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的西服店(沪上首家民族品牌女子西服店)(1)

20世纪30年代的鸿翔公司东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尚男女在穿着打扮方面逐渐西化,各类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滩。其中,由金鸿翔创办的鸿翔时装公司,最受当时上海女性的喜爱,一度引领上海服装行业的时尚新潮流。

金鸿翔(1895—1969),浦东川沙人,自幼家境贫寒,13岁在中式成衣铺当学徒,后改学西式裁缝。1914年,赴俄国海参崴,在其舅父开设的西式服装店,继续学习国外服装制作技术。翌年,返回上海,在悦兴祥西式裁缝店当技工。

1917年,金鸿翔筹资租下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863号)一家三开间门面,开办“鸿翔女子时装店”,承接定制、加工和供应各种高档呢绒女式大衣、西装、茄克、套裙,各种高级丝绸晨衣、睡衣、连衣裙、夜礼服以及各种女式裘皮大衣等。这是上海首次使用“时装”二字做招牌,店铺取名“鸿翔”,寓意在服装制作方面做到“鸿运高照,飞翔全球”。

当时,只有金鸿翔和胞弟金仪翔及两个工人。但没过几年,职工便增至20多人,生意越做越红火。1928年,金鸿翔将三开间门面扩展到六开间,取名鸿翔时装公司。1932年,他又在西藏路开设分店,后迁往南京路750号(即今鸿翔时装公司东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鸿翔”开张之时,适逢民初服装变革潮流兴起,可谓“生逢其时”;另一方面也由于金氏兄弟在经营中始终以精益求精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特色。

“鸿翔”开业之初,金氏兄弟不仅自己钻研服装设计,还派人去洋商服装店学习西式服装的裁剪缝制技术,又经常从外国报刊中搜集最新时装信息,使“鸿翔”一直保持着时装设计新颖别致的特色。而且,在时装的造型、量体、裁剪、缝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工艺特色,注意根据顾客的体型特征、布料性能进行裁剪。

与此同时,“鸿翔”还充分利用时装表演这一形式展现最新产品,邀请明星参与,提升商店名誉。1930年10月14日下午4时,“鸿翔”与著名美亚绸厂联手共同进行新品发布的时装表演。当时的《良友》《玲珑》等著名杂志经常刊登鸿翔的时装表演照片。1931年,鸿翔时装公司还专门发行了一本汇集最新式样并指导配色使用的《现代妇女服装》书籍,既是回报社会以提高民众的衣着修养,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和影响。

1934年11月27日、29日,它在百乐门舞厅举办鸿翔时装公司社会慈善义演时装表演会,请来20世纪30年代著名电影明星胡蝶、徐琴芬、徐来、朱秋痕等客串模特儿,穿着鸿翔公司专门为她们设计的时装,展现出迷人的风姿,激发大批追星族争相模仿。

“鸿翔”名声在外,连宋庆龄也到“鸿翔”定制衣服。1934年,“鸿翔”为她做了一套中西合璧的服装,融民族传统和现代潮流于一体,造型美观,曲线明朗,深得宋的赞赏。宋庆龄特赠予“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华,经济干城”的题词,以示嘉许。学界泰斗蔡元培也曾于1937年亲笔题赠“国货津梁”的匾额。

到1937年前,鸿翔时装公司从来料设计、制作,到成衣出售,已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那时,鸿翔公司员工达到480余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专业女子时装公司,业内人士甚至把这一时期称为“鸿翔时代”,鸿翔时装也被称为“女服之王”。当时,鸿翔的广告和时装,在上海的报纸、电台、书场影院几乎到处可见。

据记载,1947年,金鸿翔获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将举行婚礼,特精制大红缎料中华披风一袭,满刺金线,极尽描鸾绣凤之巧,由英驻沪领事馆转赠女王。嗣后,金鸿翔收到由英国女王亲笔签名印有“白金汉宫”字样的谢贴。

1949年,一些同行劝金鸿翔去台湾或国外谋生,他慎重考虑后,还是决意留在上海。1956年,金鸿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鸿翔时装公司进行公私合营。此后,鸿翔公司一直在生产经营中致力于创新女装的款式,形成传统特色。“鸿翔”牌女毛中长大衣和女毛西装曾双双被评为商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