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1月11日,我们伟大的周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千万人眼含热泪,驻足十里长安街旁相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周恩来生命的最后500多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500多天(周恩来生命的最后500多天)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500多天

1976年的1月11日,我们伟大的周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千万人眼含热泪,驻足十里长安街旁相送。

灵车缓缓消失在朦胧夜色,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生命最后的两年,周总理依旧忙碌在新中国的内政建设和外交场合,可那时的他早已经确诊“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他却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的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

他做到了,这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将历史任务完成的震天撼地,照耀中华千千万年。

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500多天里,共做大小手术13次,会见外宾63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

从1974年到1976年,这两年里,周恩来总理为国家和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8个最后一次”。这“8个最后一次”分别是哪些?它们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974年5月29日,”最后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与外国首脑会谈

曾经有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时故意出题刁难:

“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怎么解释?”

周总理当即回答道:“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要低着头走了。”

这就是周总理强大的人格魅力。

对内,他是温文儒雅、和风细雨,一心为民的好总理。

对外,他是一位运筹帷幄、谈吐得当,坚定维护祖国利益、捍卫国家尊严的外交官。

周总理会见拉扎克

1974年5月28日,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改善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9日傍晚,周恩来李先念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就中马建交问题同拉扎克举行会谈。担任外交部长的周总理,在主持宴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而医护人员们却始终悬着一颗心,在旁严阵以待。他们担心的意外没有出现,拖着虚弱身体的周总理,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整个会谈过程,并最终签署了《中马两国建交公报》

随后,中国与泰国、菲律宾的建交公报也都由周总理亲自签署。

从最初遭到欧美帝国主义集体孤立与抵制的新中国,到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周总理最后一场同外国首脑举行的正式会谈,同样在中国外交史册上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的贡献。

1974年9月4日,批示关于台湾问题的”最后一份文件“

1974年9月4日,周恩来在一份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文件上认真地作了批示。在签完姓名后,周总理颤抖的手连连写了4个“托托托托”。

中国一点也不能少,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台工作一直由周总理直接领导,即使身患癌症,对台湾问题他始终拼尽全力推动。他曾多次强调说:

“对台工作急是无用的,今后可能会拖下去,我们这辈子如看不到祖国统一,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我们只要播好种,把路开好就行了。”

周总理亲身经历过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不愿意让中国人民再度陷入内战的泥潭,统一台湾的问题成了他临终前萦绕在心间的一个结。

这是他批示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最后一份文件。

4个“托”字是留给负责对台工作的同志最后的嘱托,是他对全国人民的嘱托,更是对中华崛起的寄托。

1974年9月30日,“最后一次”在国庆招待会致贺词

现在网络上,还能查看到周总理的这段祝酒词视频。

当时,周总理糟糕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饮酒,也无法久留,这场短暂的相聚成了周总理最后一次的国庆致词。

周总理在国庆招待会致词

上千人的宴会厅,人们整齐划一地站立在席位旁,为台上的周总理鼓掌、欢呼。

刚做完手术的周总理用坚毅的眼神,目视着济济一堂的中外来宾,开口道:

“2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台下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为了中国的觉醒而自豪,也为了周总理的出现而欣喜。

几个月了,人们一直没见周恩来在公开场合露面,对于周总理的病情大家都担心不已。如今,周总理坦然自若地站在台上,声音洪亮、气势十足,人们悬着的心才稍稍放松下来。

我想,这也是周总理不顾医生反对执意要出席招待会的原因之一。从来都是他为国家、为人民考虑,却不愿意让人民为他担忧一丝一毫。

同时,周总理在招待会上的五分钟致词更彰显了国庆节具有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的特征。

1974年12月23日,周总理“最后一次离京远行”

1974年12月23日,根据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周总理在医疗小组的护送下乘专机,启程飞往长沙会见毛主席。

国庆之后,周总理就和邓小平同志商讨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人事安排关乎国家未来,必须要有人远赴长沙给毛主席汇报最客观全面的真实情况。

毛泽东周恩来最后一次握手

再三考量之下,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只有周总理。

可周总理的身体已经极度衰弱,便中潜血,需要马上检查治疗,远途奔波会加速病情恶化。

在自己的身体和国家的未来之间,周总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周总理这最后一次离京远行亦不辱使命。

