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您点击关注!带您读杜甫夔州诗歌,看唐时奉节风物,观杜甫日常生活,感诗人心路历程!

九位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安史降将及藩镇录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东川节度使张献诚)(1)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张献诚之父

张献诚(722年~767年 ),陕州平陆(今山西平陆)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之子,为人有机略,安史叛军降将,安禄山为张守珪义子,故张献诚应称呼安禄山为兄

天宝初年,张献诚历任太子通事舍人、典设郎、太原府士曹参军、孟县县令、左清道率,因幽州节度使安禄山推荐,迁檀州(今北京密云)刺史,其为政宽大,有良二千石美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张献诚投靠安禄山,受伪官,公元757年,张献诚又随叛将史思明降唐,被授为卫尉少卿,后又奉史思明之命守卫汴州(今河南开封),统领数万叛军,公元761年, 史朝义杀史思明,迁张献诚为兵部侍郎、汴州节度使,次年,仆固怀恩克洛阳和河阳,史朝义逃至汴州,张献诚见其落败且大势已去,于是闭门不纳,史朝义奔濮州,张献诚以汴州降,代宗下诏,授张献诚为特进、试太常卿、汴州刺史、汴州节度使,封南阳郡公,又授宝应军左步军使、左威卫大将军,进封邓国公,获赐实封食邑二百户。

九位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安史降将及藩镇录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东川节度使张献诚)(2)

唐代宗李豫

公元763年,张献诚入朝觐见,受代宗宠遇,后,张献诚转梁州刺史、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观察使,十月,吐蕃寇长安,代宗幸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高玉在终南山集溃军和京郊农民举旗反唐,以终南山斜谷、骆谷、兰田谷、子午谷和衡岭谷五座山谷为根据地,昼伏夜出,在东至虢州(今河南灵宝),西到岐州(今陕西凤翔)区域,攻打州县,高张叛旗,公元764年正月,代宗命太子宾客薛景仙讨伐,高玉利用崇山峻岭与官军周旋,且其联络异族呼应作战,景仙数月不克。

九位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安史降将及藩镇录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东川节度使张献诚)(3)

凤翔节度使李抱玉

十一月,代宗诏凤翔节度使李抱玉讨伐,李抱玉分兵守终南山各山谷,又遣兵马使李崇客领四百骁骑突袭,时高玉正与部下在桃虢川聚会,高玉大败,李崇客俘其妻,杀四千五百人,夺牛马、器械无数,高玉逃梁州城固县(今陕西城固),是月二十七日张献诚擒获高玉,押送长安杖杀,张献诚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是年初,严武第三次入蜀,欲带利州(治所四川广元)刺史崔旰共同入川,崔旰说:“上官献诚妒且贪财,如重礼贿之,方可行。”严武从之,张献诚果然喜而放之,严武遂奏请崔旰为汉州(今四川广汉)刺史。

九位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安史降将及藩镇录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东川节度使张献诚)(4)

崔旰像

公元765年,张献诚迁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旋加检校工部尚书,次年正月,献诚献名马两匹、丝绢十万匹等,三月与崔旰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大战,全军覆没,仅以身免,所携节度使旌节全遭崔旰夺去。公元767四月,张献诚因病上表,辞官欲归长安,荐堂弟右羽林将军张献恭接替,帝许之,后授张献诚为检校户部尚书、知尚书省事,八月,张献诚因病再次抗疏辞官,十月,张献诚病死于长安光福里家中,终四十五岁。

九位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安史降将及藩镇录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东川节度使张献诚)(5)

岑参与张献诚为旧友,在梁州时受张献诚热情款待

公元765年,岑参外放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为是明升暗降,所以岑参大为不满,是年十一月其离京赴任,十二月到梁州(治所今陕西汉中),因蜀中崔郭乱战入蜀不得、滞留梁州,时张献诚为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岑参与张献诚为旧友,期间受张献诚热情款待,先作《尚书念旧垂赐袍衣率题绝句献上以申感谢》一诗对张献诚赠送锦袍一事表示感谢,再作《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一诗将张献诚比作汉代韩信,诗中对张献诚充满溢美之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击关注看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