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思想中主要的成分:阴阳五行学说的五德终始、五行相生相克观念,以及天人感应学说的君权神授、符瑞、灾异谴告观念,影响到古代童谣的创作,童谣"荧惑说"荧惑星化童以谴告吉凶祸福的观念,可说是由谶纬思想中催化出来: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1)

此五老乃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所化,下到人间传播上天旨意,这是谶纬中所说的五星。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2)

《晋书‧天文志》所说的五星是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辰星,在《淮南子‧天文训》和《汉书,郊祀志》里,把"五星"与"五行"相配,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辰星分别配为木、火、土、金、水星。

因此,《晋书‧天文志》的五星与谶纬的五星是指同一回事。稍有一点不同的是,谶纬中的"五星"全部化为老人,而《晋书‧天文志》中的"五星"化为妇女、老人与孩童。

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化为人形到人间预告吉凶,这一点如此的相似,可以想见后出的《晋书》是受到了谶纬思想的影响。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3)

荧惑

就形式而言,谶纬的表现方法为"诡为隐语,预决吉凶",依此而言,其传递讯息或思想的方式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初民对于语言魔力的信仰,在谶纬思想下的谶语,其神秘的力量更多的是来自于文字,文字是继承语言的发展而来,同样也继承了其魔力。

在中国的造字传说中,文字是由圣人创造发明的,《易经‧系辞》即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4)

仓颉雕像

后来仓颉就成为造字圣人的代表人物,关于仓颉的传说很多,《论衡‧骨相》:"仓颉四目。"、《淮南子‧修务训》载:"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号曰史皇,或曰颉皇。"

《淮南子‧本经训》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这些对于造字者以及造字过程种种神奇的传说,都在显示人类对于文字的诞生感到神奇。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5)

言下之意,不仅文字能预示祸福,文字的分合也会产生忌讳。既然古人认为文字具有超人的神秘力量,当然会利用汉字的离合来趋吉避凶。

又自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之后,帝王的权力至高无上,能限制帝王的只有"上天"。"百姓的心声,原来是难以反映到帝王耳中,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与重视,现在把百姓的心声解释为天意,民间的诗人,遂成为上天的启示者。"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6)

董仲舒画像

谶语和童谣的制造者为了加强它的神秘性,往往借助于汉字结构的特殊性及每字均具有形、音、义的特质,以谐音、离合、双关等修辞手法,牵强巧妙地阐释童谣的天意微言。

将文字做离合处理称为"析字",即是在语言行文中,故意将文字的形体、声音、意义加以分析,因此创造出另一语意的修辞方式。童谣中使用析字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7)

董卓的暴虐,众人皆知,虽然这首童谣在献帝登基之初就已经出现,但推想董卓平日的行为很恶劣,所以就会有这种童谣出现。

等到董卓控制朝廷,真正操控天下,弑君无上,后又火烧洛阳而迁都长安,使生灵涂炭,浩劫空前,其恣忍残暴,旷古未有。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8)

剧照中的董卓

故天人同愤,四海共憎,国人欲食其肉寝其皮,因迫于淫威而不敢轻动,但是有识者则知在其表面强大的背后,却存在最大的虚弱,必将败灭。

童谣中以拆字的方式暗示主要人物,又以"不得生"诅咒董卓的失败,可见当时人民对于他的暴行是相当怨恨。又如: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9)

此二童谣说桓玄叛乱,后来被刘裕、刘毅等人讨平。童谣使用文字的离合技巧,"十一口"像"玄"字,"木亘"合为"桓"字,喻指"桓玄";"金刀"为"刘"字部件,以喻指诸刘姓将领。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10)

"古在左,月在右"为胡,"让去言"为襄,"或入口"为国,童谣预言了襄国很快就要建立以胡人为首的国家。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11)

"鱼羊"合为"鲜"字,"田斗"合为"卑"字,童谣是说:鲜卑人必然灭掉秦。因为有这首童谣的流传,所以群臣都劝谏苻坚要尽杀鲜卑人,但苻坚没有遵从此建议,最后果然被灭了。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12)

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元徽末年,萧道成、袁粲、褚渊、刘秉四人辅政,时称"四贵"。卞彬文才不群,文多指刺,便造出此童谣来诋毁他们。"可怜可念尸着服",是指褚渊"褚"字"衣"字旁;"孝"字去"子"而代以"日",即是"者"字,加"衣"合为"褚"字。

"可怜可念尸着服,孝子不在日代哭"二句喻指"褚渊"。"列管錾呜死灭族"之"列管",为"箫",指射箫道成;"蹔呜"之"蹔"即为"暂",言其只能呜奏一时,最后仍要遭灭族。

这首童谣在当代即被齐高祖萧道成认为是卞彬制作的,并非是坊间流传的童谣,卞彬刻意制作谣谚冒充童谣,也用了文字离合、隐喻的技巧,可见很多流传中的童谣常有这样的文字特色,所以卞彬模仿之。

文学作品用谶语的意图(语文表现形式的一脉相承之处)(13)

《大宋北斗司》中的古代谶纬文化

上述所列举的童谣语文形式,运用汉字的离合巧妙地阐释童谣的天意微言,可视为谶纬"诡为隐语"的影响。综而言之,谶纬思想对童谣的创作与流传,也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影响,谶纬思潮的流行有助于童谣的制作与流传,更进一步增进世人对童谣的信仰与关注。


参考文献:

《古微书》

《孔子文化大全》

《晋书》

《汉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

《论谣谶与诗谶》

《后汉书志》

《宋书》

《太平御览》

《南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