毛主席与周总理共同作出的“长沙决策”,稳住了中国局势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由此走向邓小平领导的崛起时代。

没有生来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只要一息尚存,他都是义无反顾将自己完完全全奉献出去。

1975年1月13日,最后一次做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月13日晚,人民大会堂大厅里灯火辉煌、庄严肃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开幕。

从医院赶来的周恩来面容憔悴,他还是穿着那身灰色中山装,胸前佩戴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

当周恩来走向大会主席台时,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的2864余名代表响起长时间、暴风雨般的掌声。

周总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面对 2864名代表的期待,周总理流露出特殊的神情,提出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这一号召,他 10年前就在这个地方提出来了。

十年来的每一天,他工作18个小时左右,有时甚至超过20个小时。

这位被誉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眉眼间是银河,眼里有星辰的“人民的公仆”。因常年过度操劳,消瘦得脸颊凹陷,布满了皱纹和老年斑,动作和声音也显得迟缓、疲惫。

做完他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周总理用坚定、清晰的苏北口音,再次提出10年前的“强国梦”,推动着新中国的巨轮又向前进了一步。

1975年6月9日,“最后一次”出席追悼会

贺龙,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一直都奋斗于一线战场,杀敌无数、战功赫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贺龙元帅家族中更有109人成为烈士。

贺龙元帅

1975年6月9日,是贺龙元帅逝世6周年的日子。当天下午,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沉痛和肃穆的凝重气氛中举行。

据当年出席仪式的徐向前回忆说:

总理是不顾人们的劝阻抱病参加的。他签到时,显然是由于心情激动和身体虚弱,书写签到簿时手哆嗦得很厉害。

他问总理:“你病成这个样子,怎么还来了?”

周总理尽力抑制着自己的感情,沉痛地说:“这个会,我不能不来啊!”

周总理曾开玩笑说过:“谁说我们没有孩子,我们有十个孩子。”

周总理对革命忠臣一直饱含感激,关心过很多失去父母的烈士子女,也收养很多革命后代,进行悉心抚养和教育。

周总理亲自出现在这场追悼会上,足见他对革命元勋的深情缅怀和真挚敬意。

周总理在贺龙追悼会上

1975年9月7日,在医院“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975年9月7日下午,周恩来在紧邻中南海的305医院会见了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

当时,重病的周总理住在医院,已经不被允许进行接见外宾的紧张工作。

据罗文翻译人员回忆:他正陪维尔德茨和罗马尼亚代表团在北京参观一个棉纺厂,突然中联部接待组组长邢竹芳赶来通知他们:周总理将满足罗马尼亚代表的要求,马上会见他们。

这个消息使维尔德茨和代表团的成员们无比激动和兴奋。

孱弱的周总理在会见外宾前整容刮胡,空荡荡的中山装下是瘦弱不堪的身体,却仍然保持外交礼节和风度。

周总理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合影

会见最后,周总理与外宾谈到中国的接班人问题。

事关国家未来,周总理忧心如焚,于公于私邓小平是最合适的人选,这大概是周总理执意会见维尔德茨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总理对维尔德茨说:

“经过半个多世纪毛泽东思想培育的中国共产党,是有许多有才干、有能力的领导人的。现在,第一副总理已经全面负起责任来了。”

此后,周恩来总理再也没有会见外宾,之后邓小平的功绩也完全验证了周总理历史性预言的正确性和远见卓识。

1976年1月8日 生命的最后

1月7日,周恩来的病情严峻,苍白的面容上毫无血色,呼吸微弱而艰难,处于昏迷状态。病房里的医疗组成员、护理人员等昼夜守护,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深夜11时,垂危的周总理微睁双眼,用虚弱的声音交待: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为国为民竭诚尽力地操劳奉献了一生的总理,在垂危之际依然在谦让他人。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享誉中外的世纪伟人、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享年78岁。

联合国破例降下半旗以示哀悼,长安街上,送行的队伍绵延十里。

他没有财产,没有子女,生命的最后留下了富强的中华民族,和一个遗愿:将骨灰撒入山河,继续守望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

这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好总理,耗尽一生,倾尽心血,将盛世的安宁铺在我们脚下。

他永远值得中华儿女怀念和敬仰!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敬爱的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