞,此时洞庭湖上恰好是明月高悬的秋夜。进献西施促成了吴王的风流韵事,引起了吴越双方互相争斗结冤仇。趁着秋风乍起又闲居无事,把钓鱼钩重新整理。看,一江春水滔滔向东流去。范蠡是春秋末政治家,越国大夫。传说他曾经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帮助越国灭掉吴国,后来毅然辞官,乘舟泛五湖而去。他在建立了卓著功勋后,激流勇退,远祸全身,使无数元代知识分子奉为心中的理想。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

接着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进西施起承接首句,表现范蠡为政朝廷、辅助君王时的情景,恰好是闹垓垓的具体写照。趁西风两句进一步描写范蠡归隐五湖、悠然闲适的生活,突出了归去的题旨。结尾借用名句,翻出新意,表现隐者飘逸洒脱的情怀。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逍遥闲适的归隐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悦心情,传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封建统治下矛盾、复杂的特殊心态。

西施最后和范蠡最后在一起了吗(西施曾给范蠡生了儿子吗)(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