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建筑中,京派建筑最为典型。作为曾经六朝都城的北京,有着雄伟壮丽的宫廷建筑,更有皇城脚下独具特色的四合院,二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如今颇具历史特色的京派建筑。

老北京四合院建造(京派建筑北京四合院背后的历史文化)(1)

四合院是京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在中国居民中占据首位,堪称我国汉族居民传统住宅的正宗典型。

上期我们讲了京派建筑代表四合院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京四合院会形成以上的建筑特色呢?

老北京四合院建造(京派建筑北京四合院背后的历史文化)(2)

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因素,各地降水量的大小,是影响传统民居的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反映最明显的是主要用于排水功能的建筑屋顶形式。在多雨地区,许多传统民居都采用如挑檐、腰檐、披檐等构件形式,而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干旱,因此普遍使用出檐较浅的硬山顶。另外,各地区降水量的大小还反映在屋顶坡度上。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反之屋顶坡度小。

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干旱,因此屋顶坡度都比较适中。各地气温的差异也是影响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北方,冬季严寒而漫长,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所以北方民居外墙及屋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

老北京四合院建造(京派建筑北京四合院背后的历史文化)(3)

其次是受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元大都曾经是世界上规划最整洁、最完美的城市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洁、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中心,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奠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奠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 步,小街宽 12步,形成规整的“棋盘”,而一座座四合院就像这棋盘中的一颗颗棋子,其朝向、纵深、高矮、大小都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比如北京四合院很少有五进以上的院落,因为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只有 70 多米,不可能让胡同从自己家的院子中通过。

然后是受天子脚下建筑形制的制约。北京四合院是明清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必然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如清代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建府时正殿地基高了一点,又用了只有皇宫才能用的铜狮、龟、鹤等装饰品,因此被“罢辅政”,还罚银2000 两。所以一般人都不会冒这个风险,宁可不达标,也不敢超标。统治者对等级的限制体现在屋顶、宅门、院墙、台阶、上马石、油饰、彩绘等许多方面。诸多的限制就使得北京四合院难免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老北京四合院建造(京派建筑北京四合院背后的历史文化)(4)

最后是受儒教经典的影响。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儒教经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也影响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举例来说,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式在儒教经典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京派建筑“四合院”的历史

四合院式住宅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雏形产生于商周时期,岐山风雏的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呈矩形,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门道、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有廊相通,院两侧为前后相连的厢房,中间形成两组院落,是一座相当工整的四合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已很普遍。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庭院,很明显地看出四合院式的布局,在汉明器中还可看到坞堡式四合院落。隋、唐、宋时期四合院式住宅的史料更加丰富,在绘画、壁画、绢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住宅形式。宋代绘画《文姬归汉图》中的大型住宅,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中小型住宅,都可以看出典型的四合院式格局。

老北京四合院建造(京派建筑北京四合院背后的历史文化)(5)

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二月壬戌,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注:有钱人和在朝中做官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明代住宅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

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特别是把宫室式宅邸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老北京四合院建造(京派建筑北京四合院背后的历史文化)(6)

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

总的来说,传统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更是底蕴深厚,意境高远。无论是我们所熟悉的京派四合院,还是充满风格特色的其他派系建筑,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的领域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