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创造的理论(原来我们都用错了)(1)

我们都知道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这是一个上世纪40年代就有的理论,我们一直用这个理论来看待人性、来理解世界。这个理论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我们一直都用错了!

人生在世,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上的,比如食物啊,休息啊,睡眠啊这些,比动物强不了多少。往上一层是安全需求,我们要求有稳定的收入,有健康的身体,不用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还能给自己的家庭提供福利保障。

再往上一层是关系需求,我们要有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都是哪怕再普通的人,也理应拥有的东西。更往上一层,可能就有点不普通了,是声望需求。我们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在社会上受人尊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物。金字塔的顶层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生的高境界,名利都已经不再重要了,我们只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我们要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为此我们非常乐意完善自己,提升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高尚的道德,避免各种认知偏误,追求真理……

首先马斯洛本意是说人应该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但是后世的心理学家发现这并不是严格的顺序。很多人连温饱都没满足,就已经在追求自我实现,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两个同时毕业的小孩,一个月薪12000,一个月薪7000,毕业一年内的多次同学聚会,底薪的小孩从来没感觉混的不如别人,为什么呢?是因为短期内可能工资挣得少,但是平台给的机会多,成长得快,领导赏识和器重,所以当比钱比不过别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谈情怀,比梦想,因为总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在促使你继续在困苦中前行。

很多我们的团队管理者始终参不透这一条,总感觉靠钱可以拴住任何人的心,必须承认这个手段短期很有效,但长期来看,却是管理上最大的失误,因为我们会懒得管人,懒得营销平台提供的各种机会,懒得去精进自己的领导力,,,,,,日积月累,这就会成为我们人员流失最重要的原因。与人交际沟通亦是如此,你得走心,让别人知道你心里有他才行,买单是钱的问题,承担是面子的问题,都是这道理。

如果你还认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需要先满足底层的需求,再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这样依序进行,那么请你想想雷锋,焦裕禄这样感动中国式人物的存在。

但不论如何,这个需求的分层,很容易让我们把人给分层:有的人蝇营狗苟就知道赚钱,有的人却在追求道德、科学和艺术,他们显然不是一个层次。

那好,请问,现在我们周围这些人,谁在低层次,谁在高层次呢?答案当然是:“别人都在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我在顶层”这句话可能激起了你的愤怒,但是别误会,这句话不是我自己说的,是我代表你说的,是你在顶层。咱们设想这么一个场景。有个公司为了激励员工在工作中达标,提出凡是达标的员工,可以获得一万元的奖金。对这笔奖金有下面这三种描述方式 ——

1. 想想这一万块钱能干什么吧,你可以用它给家里换个好一点的电冰箱!2. 把这一万元存起来,可以增加你的财务安全!3. 想想这一万元意味着什么,它代表的是公司对你业绩的肯定,是对你的重视!你更喜欢哪个说法?心理学家研究 [1] 发现,如果是问哪个说法更能打动“你”,人们都说是第三条 — 谁不知道钱有用,可我在乎的是这点钱吗?我在乎的是事业!可是如果是问你觉得哪个说法最能打动“别人”,大家都选择了第一条和第二条。我们认为别人主要在乎钱。

这个研究还有一项调查是这样的。公司要动员员工去从事一个新岗位,请问下面这三种说法中,你选择哪个 ——1. 这是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公司永远都需要这个岗位,你从此就不用担心被裁员了。2. 这是一个高度可见的工作,很多人能看到你的业绩。3. 这是我们公司核心的业务,这个岗位可以让你真正看到公司是怎么运作的,能让你快速成长。结果非常类似。是如果问的“自己”,大多数人认为第三个说法最能打动自己;可如果问的是你认为哪个说法能打动“别人”,大多数人认为第一条和第二条最有效。别人在乎的是安全和声望,我在乎的是自我实现。换句话说,在我们的心目中,自己都是处在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而别人都处在中下层。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不对称认识,是个普遍现象。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常常不靠谱,但是我最近听说了一个非常靠谱的结果,是对以前研究的大规模重复验证。研究者对香港和美国的上千个受试者做问卷调查,让他们评估“自己”和“别人”在两个方面的水平。

一方面是个人能力怎么样,包括爱不爱拖延,是否擅长做公开演讲之类。一方面是有没有“认知偏误”,总共调查了八项认知偏误,包括“自利性偏误” —— 也就是成功都是因为我水平高,失败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等等,都是常见的心理偏误。注意,这个研究不是直接测量受试者在这两个方面的水平,它是考察受试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在这两个方面的评估。结果是受试者的确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有所高估,认为自己比别人的能力强那么一点点——

“能力的缺陷”,左边是自己,右边是别人。但真正高估的是认知偏误方面 ——

“认知偏误的缺陷”,左边是自己,右边是别人。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个人能力方面可能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但是要说有没有偏见,三观正不正,那自己是明显强于别人。这里所说的能力大约能管到马斯洛金字塔上的声望需求这一层;而认知偏误,那可是自我实现层面的高级东西。

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个总体趋势非常明显。大家心里都这么想 —— 也许我挣钱不多,也许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可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对世界充满偏见,我是一个公正的人。钱当然是个好东西,但我工作主要是为了理想和爱好,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就为了挣钱。我一直都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层次,别人基本都只为名利奔忙。

如果这么说感觉有点夸张,我给你换个说法。比如你在工作中跟一位同事发生了冲突,他激烈地反对你,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是为了公司着想吗?难道他是为了公平和正义吗?肯定不会的。他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么就是被偏见冲昏了头脑!那你为啥跟他冲突呢?那当然是为了公平和正义。

由此我们能不能反思一下,当我们评估社会现实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我们不得不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不得不”如此 —— 我们内心永远是个好孩子,只是不得不偶尔向现实低头。

而那很可能是你的偏见!你低估了别人在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一说起来,成功者无不心狠手辣,上位者无不面厚心黑,底层无不浑浑噩噩 —— 其实真不一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身处马斯洛金字塔顶层的自我。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跟人打交道非常有用。土味的营销广告都是试图从马斯洛中下层吸引消费者:我这个冰箱物美价廉,我这个手机性能卓越,我这个椰汁能丰胸。可是我们看那些高级的广告,都是试图打动消费者那个马斯洛顶层的自我。这也是为什么长辈给介绍对象不靠谱:他们看孩子只能看到马斯洛中下层,因为顶层的内容很难跨代交流。你家孩子爱好艺术但你觉得那不是卖点,你以为别人家孩子都只认房产证吗?

如果这个“别人”是“外人”,我们的“马斯洛金字塔偏见”可能就更严重了。

中国古人看自己,那是礼仪之邦,我们是知书达理、舍身取义的中华;我们看蛮夷,那都是只知道利害不知道大义的野蛮人。可是殊不知蛮夷看我们也是这样:他们可能觉得中原人都爱欺诈而且贪生怕死,草原人都是讲义气的豪杰。其实谁还没有个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总而言之,认为别人只讲利益,别人的认知充满偏误,甚至敌人非蠢既坏,这是一个普遍的偏见,有可能会妨碍我们的判断力。学会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高层跟人打交道,你才是真正的高层次。话说回来,最高级的洞察,都有这个特征。戳破了以后,就是一层窗户纸。没戳破,就是一堵墙。

,